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试用企业版

专访马宁宁博士:将“辉瑞经验”带回国内,打造生物制药上游原材料供应新势力

生物制药
药融圈
2022/07/11
2054



近几年,随着生物制药下游需求日益增长,上游生命科学耗材等支持性产业也随之快速发展,特别是一些高壁垒和高技术水平的原材料在行业内的需求日益激增。近期,药融圈团队有幸与沈阳药科大学特聘教授马宁宁博士进行了访谈,同时他也是国内生物制药上下游关键原料供应新势力——壹生科的创始人兼董事长。

在此次访谈中,他分享了自己在国内外制药领域的从业经历以及创业历程,并从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角度,阐述了对生物制药上游国产耗材和原材料的独到见解和未来展望。


01
首先您能否和我们聊一聊,从海外求学到辉瑞制药工作,到归国做新药开发,您也曾经担任863评审专家和“新药创制”评审专家,您觉得美国和中国在制药方面的区别和相同点有哪些?

最大的区别可能还是在于新药创制方面的深度和广度,由于美国具有长期的积累优势,在全产业链条的各个方面更加成熟。以新冠疫苗的开发为例,mRNA技术在美国已经经过了二十余年的研究,深厚的基础才使这项技术得以快速运用。相比之下中国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地打好基础、扩充经验,而且往往在跌过跤、踩过坑之后,才会对新药创制的真谛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另外,美国在新药创制的早期研究、药效学、靶点验证,再到制备工艺、产品的分析和检验等各个方面有专门的、庞大的人才库,分工也是非常成熟。比如在早期研究中,专门有科学家的兴趣在于创新发现以及机理的研究;在企业内,也有专门的应用型研究;科研院所、机构和药企都有自己的人才储备。总体来说美国制药行业的经验、人才和基础都更加完善。因此国内需要一个追赶的过程,从我回国到现在,已经看到中国的制药行业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从简单的仿制药、fast follow,到创新药物的开发,以及技术和产品的对外授权,已经实现了很大的进步,不过从广度和深度方面,未来仍然需要长期的积累。


02
从科学家到创业者的转变,同时任沈阳药科大学特聘教授,这给您带来怎样的感受?科学家、教授、创业者,您是怎么平衡这三个完全不同的职业?

其实我在辉瑞制药的时候,也是一边做药物研究一边带着博士生做科研,这与我现在在国内做的并没有本质区别,美国药企的研发中心就相当于研究所,不过所做的研究并非自由命题,而是要根据企业制定的方向,同时跟进最新的进展,总的来说国外药企的研发机构是科研属性很强的。

我回国之后一开始是在协和医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同时在神州细胞从事创新药的开发,后来担任了沈阳药科大学的特聘教授,其实这也与我一贯的经历是类似的,科研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生物制药领域的知识日新月异,要想做得好,一定要立足前沿,同时也需要积极向国外学习。


03
您先前在辉瑞负责生物制药CMC领域的工作,并获得辉瑞全球研发“成就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这一经历对您后来的职业生涯有何影响?

与其说是这个奖项对我职业生涯的影响,不如说是这整个期间的经历对我职业生涯的影响。我刚加入辉瑞制药的时候,辉瑞刚开始进军生物制药领域,相比之下,若在一个成熟的研发部门,尤其对于大型跨国企业,每个人负责的领域会非常明确。而我非常幸运能在业务发展的早期加入,有机会从事生物制药领域范围更广的研究,也使我对CMC的理解更加深刻,明晰关键环节。我在后续研究过程中也是针对这些关键领域,帮助推动辉瑞的生物制药业务向前发展,包括提高生物制药的效率、缩短周期,并帮助辉瑞在无血清培养基的开发、大规模生物反应器的放大和运行方面提高了一个台阶,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些经历对我回国之后的项目和工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您回国后对我国的生物制药水平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包括中国首款重组凝血八因子的开发,什么原因让您转向生物制药耗材的创业?能否视为一种降维打击?培养基的“进化”如何加速生物药(如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的创新开发?

我回国之后也是凭借自己在CMC领域的经验帮助神州细胞开发了国内首款重组凝血八因子,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生物制品。至于后来为什么转向生物制药的耗材方向,主要是在于美国和中国生物制药领域的深度和广度确实存在一些差距,而国内的氛围往往是急于见到果实,但基础却不够扎实。

我之前的工作也主要是在生物制药的下游端,但是后来发现国内外差距主要还是在于前端的关键技术。这也是造成当前国内项目同质化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对于我自己而言并不急于最后的果实,而是着眼于关键的技术和原材料。从近期来看,这似乎是退而求其次,但是从长远来看,我更希望为中国市场带来更需要的产品,而且凭借我们对制药领域耗材更深刻的理解,这也可以视为是一种降维打击。

在生物药领域,培养基是生产成本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一些细胞基因治疗产品的价格高、成本高,通过实现培养基的国产替代能够降低研发成本,不仅惠及患者,还为产业发展带来推动力。


05
壹生科主要从事上游培养基的研发生产,您是什么初衷最后决定整合下游分离纯化介质,收购子品牌华纯,打造成为生物制药产业上下游关键原料供应新势力?

在生物制药领域,培养基和分离纯化介质是两个成本最高的耗材类型,我们壹生科立志于为生物制药领域提供优质、优价的生产耗材,所以对纯化介质领域进行布局也是自然而然的业务延伸。

目前壹生科的CHO培养基产量已经突破8-10g,单批产能达到4万L,年产能600万L,蛋白A亲和纯化介质的载量突破80mg/ml,单批产能达到2000L,年产能20万L,这在国内甚至国际竞争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也是壹生科能从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的技术基础。


06
在培养基和纯化介质等生物制药耗材领域,目前国内外水平的差距如何?国内外竞争格局是怎样?想要打破国外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主要壁垒在哪里?

在培养基领域,我们国家起步较晚,但是追赶的速度很快,目前我认为我们国家一半以上的培养基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先进水平,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已开始推广,还有部分产品与国外存在差距,这也是我们需要追赶的方面。国外的产品其实最大的优势在于品牌优势,而且他们这种品牌优势在国内外都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培养基是受到严格监管的商品,国外企业由于已在国外拥有专门的工厂,在生产方面也更具有国际推广的优势;

纯化介质也与培养基类似,国内的纯化介质绝大部分的品类其实都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国外的质量水平,在国外市场上的差距仍在于品牌认知度方面。

而在打破国外产品垄断方面,我认为在培养基和纯化介质领域我们已经初步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07
近几年因为疫情带来的安全性等问题,以及国内外地缘政治影响等,进口产品采购困难重重,行业迎来国产化替代浪潮,国内不少企业其实已经经历了10余年的积累和经验,壹生科是如何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建立壁垒/优势(质量、成本、技术、服务等方面)?可否举例?

我认为企业想要脱颖而出需要在产品上具有深厚的沉淀,产品应具有技术优势,产品的表现能够满足生物药的制造需求,能够解决客户对速度、质量、成本、合规性的要求。

比如对于生物药物,翻译后修饰是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我们在开发培养基的过程中,能够帮客户解决翻译后修饰的问题,从而满足产量、质量方面的需求;再如细胞工程技术领域,在疫苗和基因治疗领域用到的昆虫细胞中,我国的监管机构要求厂家清除其中的病毒污染,而我们壹生科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提供病毒清除服务的公司,能够实现细胞的优化,帮助产品更快地推进临床,可以说是已经将CRO服务和培养基业务结合在了一起。


08
您如何看待国内培养基和纯化介质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未来是否存在更多的机遇?

培养基和纯化介质的“出海”是必然的。一方面,这两类产品的大市场在国外,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生物药产品如果要出海,那么配套使用的培养基和纯化介质也一定要符合国际化要求。我们的产品符合国际上的质量需求,能为国外的药审机构提供完整的产品质量文件,而且生产的质量体系也满足国外药监体系的要求,这两方面是我们的基础。同时我们也正在凭借自身优势搭建国际化营销网络。


09
除了壹生科,您还有一家企业,鼎持生物,专门做动物疫苗,是什么原因让您这样一位从事人药开发的专家做动物疫苗?

欧美的动物疫苗产业主要存在于跨国制药企业中,如以前的辉瑞动物保健、默沙东动物保健、礼来动物保健、拜耳动物保健、勃林格殷格翰动物保健等等,动物疫苗领域均是由一些国际领先的企业进行布局。过去的5到10年时间,这些动物保健部门才从各个跨国企业剥离出来,但是最终源头仍然是在这些大型的制药公司。所以在国外,动物疫苗和人药都是来源于大药厂。如之前辉瑞剥离动保业务,成立硕腾,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动保企业之一,其实也是将人药的先进技术运用到动保产品。因此我也想在中国将人药的技术运用到动物疫苗的生产,一方面发挥我自身的专长,另一方面,我也看到国内动保领域确实存在很大的需求。


10
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动力,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马博士可否与我们分享人才的积累与培养经验?

我们创新型企业确实对人才的需求很大。对于吸引人才,我认为企业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长远的规划,从而能够得到高端人才的认可,同时踏踏实实工作,不去“画饼”,也不单单利用PPT,而是实实在在地做出成绩,来证明我们的目标和使命。对于培养人才,我们会通过不同形式,培养一个强有力的中层团队,并让他们成为公司创新发展的骨干。对于留住人才,我们也会充分放权,给大家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同时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培训体系,让他们感受到自身的持续成长。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我们对于骨干人才也会进行股权激励,让他们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


编者按:
在制药领域,上游原料耗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赖于进口,由于技术壁垒、行业监管、品牌积累等因素,关键产品供应商大多为国际巨头。不过在近几年国产替代的浪潮之下,产业独立自主发展的呼声高涨,一些国内本土企业快速崛起,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同时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人才的回流也为产业创新提供动力,马宁宁博士作为国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将自己在辉瑞的制造经验带回国内,并不急于新药的“果实”,而是着眼于生物制药领域上游关键原材料的开发,在这一具备海量挖掘潜力的赛道中稳步前进,助力中国新药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茁壮成长。


2022年7月16日15:00由壹生科与药融圈、沈阳药科大学无涯学院联合主办本次线上大会。邀请数位行业专家,以抗体创新破局为主题,探讨抗体药成本控制以及培养基发展现状,通过实例分享,技术讨论,带来集采环境下抗体药创新的新思路。



<END>
<END>
*声明:本文由入驻摩熵医药的相关人员撰写或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摩熵医药的立场。
综合评分:0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