生物医药产业风起云涌,自进入21世纪以来,它已悄无声息地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自2001年“科创板医药第一股微芯生物扎根中国算起,虽然彼时仿制药风头正盛,却已表露“暮年之相”,创新改革的力量正在暗暗聚集。进入2010年,技术的瓶颈突破加之资本的热情涌入,一大批以Me-too,Me-better, fast-follow为特征进行研发布局的公司纷纷宣布将不落下对标国际大厂的每个风口,创新在技术储备和人才聚集的数量方面初具规模,本土企业海外授权的项目逐渐变多。
今年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局之年,前十年的“故事”将在这个十年一一兑现,后疫情时代让投资决策及研发立项趋于理性,毕竟项目足够多但能获得的资源却越来越有限,因此低水平的创新概念难以再说服投资者和股东,以源头创新及瞄准未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为特征的产品及公司成为稀缺宠儿。带着PPT讲故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很怀念也很无奈。
在21世纪的前21年时间里,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最初以药企为主的单一结构模型变成4类企业相互依存的多元化组成,包括综合性或专科药企,拥有核心研发技术的生物技术公司,以成本控制为特色的研发CRO及CMO。
其中也蕴含着“鄙视链”,生物技术公司通常认为传统药企垂垂老矣,研发能力和效率都不及自身,手中的在研项目一旦获批马上就能颠覆行业。药企大多数也轻视生物技术公司,多数人认为手里握着现金流才是王道,生物技术公司虽然看上去值钱却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值钱(体现在市值高)。部分CMO脱胎于药企或受药企影响,甲方乙方双重身份,姿态稍微放不开。CRO则是上述多数类型企业的乙方,勤奋的拓荒者也是经常被呼来唤去的对象,却通常拥有着令人艳羡的能力,比如核心研发技术及超省钱的运营模式。
6月23日,不完全统计,笔者从上交所和深交所筛选了95家100亿市值以上的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其中13家生物技术公司,7家CRO,7家CDMO,68家药企,统计了当日收盘市值及股价,并对其进行简单处理以了解市场对于四类公司前景数据化的看法。
首先笔者统计了4类公司的平均市值和平均股价发现,虽然68家药企总市值3万亿看起来规模巨大,但7家CRO的总市值即达9800亿,13家生物技术公司总市值6600亿,就平均市值来看,新兴的研发组织形式相对传统药企来说未来想象的空间更大。虽然我们常言药企不转型就是死,但就平均数值而言,我们通常认为的超具想象力空间的生物技术公司的平均市值与药企相差不大,但市场通常用脚投票,平均股价却相差了一倍多。而CRO和CMO虽然同样是服务机构,但就平均市值和平均股价来说,市场对二者的给与了不同的想象力定值,差距也不小。
考虑到头部效应,笔者将数据砍头去尾处理后发现,头部效应对CRO公司的平均市值影响较大,以药明康德为首的4494亿市值(数据研究当日的市值)拉高了整体CRO的想象空间,而头部效应对股价影响最大的却是生物技术公司,降幅达到了39%,且与统计中的CDMO的平均股价趋于接近。而头部效应对药企及CDMO的影响则相对小很多。
CRO无论在平均市值还是平均股价方面,市场都给予了相对于其他类型企业更高的评价。在国家对创新持续鼓励的情况下,大量生物技术公司和药企的研发产能及成本控制问题预期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解决,CRO的辉煌依然会持续。但当消费市场的规模一定,如果目标市场没有新的增长点让蛋糕变得更大,服务企业数量每年以肉眼可见速度增长,头部效应继续保持,该类型下其他企业能分的业务也将越来越少。
医药生态圈像自然生态圈一样,总是相互联系的。
目前,虽然除了恒瑞等贴上创新标签的药企外大多数市值并不高,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依然有可观的现金流,这笔收入未来也是CRO及生物技术公司服务及项目转让的主要来源。而生物技术公司虽然估值很高,但大多数仍处于亏损状态。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项目涌入,在资本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未来或许很难再拿到足额的融资自建营销团队,因此部分生物技术公司的产品也在尝试与传统药企合作或者被收购,利用药企已有的渠道铺货。CRO虽然不是医药创新鼓励的主体,但却是在国家鼓励医药创新落地过程中最成功的的主体,不仅拥有可观的收入并且未来充满想象。
我们常说转型与迭代,药企是其中最痛苦的,不仅数量多且已拥有可观的家业,自断求生遇到的阻力比其他组织形式更大,但他们也是这个产业最重要的一环。如果那些市值在100多亿的药企不幸倒下了迎来的也许不是创新空间的颠覆而是灾难。彼时,生物技术公司的产品转让及技术服务的客户群体将较少,自我造血及生存面临更多压力,而CRO的未来发展也将停滞,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研发需求降低。如果遇到头部药企开展自我研发体系建设,他们将更吸引投资者的关注,那么很可能研发投资无法再溢出给生物技术公司,CRO的数量已经够大,狼多肉少的局面将恶化整个行业生态。
未来十年,最好的模式是那些200亿市值下的药企通过生物技术公司的创新项目及CRO公司的服务获得了活下去的依靠,在大浪淘沙下药企数量依然维持一个较大的基数,并且行业依然充满不前进就是死的“新焦虑”。从药企流出来的热钱将成为支持生物技术公司在研产品上市的资金动力,而这些动力最后又流入CRO公司的服务中支持股价的想象力,最后这些钱可能可能使部分CRO成为头部亦或者被CRO公司用于投资新的生物技术公司或者收购药企。如此,传统市值低但有现金的药企,亏损未盈利但有产品可能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和部分想跳出服务的CRO公司将在产品迭代中一起成为新的药企方阵,而老方阵中的部分药企也将被各种因素淘汰一批,医药生态圈依然保持着良性循环,不断有新的组织形式进入也有旧的组织形式退出,而人才则不断在整个行业中流动。
那么,敢问客官,您现在奋斗在哪类企业?
欢迎来CMC-China的万人大会现场与我交流
会议合作 | 赖老师 13550291524(微信同号)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