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和安全性双优!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疗法有望为顺铂不耐受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带来首个减毒增效新方案
近期,由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陈明远 教授 团队开展的全球首个针对顺铂不耐受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R/M NPC)患者的临床研究——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吉西他滨一线治疗顺铂不耐受的R/M NPC的II期研究最新数据在国际著名期刊 《细胞报告医学》 ( Cell Reports Medicine )(IF=11.7)上发表 ,首次为R/M NPC顺铂不耐受人群带来减毒增效的潜在治疗新方案,为鼻咽癌患者个体化减毒治疗再添新证据。 研究结果显示, 客观缓解率 ( ORR )达 61.9% , 疾病控制率( DCR )为 100% ,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PFS )达 11.8 个月 , 且毒性较标准含铂治疗显著降低 , 仅 23.8% 的患者发生≥ 3 级不良事件( AE ) ,最常见的AE为头痛和恶心,该方案为R/M NPC顺铂不耐受患者带来了疗效和安全性的全面优化和升级。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陈明远教授、游瑞教授以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华贻军教授、孙蕊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君实医学
EMBO J | 中山大学团队合作揭示ZNFX1在病毒感知与炎症调控中的双重角色
中山大学徐安龙教授团队,2019年在 Nature Cell Biology 杂志上发表论文揭示了ZNFX1 是一种病毒传感器,通过MAVS启动抗病毒反应。 近年来多个遗传疾病病例的研究表明, ZNFX1缺陷与严重的家族免疫缺陷、多系统炎症性疾病、对病毒易感性增加以及病人过早死亡相关。 在静息状态下,ZNFX1将NLRP3保留在细胞质中,阻止其聚集到TGN38+/TGN46+囊泡中。
生物谷
EMBO丨徐安龙、万刚团队合作揭示ZNFX1在病毒感知与炎症调控中的双重角色
中山大学徐安龙教授团队,2019年在 Nature Cell Biology 杂志上发表论文揭示了ZNFX1 是一种病毒传感器,通过MAVS启动抗病毒反应。 同时,万刚教授2018年在 Nature 上发文发现ZNFX-1在秀丽线虫中介导RNAi的跨代表观遗传 (BioArt 报道: 三个小组的激烈竞争丨细胞质RNAi跨代遗传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 ) ,但是ZNFX1在人中是否起着类似的保守的功能还不清楚。 近年来多个遗传疾病病例的研究表明,ZNFX1缺陷与严重的家族免疫缺陷、多系统炎症性疾病、对病毒易感性增加以及病人过早死亡相关。
BioArt
中山大学崔隽教授团队揭示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通过降解NLRP3避免过度炎症反应的新机制
NLRP3炎症小体是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紊乱与自身炎症性疾病、神经性退行性疾病以及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NLRP3突变引起炎症小体的过度激活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等炎症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其活化必须被精细调控以维持免疫稳态。 近日,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崔隽教授课题组 在 Autophagy 杂志上发表题为 ”ABHD8 antagonizes inflammation by facilitating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mediated degradation of NLRP3“ 的研究论文,发现ABHD家族成员ABHD8通过促进NLRP3发生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降解,以避免过度炎症反应发生的新机制。
生物谷
Hepatology丨罗镇华/冯旭阳/刘钧澄团队利用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揭示TNFRSF12A可作为胆道闭锁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 罗镇华 研究员、 冯旭阳 副研究员和小儿外科 刘钧澄 教授团队在国际肝病学期刊 Hepatology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 Integrative Single-cell and Spatial Transcriptomic Analyses Identify a Pathogenic Cholangiocyte Niche and TNFRSF12A as Therapeutic Target for Biliary Atresia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测序的整合分析,发现胆道闭锁中胆管细胞富集的生态位在肝脏门管区扩增 , 揭示TNFSF12-TNFRSF12A-胆管细胞-CCL2-CCR2轴的促进炎症和胆管反应的分子机制,并建立以TNFRSF12A作为靶点的治疗策略。 胆道闭锁 (Biliary atresia, BA) 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胆管病,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患儿的肝脏发生大量胆管增生,伴有严重的炎症和肝纤维化。
BioArtMED
中山大学杨跃东团队: AI+分子模拟→高效准确双靶点药物智能设计
对于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复杂疾病的治疗,单一靶标药物由于容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往往受限。 传统的双靶点药物设计往往面临研发周期长且成本高昂的问题,因此结合人工智能和分子模拟技术为提高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近日,中山大学杨跃东教授团队利用强化学习实现双靶点药效团的融合,结合基于主动学习的分子模拟策略,大幅度提高双靶点药物设计的成功率。
智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