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Communcations】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代智团队揭示SRSF10增强PD-1免疫疗法新机制
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1)免疫治疗是一种革命性的癌症治疗方法,它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 PD-1表达在T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蛋白,它通过与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和PD-L2(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2)等配体结合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反应。 然而,一些肿瘤细胞会过度表达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从而抑制T细胞的活性,使肿瘤能够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PD-1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PD-1阻断PD-1与其配体PD-L1和PD-L2的结合,从而恢复T细胞的活性,使它们能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Scientific Services和元生物
OMIP-105:30色光谱方案,全面分析小鼠脾脏和肿瘤中免疫细胞变化
正常情况下,处于静息状态下的T细胞受到调控后会快速激活并大量增殖分化,小部分转换为记忆T细胞,其他T细胞会由于细胞因子和免疫检查点的存在而发生细胞凋亡或被抑制 。 常用的几款免疫疗法药物有ipilimumab(抗CTLA-4抗体)、nivolumab(抗PD-1抗体)和relatlimab(抗LAG-3抗体)。 研究耐药机制,并寻找可以提高反应率的新型疗法的和组合策略迫在眉睫。
碧迪医疗生物科学
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战场:PD-1、安罗替尼联合化疗展现出良好疗效!
小细胞肺癌占肺癌亚型的比例比较小,但是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程度高、复发增殖速度快,因此对于无手术治疗机会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如何治疗一直是难题,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3年生存率仅为6%。 一、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 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比较缺乏好的措施,拓扑替康于1996年批准,尽管疗效不佳且安全性不好,但仍然是全球常见的药物。
癌度
打败K药后,依沃西单抗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在与"K药"(帕博利珠单抗)单药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PD-L1 TPS≥1%)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对比性III期临床研究(HARMONi-2/AK112-303)中,取得显著阳性结果。 依沃西单抗是康方生物独立开发的一种潜在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阻断PD-1和VEGF通路,此款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在实现"一药双靶"的同时,发挥免疫效应和抗血管生成效应。 这种创新性的抗体结构设计有效减少了药物治疗相关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
CPHI制药在线
疾病控制率高达87.1%,新型双抗“双管齐下”一线治肝癌 | ESMO 2024
既往相关研究显示, CTLA-4抑制剂与PD-1抑制剂联用(下简称“免疫双抗”)对于黑色素瘤、结肠癌、卵巢癌等均具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尚存一定免疫功能的患者,治疗效果尤其明显 。 QL1706是一种新型“免疫双抗” ,既往DUBHE-H-308试验的1b/2期研究已证实QL1706与贝伐珠单抗和/或化疗联用,用于晚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展现出具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和有利的安全性特征。 研究结果显示, QL1706+贝伐珠单抗与化疗联用作为晚期肝细胞癌一线治疗,疾病控制率(DCR)高达87.1%,客观缓解率(ORR)35.5%,6个月PFS率为78.5%,安全性整体可控。
医学新视点
PD-1/PD-L1 通路:乳腺癌当前研究情况
摘要: 近年来,免疫疗法在乳腺癌(BC)治疗中显示出鼓舞人心的结果。 此外,在许多恶性肿瘤中,PD-L1降低了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反应。 本综述旨在概述PD-1和PD-L1在BC癌症治疗中的功能。
生物制品圈
挑战癌王,三药联用方案实现了95.5%的疾病控制率,一半患者实现了部分缓解!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预计到2030年,胰腺癌将会是全球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目前全身化疗仍然是晚期胰腺癌治疗的基本治疗,AG方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吉西他滨)和FOLFIR-INOX方案(奥沙利铂+伊立替康+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的治疗缓解率(ORR)大概为20%,总体生存期不超过一年,尽管PD-1抑制剂免疫治疗在过去十年改变了很多肿瘤的治疗格局,但在胰腺癌的临床益处仍有待被证实。 一、免疫治疗胰腺癌的现状。 CISPD3和PRINCE研究均表明,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提高胰腺癌的治疗应答率(达到了50%),但是关键挑战在于将治疗应答率的效益转化为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的改善。
癌度
浅解PD1抗体与IL2α的融合蛋白药物IBI363
先简述一下IL2和PD1单抗这2个基本结构,以及 IBI363 相关的背景信息,方便后续解释它的特殊之处。 IL-2由抗原激活的T细胞分泌,分子量为15.5kDa,是一种短链 I 型细胞因子,其具有该细胞因子家族典型的四α螺旋束的“上-上-下-下”构型。 信达PD-1/IL2融合蛋白的结构如下,官网对于 IBI363 的介绍里分子结构也采用了同样的结构。
抗体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