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为笔者新书《仿制药帝国的崛起与没落》第17章的节选,未经作者本人亲笔授权,本文不允许任何媒体转载,否则一律视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由于内容尚未出版,关键性数据和参考文献已经被隐藏,以下内容为初稿,可能有错别字或表达不当的地方,欢迎广大读者指出或参与讨论。
Dr. Reddy's Lab(简称Dr. Reddy,瑞迪博士)总部位于印度的海得拉巴(Hyderabad),拥有2.48万名员工,2021年总销售额为29.01亿美元,是印度第四大仿制药巨头。由于80年代的印度仿制药市场较小,Dr. Reddy和Ranbaxy是印度最早出海的仿制药企业。虽然起步较Ranbaxy晚,但该公司一开始就瞄准了高附加值的仿制药,并于2006年实现了弯道超车。2010年以后,Dr. Reddy的公司发展遇到了瓶颈,又相继被其它印度的仿制药巨头超越,2021年销售额仅能排在第四位。Dr. Reddy的成功源自对印度仿制药出海模式的完善,而失意来自创新药转型的失败。
一、从原料出海到制剂出海
Dr. Reddy的创始人Anji Reddy出生于Andra Pradesh(安得拉邦)的一个富农家庭,早年在孟买学习了药理学,随后又获得了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Reddy在国有制药企业IDPL工作了一段时间,进一步丰富了制药知识。1970年,甘地政府为了降低广大印度人民的医疗保健成本,废除了对药品的专利保护,让印度人可以随心所欲地仿制欧美上市的新药。此举为印度的本土制药行业输入了巨大的活力,Reddy也在70年代中期开办了自己的实验室,并开始对外出售原料药。
80年代以后,Reddy也希望能够自己制造产品并上市销售,于是在1984年用4万美元存款和12万美元贷款,在Jeedimetla建立了第一个生产工厂,该工厂拥有6条多吨级别的布洛芬原料生产线。1986年,Dr. Reddy的甲基多巴原料首次出口到德国,迈出了出海之路的第一步。1987年,Jeedimetla的生产设施通过了FDA的认证,随后其布洛芬原料广泛出口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地,年销量超过了400吨。
为了继续扩大原料出口业务,Reddy发起了该公司历史上的第一次收购,兼并了另一家原料公司Benzex Laboratories,到90年代初期,Dr. Reddy已经成为全印度最大的原料出口商之一。随后,Reddy相继在美国和欧洲开设了分公司,以扩大原料药的销售,90年代中后期,Dr. Reddy又建立了多个原料生产设施,并将业务扩大到了俄罗斯,到2000年时,该公司的原料销售规模首次达到了1亿美元。
除了不受专利的限制,当时的印度药品准入门槛也很低,很快就能开发上市。1986年,Dr. Reddy首个制剂工厂建成投产,并于第二年迎来了首个产品Norilet(诺氟沙星)。在随后的几年里,Dr. Reddy因仿制了多个产品而得到了极快的发展,但低门槛的生意竞争必然十分激烈,药品生产企业数量飞速上升,到90年代,印度的仿制药企业数量达2万家之多。大部分产品有上百家企业同时生产销售,大家都在拼命鼓吹自家产品的优势以扩大销售。
90年代初期,Reddy和其它的印度制药公司一样,也在拼命的“吹嘘”自己的仿制药品。但Reddy的女婿G.V. Prasad逐渐预示到政策风向的改变,他认为印度想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政府可能在国际制药公司的压力下会重新认可药物的专利,加之印度制药行业激烈的竞争,生产仿制药品几乎已经无利可图,公司必须在战略上转变。于是1992年,Dr. Reddy建立了新药研发实验室,从事化学结构改造新药研发(me too),在90年代先后合成了Balaglitazone和Ragaglitazar两大产品,不过这两个产品最终都未获得FDA的批准。
虽然转型初期,两大产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还与诺和诺德建立了授权合作,但新药研发并不是Dr. Reddy的擅长,也无法在短时间内为公司带来业绩的改变。在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之下,该公司不得不复制原料出海的成功经验,开启了制剂出海的道路。虽然此时的Ranboxy在制剂出海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在印度国内名声大噪,但Reddy并没有一味地复制Ranboxy的模式,Reddy所瞄准的是“高附加值”的仿制药品。
Dr. Reddy's已上市部分创新药产品(点击此处查看更多)
截图来源:药融云全球药物研发数据库
1991年,Dr. Reddy仿制的奥美拉唑在印度上市,这比原研洛赛克在美国的获批的时间仅晚了两年。因为长期地生产奥美拉唑,该产品的工艺已经被Reddy“吃透”,于是在1997年向FDA提交了奥美拉唑的ANDA,希望抢到能首仿并获得市场独占期。然而阿斯利康用巧妙地利用美国专利等待期的漏洞,将市场独占时间延长至2003年低,所以奥美拉唑并未给Dr. Reddy带来出海路上的第一桶金。相反,带来第一桶金的是氟西汀,Dr. Reddy获得了氟西汀40mg的首仿,并成功拿到了6个月的市场独占期,Dr. Reddy从中赚到了6700万美元的销售额。因为受氟西汀的拉动,该公司2001年的净利润首次超过了1亿美元,在美国拥有的ANDA文号数首次达到了10个。
为了配合业务的增长,在跨世纪的几年间,Dr. Reddy收购了American Remedies、Cheminor Drugs、BMS Laboratories等公司,不但扩大了美国业务,还首次进入英国市场,通过对Cheminor的收购,Dr. Reddy正式成为印度第三的制药企业,并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二、女婿掌舵的十八年
2001年,创始人的女婿接任了CEO的职务,此时的Dr. Reddy已经是一个年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65%销售额来自海外的印度第三大制药企业。由于2000-2010年为美欧仿制药市场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印度仿制药企业只要充分利用好印度的成本优势,加大出口就能谋得迅速地发展。所以在,新世纪之初,Reddy的发展战略就是打破研发和生产的瓶颈,增加新的产品线以应对国内外需求的增长。
为了打破所谓的“瓶颈”,Dr. Reddy将公司的业务整合成原料(API)、制剂、仿制药、生物技术与关键护理、药品海关服务(CPS)等几大板块,并根据各自不同的业务特点进行各自打造。根据2004年报数据,各大板块的业务在总销售额中的占比分别为36%、40%、18%、3%和2%。虽然该公司从各个方向上做了不少努力,但大部分业务增长有限,只有仿制药业务独树一帜。
2001-2010年是美国仿制药市场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为了抓住市场增长所带来的机遇,Dr. Reddy大幅增加了ANDA申报量,到2010年时,该公司已经申报了180余个ANDA,其中103个获得了FDA批准。由于在氟西汀上吃到了甜头,Dr. Reddy的paragraph 4类申请一直比较活跃,挑战专利申报数占总申报数的55.8%,昂丹司琼和舒马曲坦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获得180天的市场独占期,分别为Dr. Reddy带来28.9亿和78.9亿卢比的销售额增长。
2000年以后,欧洲国家也在大力推行仿制药替代,仿制药市场也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但在2005年以前,Dr. Reddy几乎没有申报欧洲的MAA,仅在前苏联国家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为了抓住欧洲市场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机遇,Dr. Reddy迅速在欧洲布局,收购了多家欧洲仿制药公司,并于2006年,吞并了德国第四大仿制药企业Betapharm。随着Betapharm的并入,欧洲业务迅速打破了僵局,为该公司奉献了高达20%的销售额。因为销售额的暴涨,Dr. Reddy还成功超越了Ranbaxy,成为印度第一大仿制药巨头。
Betapharm虽然为Dr. Reddy的总营收带来了暴增,但是由于Dr. Reddy此前几乎没有大量申报MAA,而且Betapharm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德国,随着德国药价控制的层层加码,每一轮招采,价格都在下降,销售在2008年登顶后,逐步下滑。不过这一时期,因为美国业务的高速增长,加之有两个产品市场独占期的助力,Dr. Reddy的仿制药销售额从2000年的700万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10.81亿美元,10年间翻了15倍。
随着仿制药业务的不断扩大,占总营收的比重达到了70%以上,为了促进业务的发展,Dr. Reddy在2008年又进行了业务调整。跟据业务的不同特点,分别整合为全球仿制药部门(Global Generics)、专利药部门和原料与药品服务部门(PSAI)。而为了促进三大业务的发展,该公司也重新规划了发展战略。全球仿制药业务方面,由于仿制药的憧憬非常光明,公司要加快步伐,扩大业务版图。控制从API到研发生产的整个供应链,以帮助公司能够及时地提供高质量、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继续利用现有的产品开发平台,以增加产品线并满足日益增长的产品需求;原料业务方面,要确保业务合作伙伴能够率先推出仿制药,确保他们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保持竞争力和盈利;专利药业务方面,创新药要求聚焦于代谢、心血管、肿瘤、疼痛与炎症和细菌感染几大治疗领域,而专科药则聚焦于皮肤病领域。
2010年以后,该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深化,尤其是研发战略。由于此时的Dr. Reddy已经是一家年销售额超过15亿美元的仿制药巨擘,在研发上开始强调创新,要求强化科学和技术能力优势,包括原料合成能力、制剂开发能力、生物制剂开发能力、小分子发现能力和专利能力。对于仿制药业务,要求品牌仿制药建立差异化的产品组合,以引起医生与患者的注意,而非品牌仿制药则强调率先推向市场的能力。对于原料药业务,要求利用原料合成技术和专利技术优势,提供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而对专利药业务,要求专科药建立差异化的产品包,包括布局改变药动学特征、添加新适应症的产品,产品聚焦于皮肤病;要求创新药聚焦于代谢、心血管、肿瘤、疼痛与炎症和细菌感染等几大治疗领域,要求积极对外合作,通过授权引进、合作开发等方式推出新品。事实上,Dr. Reddy的创新药布局始于90年代,到2010年前后,Dr. Reddy拥有27个项目同时在推进,7个产品已经开展临床试验。Biosimilar方面,该公司的利妥昔单抗、达依泊汀(二代促红素)已经在印度获批上市。
为了强调创新,为了体现转型,Dr. Reddy在英国剑桥成立了创新药研发中心,并逐渐提高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水平从2009年的5.37%提高至2016年的13.86%,几乎已经达到部分国际品牌药巨头的水准。虽然在此期间,Prasad的战略每年有略微的调整,但并没有显著的改变。因为一心投研发,一心搞创新,2010年之后,Prasad并未再开展大规模的并购。
为了扩大产品的供应能力,Prasad提出“确保我们的产品在货架上”的口号,大幅增加了生产和销售人员规模,在2011-2018年间,Dr. Reddy的生产人员翻了1.7倍,销售人员1.6倍,但研发人员仅翻了1.1倍。因为业务未发生大的变革,该公司的发展也遇到了真正的“瓶颈”,在此期间,销售额仅从19亿美元增加到22亿美元,净利润也没有明显的变化。
2016年之后,Dr. Reddy的新药梦几乎破裂,专利药业务进一步聚焦于专科药,强调开发505b(2)产品,以建立差异化的产品包,并逐渐下调了研发投入水平。2019年,Prasad退休。在他担任Dr. Reddy十八年半的时间里,他通过前10年的努力将一个年销售额3亿美元的中型公司发展到年销售额19亿美元的印度第一大制药巨头,但后八年他过于求稳,一心砸创新药,让公司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最终在2013年被Sun pharma超越,2016年之后又被其它三个巨头先后超越,离任时勉强保住印度第四的位置。不过保守战略也并非一无是处,Dr. Reddy的负债率从2010年的52%一直下降至33%。
三、打破瓶颈
2019年8月,原首席运营官兼原料业务总裁Erez Israeli继任了CEO的职位,他从Prasad接过的是一个拥有169个ANDA批文,销售额超过22亿美元,且资产状况良好的印度第四大仿制药巨头。
Erez Israeli是以色列人,拥有博士和MBA双学历,早年在Teva工作,具有非常丰富的从业经验。他上任以后,快速规划了企业的新发展战略,强调在选定的空间发挥领导作用,卓越的运营和持续地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产品创新。其核心是聚焦产品组合、以患者为中心、提高人员和质量、实现持续增长。而战略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1)开发难于制造或有知识产权的产品;2)品牌仿制药聚焦首先上市的机会、聚焦差异化的产品,在销售能力不成熟的地区与第三方建立合作;3)非品牌仿制药要确保强大的开发能力,瞄准率先上市、难于制造、技术挑战的产品;4)生物仿制药要通过工艺开发和相关临床研究,加速全球化审批;5)原料业务要定位于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价格有优势的产品;6)专利药业务要聚焦配方差异化,临床需求未满足的产品;7)运营上,追求安全、质量、高效运营和领导力。
2015年之后,美国市场竞争白热化,市场开始萎缩,而Prasad时期的Reddy又过于依赖北美市场(主要是美国市场),在该公司2011-2018年之间,平均52%的销售额都来自于北美市场,尤其是2015-2016年,北美市场的销售额占比一度接近了60%,而在欧洲的市场却迟迟没有打开。为此,Erez Israeli上任以后,在努力加大欧洲市场份额的同时,加大新兴市场的开发,尤其是南非、中国、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出售了美国地区部分“品牌”药的权益,扩大研发人员规模和加强biosimilar的开发。另外,近年来,印度本土市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在迅速增长,Erez Israeli带领下的Dr. Reddy的另一大表现是大幅增加了销售人员规模,更加重视印度本土市场的开发,短短3年多时间里,该公司的本土销售额翻了1.3倍。
虽然Erez Israeli并未开展大规模的兼并,但近年来Reddy公司的业绩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销售额从接任时的22.15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28.26亿美元,净资产也从20亿美元增加到了25亿美元。因为出色的业绩表现,Dr. Reddy的股票在仿制药行业集体走衰的情况下实现了上涨,市值在2021年7月达到历史最大值125亿美元。
推荐阅读:
《印度仿制药巨头生存现状!太阳、阿拉宾度后起之秀、青出于蓝》
魏利军,前哈药集团产品战略总监和产品立项部总监,在过去三年中成功立项30个,并成功组建了哈药北京创新制剂研究中心。在各种杂志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代表著作为《跨国企业成功启示录》。新书《仿制药帝国的崛起与没落》主线为仿制药企业的战略规划,业务转型和产品布局。全书22章,版面字数约50-60万字。第一部分(前五章)讲述仿制药法规的衍化逻辑和市场形成机制,以及全球主要仿制市场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第6-20章)讲述了15家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发家模式的仿制药企业的兴衰成败,重点介绍了他们随环境而变的风险评估,战略规划和产品线布局的逻辑,第三部分(最后两章)分别讲述我国仿制药政策的演化、市场市场形势与特点,我国仿制药企业结合国际情况的转型思考,特色化产品线规划和产品选项思路等。如有意合作的朋友或愿意赞助出版费的朋友,请添加作者微信voyager88。
<END>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