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因拜登政府的一则公告《CXO龙头突发暴跌原因!拜登政府推动30万亿美元生物制造市场美国本土化》,签署了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倡议本土化行政命令,精准打击了作为生物医药外包龙头的“药明系”相关公司,这类公司股价纷纷暴跌下挫,悲观的人在抛售套现,乐观的人在观望风口是否在改变方向。
中国生物制造起步较国外晚,但是进展速度很快,2015年后随着一系列新药政策的推出、海外资本的涌入以及医疗人才的回归,国内生物药研发直接跳过了三期阶段的发展,以三、四期同步发展进行,在CAR-T,PD-1抑制剂和双特异性抗体等研究热点领域逐渐缩小了与欧美的差距。
当你还弱小的时候,不存在所谓的对手,因为处处都是需要努力奋进才能跨越的沟壑;而当你成长到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你的对手会变得很明确。谁都希望把核心研发技能留在自己手里,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政府。从另一方面来看,拜登政府如此明确的要求生物制造要本土化,或许是CXO企业在美制造了足够大的影响力,让他不得不重视起来。
尽管科研人员总是希望“科学归科学”,但此类情况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在2022年5月30日《Natur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拥有中美双重关系的研究人员数量正在下降》[1]显示,在过去3年中,在中国和美国宣布从属关系的学者人数下降了20%以上。这种衰退似乎是中美合作减弱模式的一部分,这种模式开始出现在研究数据库中。2021年,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研究生产国的作者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也首次下降。
英国坎特伯雷肯特大学社会学家Joy Zhang表示:“我们开始看到流动性受限和政治化加剧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拥有双重隶属关系曾经被视为荣誉的徽章,但现在却受到科学间谍活动(scientific espionage)的关注。”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经过各类数据库统计的期刊和会议论文、书籍和评论文章发表数量分析可见,中美合著的内容在2018年之后逐年上升,而到了2021年开始下降,但中国和欧洲的类似合著并没有下降[2]。
虽然其中肯定存在大流行对国际交流之间的限制和影响,但不得不引起医药行业企业的更多重视。在国际上除了中美两个研发大国,其他国家譬如武田制药、阿斯利康、罗氏、诺华等医药企业仍然在不断开发新技术和向前迈进。正所谓,“最了解你的人或许不是你的亲人,而是你的对手”,虽然昨日的一纸签署蒸发了千万市值,就今天来看,药明并非不堪一击。
“大浪退去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一方面,就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的态度:经济全球化是客观事实,也是历史潮流,希望美方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不要人为地阻碍全球的科技交流和贸易往来。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虽然我国CXO发展很快,但仍然相对年轻和规模较小,差距并非没有,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自身技术的壁垒提高方面,还将要做更多的长期规划。同时,该行政命令细节未出,其中远期影响也未准确能估计,或许这也是个提前布局长远规划的警钟。
鲤鱼跃龙门成为龙并不是只有一只鱼,也可能并不是第一个抵达龙门的鱼,而是那些坚持到最后的鱼。产业发展-科学研究-股价-国际形势,虽然错综复杂又紧密联系,但科学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只看谁将走到最后。
参考文献: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1492-7?utm_source=Nature+Briefing&utm_campaign=0c7367c6c8-briefing-dy-20220530&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c9dfd39373-0c7367c6c8-46148366#ref-CR1
2.https://arxiv.org/abs/2202.00453
3.东方财富网
<END>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