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尚未上市但对患者来说能救命的药,有没有可能在国内医院就用上?昨天,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一名罕见病患者打通了一条用药新路。
近日,华山医院临时进口“帕瑞肽”(注:一种罕见病用药)的申请得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复函,该药物进口流程得以顺利启动,并于昨天给患者用上药。这是上海首次按照我国《临床急需药品临时进口工作方案》成功进口国内无注册上市的临床急需药品。
从临床急需药品的快速审批、海外采购、便捷通关到规范使用等流程,上海此次对国家新政的“破冰”,协同了医疗机构以及政府多部门,为本市尚无有效治疗药的罕见病或其他危重症患者带来新希望,风向标意义深远。
接受首支药品注射后,患者目前情况平稳
近年来,受益于国内制药产业发展和国外药品进口,我国常见病、多发病的药品需求已得到极大满足,但仍有一些临床急需药品尚未在国内上市。为进一步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满足人们特定的急需药品需求,国家卫健委和国家药监局2022年联合印发《临床急需药品临时进口工作方案》,为相关药品进口申请、使用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本次华山医院申请进口的三支“帕瑞肽”正是这一方案在上海的“破冰”探索。患者昨天接受了首支注射,目前身体情况平稳。
“帕瑞肽”用于治疗不适合手术或尚未治愈,以及第一代生长抑素类似物控制不佳的肢端肥大症患者。肢端肥大症会引起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并发症,如不治疗,平均寿命缩短至少10年,2022年被列入我国《第二批罕见病目录》,说这些患者“挣扎在死亡边缘”并不夸张。
“这名34岁的患者确诊肢端肥大症已经3年多,此前接受了手术、伽玛刀治疗。”华山医院罕见病中心副主任张朝云教授告诉记者,这一罕见病不仅会导致容貌改变、糖尿病、高血压等一系列问题,还会引发心衰等心脏疾病,如果激素不降到正常水平,将危及生命。遗憾的是,患者经国内现有多种方案治疗,激素指标依然没达到正常,急需“帕瑞肽”。
先行先试,为临床急需药品进口积累经验
华山医院作为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是国内最大的肢端肥大症诊治中心,每年手术的肢端肥大症患者达两三百例,其中有20%至30%的患者在手术联合第一代生长抑素类似物综合治疗后,病情仍未缓解。受制于“帕瑞肽”尚未在国内上市,他们的临床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能不能给患者试一条新路?今年3月,华山医院提出了“帕瑞肽”的进口申请,上海市卫健委和上海市药监局主动对接华山医院,对国家方案进行细致解读。在市卫健委和药监局指导下,华山医院成立了以该院罕见病中心主任、副院长赵重波挂帅的工作小组,协调医务处、药剂科、“金垂体”多学科医疗团队,迅速制定临时进口药品管理制度、安全防范措施、风险处置预案,并成立专家组,根据临床需求向国家药监局提出了申请。
在各方努力下,这三支救命药近期终于抵达上海。值得一提的是,足不出“沪”,在上海能用上药,不用飞到海外医治,让患者的治疗花费大大降低。
上海市药监局方面表示,临时进口没有经过我国注册上市的急需药品,是对现行药物注册制度的有益补充。华山医院的这次先行先试,为日后国内未上市临床急需药品在本市的进口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药监部门也将跟踪该药使用情况,跟进医疗机构申请需求,确保更多百姓既用得上药,也用得好药。
(转载自8月17日《文汇报》1版)
文章来源: 上海药监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