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试用企业版

创新药类型简述!FIC/BIC/Me-too/Me-copy傻傻分不清楚

创新药
药通社
2022/03/04
16310



 引 言 



关于创新药,我们常常听说Me-too,Me-better,Me-copy之类的概念,且同为创新药,亦有好坏优劣之分,其开发难度、研发成本及市场价值均有不同。笔者在此将这类有关创新药类型的概念做一整理,以供大家参考,欢迎讨论和指正。


1. FIC  



FIC(First in Class)即首创药物,是指通过寻找全新的药物靶标、作用机制和分子结构,从无到有逐步合成候选化合物,通过反复试验筛选,最终发现既满足治疗效果又满足人体安全性(耐受程度、药代动力)要求的药物。

其研究过程可谓大海捞针,投入大,失败率高,但是一旦成功会是药物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收益也十分巨大,研发投入几十亿美元的重磅创新药一般都是此类型。


2. 跟踪性创新药  



Me-too、Me-better、Best in class类药物指的是在FIC的分子结构上进行修改,得到分子结构和FIC不同,但疗效相近的药物。由于此类药物是在首创新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发,因此也有将这种创新药研发模式成为快速跟踪性创新药模式。这类药物根据其实际疗效及安全性,可分为Best in class、Me-better、Me-too等多种类型。

由于是在已经研究出来的FIC药物基础上进行修改,研发风险大大降低,但是依然需要通过大量反复地临床试验,研发费用依旧较高,在国内一般会是几亿至十亿元的量级。

2.1 BIC

BIC(Best in class)即同类最优,该类药物比FIC疗效更好或更安全,可解决了同靶点无法解决的临床需求。

2.2 Me-better

Me-better类创新药,即临床疗效或安全性优于首创新药物的新药。

一般而言,由于这类创新药的作用靶标没有改变,其临床风险较小,且很多创新药已经确立了它们在临床中的地位,具有较好市场表现。由于这类药物的公众认可度较高,其市场研发成本也相对较低。

Me-betterr类创新活动将成为我国创新药研发的主要途径。在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申报的化学创新药物,80%以上属于Me-better类创新药[]。

2.3 Me-too

Me-too药物特指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药物,其药效和同类的突破性的药物相当。这种旨在避开“专利”药物的产权保护的新药研究,大都以现有的药物为先导物进行研究,其研究要点是找到不受专利保护的相似的化学结构。这种研究有时可能得到比原“突破性”药物活性更好或有药代动力学特色的药物。Me-too药物开发模式最大的优点是研发成功率高,相对首创药物而言资金和研发实力门槛更低,因此Me-too药物往往会成为药企切入创新药研发的重要途径。

2.4 Me-copy

Me-copy是目前中国特色的创新药开发模式,与国外Me-too药物不同的是,中国的Me-copy创新药并非通过高通量筛选,从HITs开始优化,而是在同靶点已知活性结构基础上进行修饰,做出足以绕开专利、带活性结构修饰的类似物[2]。

Me-copy与Me-too的区别如下:


我国的创新药研发可分为以下四步[3],首先从“仿制”转型为“创新”,即从研制“Me-too”做起,如恒瑞医药的艾瑞昔布是“Me-too”类药物;第二步是“Me-better”,围绕原NCE结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虽然有结构上仿的特点,但更有创造其自身独特优势的地方,素有“国产易瑞沙”之称的浙江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抗肿瘤作用优于同类药物PTK787(诺华和德国先灵联合研发)的恒瑞医药的阿帕替尼都属于此类药物;第三步是“Best-in-class”(BIC),是“Me-better”里更强的一个,例如辉瑞的立普妥;第四步就是“First-in-class”(FIC)药物,即全新化合物,同时靶点也是新的,此类药物研发风险极高,但成功者也是有不少,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就属于此类。


3. 我国创新药研发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创新药的层次主要处于以仿制为主到仿创结合的阶段,与海外存在一定的差异。海外市场创新药大多为First-in-class类,高成本高风险下享受高收益,通常在专利到期之前销售一路上行,专利到期后仿制药或生物类似物将以低价抢占市场,销售逐渐下滑,而国内创新药以Me-too类药为主,缺乏First-in-class类药物[3]。

由此可见,由Me-too/Me-better向Best-in-class过渡,最终开发First-in-class的药物,是我国从医药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的重要途径。


结语



虽然目前我国创新药研究水平跟世界相比还是有距离的,但随着国内药企业多年沉淀积累,海外优秀创新药人才不断引进,国内药企创新药研发实力逐步升级,具备优质创新药研发实力的企业逐渐增多,与国外优秀企业的差距逐渐缩小。从数量角度来看,近年来国产创新药(1.1类化药、1+2类生物药)无论是申报临床还是获批上市都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医药行业将会逐步完成由Me-too向Best-in-class和First-in-class进阶的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 陈代杰.《中国新药及仿药研发趋势及模式思路》
[2] 陈杨,曹学平.《国产创新药出海关键: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3] 徐佳熹,项军,孙媛媛等.《创新药行业深度研究》


<END>
<END>
*声明:本文由入驻摩熵医药的相关人员撰写或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摩熵医药的立场。
综合评分:0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