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苏唐
近日,日本药业时报社旗下《日刊药业》在其网站发表文章,聚焦中国集采制度和其中受影响的日本药企。文章以“中国药品采购制度下专利到期药品受冲击”为题,采访到卫材、科研、参天等日本药企。
集采像潮水汹涌而至,本文将结合《日刊药业》的文章看看中国集采在日本媒体眼中是如何呈现的。
01、集采的威力
“中国在公立医院实行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对日本制药企业专利到期药品产生的影响已经开始浮现。”
影响首先“浮现”在几家日本药企2020财年上半年的财务表现里。卫材药业的盐酸多奈哌齐片在中国销售额同比大减43%;科研制药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由于中国国内企业集采影响“间接”受到波及;参天制药明星产品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三轮集采落标“短期损失无可避免”。
在日媒眼中今年中国集采威力凸显。中国集采自2018年11月“4+7”开始,历经2019年9月的扩围,2020年1月第二轮、8月份的第三轮,“中标席位多被仿制药企占去,(集采)在事实上成为仿制药促进政策。最近的采购中平均中标价格同比降幅超过70%”
而在其中,日本药企无疑是处在下风的。
文中称卫材的盐酸多奈哌齐片虽然参加了第二轮集采,但“避开与仿制药企的过度竞争”的结果导致落标。
盐酸多奈哌齐片是卫材药业的原研产品,主要用于阿尔兹海默症治疗。第二轮集采中多奈哌齐是仅有的5个非“4+7”品种中销售额相对较大产品。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7年在国内医疗机构终端,盐酸多奈哌齐片剂的销售额达到6.80亿元。卫材“避开”的结果,二轮集采多奈哌齐最终由华海药业及重庆植恩药业中标,成交价格分别为7.96元、36.93元。
“盐酸多奈哌齐片作为卫材的核心产品之一,采购制度的影响不容小觑。”2020年4月开始卫材丢掉了国内公立医院市场。财报显示2020财年上半年卫材的盐酸多奈哌齐片在中国市场销售额34亿日元(约合2.13亿人民币)同比下降4成。
虽然集采受挫,但作为日本排名前5的创新药巨头,卫材2020年上半年中国药品事业整体增长12.4%达到约242亿日元(约合15.1亿人民币)。文章将原因归于其原研产品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在中国市场的不俗表现。
据E药经理人了解,仑伐替尼是卫材目前最重磅的产品,上市后放量迅速,2019年全球销售收入1119亿日元(约合70亿人民币)。仑伐替尼于2018年在中国上市,中国也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2019财年仑伐替尼在国内的销售额133亿日元(约合8.4亿人民币)。2020财年上半年仑伐替尼在中国销售收入达到91亿日元(约合5.74亿人民币)。
不过,身后也听得到追赶的脚步。卫材为仑伐替尼在中国申报了多项专利,其中化合物等部分核心专利将在2021年到期。国内药企自然虎视眈眈。2019年6月,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提交仑伐替尼的仿制药上市申请,国内第一家。紧随其后的还有先声药业、齐鲁制药、成都倍特、奥赛康、科伦药业、石药集团等等。
若无远虑恐有近忧。有报道称卫材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在国内售价为16800元一瓶,而孟加拉上市的仑伐替尼仿制药一瓶价格仅有2000元左右。面对《日刊药业》的采访,卫材表示“将通过不断推出创新药品来减少影响。”
参天制药的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同样在集采中折戟。
根据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眼科用药中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销售额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20%,参天制药就占去了6成市场份额。第三轮国家集采首次将左氧氟沙星纳入目录,原研参天制药与扬子江和中山万汉为此展开价格激战。参天落败,扬子江和中山万汉分别以6.6元、8.6元进入医保。参天对日媒表示,“预想到中标价格将会极端的低,因此没有积极去争取中标。”
2020财年3季度参天中国药品销售收入达到223亿日元(约合13亿人民币),单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便占去约4成,达到95亿日元(约合5.9亿人民币)。销售额中有60%由公立大医院贡献,不管是否真的“不积极”,落标后这部分收入也将“阶段性的消失”。
参天制药社长谷内树生在财务说明会上表示,“(落标造成的)短期的营收减少无法避免,将通过加快新产品开发和拓展私立医院、药店、互联网诊疗市场等之前未涉及的领域来渡过难关。”
而对没有直接参与其中的日本科研制药来说,同样“间接”受到集采的影响。
“对于科研制药,通过北京泰德制药输出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在试验阶段和第一轮集采中都受到影响。虽然产品最终中标但在同仿制企业的竞标中大幅降价收入减少。科研制药并未公布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在中国的销售额,但该产品2020财年上半年海外销售额仅13.76亿日元(约合8600万人民币)减少了36%持续着低迷状态。”
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曾是中国销售额排名第一的非甾体抗炎类NSAID注射剂处方药,2004年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凯纷”首先上市,而后武汉大安的产品于2018年在国内上市。“4+7”中标的25个品种中原研产品仅有 3 个,北京泰德的氟比洛芬酯注射液位列其中。中标价格以21.95 元(5ml:50mg)。在随后的联盟集采中武汉大安一同中标。19 年之前凯纷独占市场 ,2018 年的销售额达19亿元,“4+7”后量价齐减。目前还有山西普德药业等企业的仿制药也在申报中。
02、摸索
中国正在发生的一切对日本或许并不陌生。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推行医保控费,对医保目录内的药品进行大幅度的降价,之后经过几度调整基本以两年一降价的形式固定下来。
降价冲击下日本医药行业增速从1980年的14.46%下降到1981年的5.56%。行业进入漫长的个位数增长区间,1981年至2018年日本医药行业复合增速1.72%,其中包括近10年的零增长期。
不过,医保控费也为日本医药行业带来了变化。仿制药降价中创新药更优的定价模式、更高的利润为日本医药工业提供了抵御寒冬的出路。创新红利倒逼日本医药工业转向,研发投入不断增加。据野村证券统计,1995年-2007年日本10家创新药企的平均研发费用率从12%提高到18%。创新药企业利润率也从7.6%提高到14.8%,复合增速在10%以上。截至2020年1月14日,市值排名前20的生物医药类公司中创新药企业占据一半以上。转型已成。
如果潮流无法逆转,如何应对就显得格外重要。
《日刊药业》在文中表示集采作为“中国医疗制度改革的一环”,不断摸索如何应对挑战对每一个想要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的日本企业来说都十分重要。《日刊药业》还为此采访了华海药业在日本成立的华海日本药业相关负责人。华海日本社长李相奎指出日本企业应该借着集采制度的时机,与华海等有能力以更低成本生产的中国本土药企展开合作摸索破局之路。
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则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在集采的影响下中国市场中的制药企业将出现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势。一类是注重生产成本控制以“量”取胜的药企,与之相对的则是重视研发不断缩短新药、新技术周期以“质”取胜的一类药企。
“中国医疗市场的成长毋庸置疑”,如何更好地适应这种“成长”才是日本等外资药企更该去思考的问题。
文章为外资药企开出药方。与其与中国本土企业展开低价竞争去抢夺市场份额,外企利用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来实现差异化更为现实。将力量投入到研发中去,加速创新药、医疗器械的开发,“在旧有的经营模式中寻找变革”。
12月9日,日本国内爆出药品采购丑闻。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向日本检察总长告发日本最大的三家药品流通企业操纵投标。告发理由写到,“药品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操纵投标事关重大。”
无论对哪个国家药品采购都“事关重大”,对每个药企而言摸索都不该停止。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