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试用企业版

仿制药BE结果是否确为临床等效的金标准?

仿制药 仿制药BE 临床等效
药通社
2021/06/15
3682
我国是仿制药大国,目前为止,绝大多数药企仍为仿制药企业。仿制药是用于对原研药进行功能替代,并体现价格优势的替代品,其使命之一,是与原研药的疗效一致。倘若仿制药出现了异于原研药的疗效特征,有两种表现:无效(低效),或者不良反应。这两种问题的根源在哪里,BE试验的结果对于判断仿制药与原研药的等效,是否有绝对价值?笔者在此进行浅要论述。
 

一、  无效

无效(低效)的问题,多出在口服制剂上;而血管给药的药物,无效(低效)的比率远低于口服制剂。这无疑说明:问题在于药物吸收。如无效(低效),则说明血药浓度低于原研药,药物吸收不足。口服制剂的玄机,也是制剂人员的炫技场,就在这里:能把一个药物的口服吸收调整到需要的水平。如何通过处方工艺将药物的口服吸收调整到需要的水平,是制药工业的核心技术,在这里无法全面阐述,因其为细化的专业问题,并涉及到多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值得提及的是,仿制药的吸收的调整,无需更多的考量,诸如给药次数,量效关系,生物利用度,药物半衰期,等等。仿制药吸收调整仅有一个目的,即与原研药一致。原研生物利用度是2%,仿制药无需提高为5%;原研有很窄的治疗窗,仿制药无需通过研究放宽治疗窗;因此,针对仿制药,过多的强调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特征,甚至考察二者的相关性,非但不是捷径,甚至并无实际价值。  
 

二、 不良反应

药品的不良反应,极大的概率不可能是由杂质造成的,极大的概率不可能是由杂质造成的,极大的概率不可能是由杂质造成的。药品的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有两种:1. 药物本身的特性------华法林易引发出血,氯雷他定引起嗜睡------这是无法改变的;2. 血药浓度------倘若血药浓度超出了安全阈,自然引发不良反应------地高辛的用量不好会导致心律失常,维生素D吃多了口腔黏膜会脱落。可见,对于仿制药来讲, 出现了与原研药不一致的不良反应,是第2种原因。此时需要控制的,是制剂质量,而非杂质。

还需要额外提到一种不良反应,注射液的不良反应。这往往是由于注射液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了配伍问题------由于处方组成不对,在配伍过程中出现了配伍反应,出现了肉眼不可见的沉淀;或者在使用过程中有极小的微粒混入注射液;或者早期的时候甚至有热原控制不好的情况,因而出现的输液反应------输液反应有时甚至有生命安全风险,这不是我们定义的脏器功能性的不良反应。这仍然是制剂的问题,不是杂质的问题。以我们目前的杂质研究水平,无论是口服制剂还是注射剂,对杂质的控制均已足够。(某难溶性药物的注射液,需使用吐温80增溶,一旦更换其他增溶剂,或者调整吐温80的用量,样品会迅速的出现可见异物超标的问题。藉此,笔者也提示各位研究人员,注射剂,请万勿随意改动处方组成及用量)

(切勿再继续加码杂质。杂质的过度研究,消耗了合成人员和分析人员的大量精力,消耗了企业可观的采购经费,给本就受集采影响的企业带来了更进一步的压力。此外,起始物料的过度延长(都快延成无机物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间体供应商的生存空间,而给原料药生产企业继续加码。这是否将会对整个医药工业产业的平衡造成破坏?)

综上可见,无论是无效(低效)的问题,还是不良反应的问题,根本问题在于血药浓度的问题,仿制药与原研药,如若血药浓度能达到一致,则可实现疗效一致。因此,BE成为现行判断仿制药等效的金标准。
 
实际上,BE作为评价仿制药与原研药生物等效性的金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众所周知,BE试验需要的是健康的,青壮年受试者完成;而实际应用中,药物往往需要在年老体弱患者身上使用,二者体能上的差异,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BE结论的可靠性。BE试验中,青壮年受试者的体能,由于其胃肠道蠕动功能、吸收能力强,矫正了药物溶解不良,吸收不好,血药浓度偏低的问题,弱化了低效(无效)的可能;同样,由于青壮年的肝肾功能较强,药物的首过及代谢排泄均较多,这种体能可以弱化血药浓度偏高的问题。至此,无论是血药浓度偏低(无效),偏高(不良反应),在BE的青壮年受试者中都可以被弱化;相对的,在年老体弱人群中则是强化的。另一方面,现行的BE合格的标准是80-125%,倘若某品种BE试验以临界值通过,本已具有一定的不等效倾向,此时,倘若年老体弱者,服用了这类BE“临界”的药物,则出现仿制药效果不理想的可能就变大。BE试验受试者身体机能与现实使用者有别,以及BE结果边缘值,二者的交互影响,可能造成BE合格的仿制药,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与试验结果不一致的情形。 
 
目前,除BE外,尚未有其他的质控手段,加强仿制药生物等效性的判断。应该如何规避BE试验的局限性呢?笔者有如下判断。
 

1.    加强药品的质量控制

“产品的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这句话不全对。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不假,但产品质量需要准确的检验手段,才能确定是否符合预期。用一个筛子去筛面粉,和用一个渔网去筛面粉,筛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不知道各位同仁是否注意到,一致性评价后的产品,最终提交的产品质量标准,与原有的质量标准并无差别,或者几无差别?既然如此,为何要进行一次一致性评价呢?因此,在质控问题上,应有更为严格,特异的质控项,来体现药物的核心质量特性。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变更。这些变更,有的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举两个例子:相信做过制剂的同仁均有体会,某些进口的辅料和国产的辅料有较明显的差异,某些国产的粘合剂和进口的粘合剂比较,产品的溶出速率有很明显的差距;同样一个品种,同样的生产工艺,批量由10万片扩为50万片,得到的产品,溶出曲线是不一样的;甚至由于设备的更换,固体制剂的硬度、脆碎度等都会有所改变。这些改变,是否影响到产品的效果,是否与原有工艺批量对应的BE结果一致?没有确切的答案。笔者相信变更与疗效有相关性,否则如果10万片与50万片的BE视同一致,那是否可以做1000片等同10万片,进而等同50万片。变更带来的质量影响,需要合适的质控标准。找到合适的“筛网”,控制产品的质量,是仿制药生产过程中质量可靠的重要保障。(注:溶出曲线是产品质量的核心标准之一,而非溶出度。可能有的同仁会说:“我的曲线都对上了,为什么还***?”笔者想说: “不,你没有”,你并没有找到真正有区分力的曲线。不是所有的药物,都拥有同样的四条用于模拟体内pH值的特征曲线。甚至,每一个药物都有其特定的溶出曲线。不再赘述)。
 

2. 合理的调整BE的合格范围

正如前述,BE的弱点在于试验结果临界值与使用者体能状态的叠加。若期寄通过BE对仿制药效果不理想的情况进行改善,笔者认为,此时,合理的修正BE的合格接受范围,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这将是对制剂水平的更高一级的挑战。通过有效的体外质量控制,和对BE结果的严格控制,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BE结果代表性差的问题。国内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了5年后,成果喜人,为数不菲的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进入了国家集采,并应用于临床。相信下一步,随着经验的增长,仿制药的研究将进入更理性的阶段。作为一名从业人员,亟盼我们国家的仿制药能够尽快的实现全面的进口替代,这是广大药物使用者的亟需,也是医药工业水平的一个标志。各位医药界同行,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END>
*声明:本文由入驻摩熵医药的相关人员撰写或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摩熵医药的立场。
综合评分:0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