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全国两会到来之际,今年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李燕提交了多份建议,内容主要涉及公共场所急救设施、盈利性公共场所水质和空气监管、社区居家养老、分级阅读等方面。
加强急救设施配备
在公共卫生领域,李燕提出了向大众普及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及提高公共场所心肺复苏急救设施配备密度的建议。
李燕称,猝死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尤其是近年来中青年猝死事件时常见诸报端,令人倍感痛心。
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等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为世界上发生心源性猝死最多的国家,保守估计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每分钟约1人因心脏骤停而离世。
大量医学研究数据显示:当心脏猝死发生时,抢救的黄金时间仅有4分钟。其中,倒地1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救活概率为90%,2分钟内为60%,4分钟内为40%,8分钟内为20%,超过10分钟救活几率几乎为零。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90%以上的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救护车、专业医师短时间内无法到达,而公众遇到心脏骤停患者时往往束手无策,导致我国院外猝死患者的存活率不足1%,而欧美国家的存活率可达10%,个别城市甚至达到30%。
欧美多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在患者发病的第一时间内,由第一目击者对患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体外电击除颤,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且其他复合风险较低。比如,在美国,由第一目击者进行的心脏复苏有效率为66.67%,而事故发生后由医生进行的心肺复苏有效率仅为5.28%。在丹麦,随着旁观者实施心脏复苏、使用心脏除颤比例的增加,近年来心脏猝死死亡率由18%降至7.6%,且与无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相比较,患者伴有显著较低的脑损伤。上述成绩的取得,究其根源,得益于欧美国家长期坚持开展的全民急救知识培训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广泛普及。
实际上,在欧美国家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占总人口的比例明显高于我国,而且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比例较高,美国要求公众应在10分钟内拿到AED设备。
对猝死患者来讲,时间就是生命。为此,李燕建议我国尽快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改变公众心肺复苏知识普及率低、急救设备配备率低、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低的“三低”窘境,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为百姓健康持续保驾护航。
此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提出,国民要掌握必备的健康技能,遇到呼吸、心脏骤停的伤病员,会进行心肺复苏;要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作为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在此,李燕建议国家尽快推进上述政策的落地实施步伐,早日形成由市民参与、公益救助、院内急救有序衔接的急救体系,确保病患救治速度与救治成效的最大化。
(一)加速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全民培训和普及
公众缺乏急救知识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严峻现实问题。建议按照“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从以下几个层面尽快补齐短板。一是推进急救知识进校园,将急救知识纳入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从中小学开始将其作为生活必备技能予以掌握。二是推进急救知识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加大对普通大众的培训,并确保对同一批次人员开展“二次培训”“三次培训”,熟练掌握急救技能,避免遇到意外时的慌乱和“不敢救”。三是培育和壮大专业的急救公益志愿队伍,提高上述人员在人群中的分布率,保证人们在需要急救时能够更容易得到专业救助,为医疗急救赢得时间。
(二)提高急救设备在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配置的普及率
AED能够自动检测心律、并通过快速电击让心跳从异常恢复到正常。从医学救治角度上讲,若能立即取得AED,则应优先使用AED。为此,建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提高我国各大城市的AED配置普及率,尤其在地铁、火车站、体育场馆、商业街区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建议借鉴消防设施的配置方式优先配置AED设备并设立明确的标识,以便随时取用。同时,为警车、消防车等专业车辆配备AED,随时应对各类突发情况。
加快居家养老体系建设
除了公共卫生发展方面,李燕还很关注养老体系建设。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也是有效应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有之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和推广。
因此,为加快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中的问题,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社会参与、新技术运用等方面,李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当前我国关于社区居家养老的法律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补充。具体体现在:在国家层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有规定“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但社区应发挥何种作用,未有明确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全国老龄办等部门虽有制定养老服务的相关意见和规定,如国务院2019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出较为详细规定,但此类文件法律层级较低。在地方层面上,已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颁布各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为加快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这一体系建设有法可依,建议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加快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方面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建议政府从宏观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相关税费等,建立并完善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及实施管理规定等。从而加快推进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完善社区养老文体设施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关注老年人精神生活,满足他们精神层面需求,对老人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建议完善社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优先发展社区老年教育,丰富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建立健全城镇社区老年教育办学网络,方便老年人就近学习。鼓励各类教育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老年教育,推进老年教育资源、课程、师资共享,探索养教结合新模式,为社区、老年教育机构及养老服务机构等提供支持。建议提高老年大学的建设力度,积极探索部门、行业企业、高校所办老年大学服务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利用老年教育平台,开展保健康复、常见病预防等知识讲座,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
(三)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专业化的居家养老队伍和志愿者服务队伍,是满足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关键,是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是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的,上岗人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建议对现有专业人员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按培训技能考核的等级从事相应等级的服务,做到持证上岗,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建立专业化的老年人服务护理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议通过行政政策激励和经济措施相结合,鼓励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行动,同时倡导大、中学生参加社区服务,使社区内已有的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四)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除政府出资外,建议引入专业社会服务企业或组织参与运营,通过设施保障、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形成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体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低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建议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
(五)运用新型互联网技术,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大数据和物联网支持下的“智慧养老”,在提高照护效率、促进服务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龄人多存在记忆力下降、视听力衰退、手脚不灵活或者各种疾病隐患,通过物联网、互联网相结合,可实现远程看护,老年人也可通过网络足不出户获取相应线上或线下服务。建议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针对老年人实际需求,不断开发优化适合老人居家养老的互联网产品和服务。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