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徐峰入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的第25年,也是在今年,作为感染性疾病科主任的他同时有了一个新身份:浙大二院最新成立的部门——医院人才办公室主任。
从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伊始,徐峰就成为浙大二院的一分子,在感染病学领域深耕25年,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重症感染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入选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主持1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徐峰可谓是浙大二院自主培养人才的典范。
如今,他领衔医院人才办,为浙大二院的人才大计筹谋策划。对近悦远来的人才而言,徐峰的经历称得上是医院人才高地建设最好的注解。
01
从业25年
他见证感染病的变化
见到徐峰是在中午时分,他刚结束当天病房查房。采访开始前,他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便于记录采访问题,一个小细节凸显出他做事的严谨。
从业25年,徐峰深切地感知到感染病的疾病谱变化。“早年感染科的工作主要是肝炎肝病、结核病等传统传染病的诊治,现在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增多,感染科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以细菌真菌感染诊治、不明原因发热诊疗为重点的大感染病学科建设。同时,感染病医生也要积极参加医院院感防控和抗生素管理等工作。”徐峰的感触是:当前感染病领域是在拓展而不是缩小,重要性是在增长而不是减弱。
普通人对感染病的认识大多是奇病、怪病:莫名发热,或者疼痛、红肿,不明缘由。正是因为此,那些在其他科室兜兜转转找不到原因的疾病,总是会被建议去感染科找找原因。
“感染的发生有时是悄无声息的,比如养鸟和家禽的人可能会感染鹦鹉热或隐球菌,喝过期牛奶会引起李斯特菌感染,接触处理海鲜的人可能会感染海洋创伤弧菌。大家觉得感染病奇怪,是因为找病因的过程像破案,需要多学科配合,多种手段综合使用。”徐峰表示,“感染性疾病的表现往往不局限于某一个脏器,发病可以在全身任何一个器官,的确是疑难杂症居多。”
徐峰(左三)在教学查房
02
建立新标准、提出新策略
重症肺炎死亡率可降低12.7%
身处这样一个专业,多年来,徐峰及其团队一直在研究探索。
在我国,肺炎,尤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CAP中约15%会发展成重症肺炎,后者的死亡率高达30%-50%。对于重症肺炎,很多人熟悉它都是另外一个名字:白肺。重症肺炎患者的肺部积累大量的渗出物,会影响多个肺叶,使肺部影像学检查呈现出大范围的白色区域。
每年都会有一些冲上热搜的新闻:小小感冒住进ICU或者用上ECMO。这种大多是因为流感后出现严重的肺部感染。实际上,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重症肺炎。
“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到来和耐药菌株逐年递增,肺炎的诊治面临巨大挑战,其早期预警对疾病预后非常重要。”徐峰表示,要想避免普通的感染进展到重症肺炎,提高救治成功率,就要关口前移,及时预测预警重症,尽早作出判断,开展有效的治疗,“判断重症肺炎的标准应符合简单、快速、实用的原则。”
最早,国际上关于CAP严重程度的PSI评分标准共有20个指标,不仅复杂还需要换算,所以临床应用非常不便捷。2003年,新的CURB-65评分标准提出,简化为5个指标,虽然简单了不少,但准确性有所不足。
“比如它将‘年龄超过65岁’作为一个风险指标,高估了老年人的风险,同时又低估了病毒性肺炎的严重程度。”徐峰说,正是以上诸多原因,2015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关于改进肺炎临床预警预测系统的研究,寻找更合理高效的评分标准。
4年多的时间内,徐峰作为中方负责人,与国际同道一起,在全球4个国家5个中心开展了多中心研究,建立起1万余例CAP和2000余例重症肺炎的国际多中心临床队列和专病数据库,最终提出ECURB-65肺炎严重度评分,在CURB-65的基础上增加乳酸脱氢酶、白蛋白、血小板计数3项指标。
“ECURB-65在评估肺炎住院患者30天死亡率方面,优于传统的PSI等评分,也更加简便易行。”徐峰表示。
这项评分标准提出后,被广泛应用于300多家国外医疗单位,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徐峰多次参与各类突发传染病的救治工作。2015年,徐峰远赴西非塞拉利昂埃博拉治疗中心支援。
及时筛选出重症肺炎患者后,怎么治疗才能降低死亡率?徐峰再次提出问题。通过国际协作研究,他最终提出基于抗血小板-免疫调节治疗策略,“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抗生素治疗。我们证实在重症肺炎治疗中适当加用阿司匹林和大环内酯类药物,死亡率可以降低12.7%,显著提高了救治成功率。”该治疗方案在新冠疫情期间得到了应用,挽救了大量重症患者的生命。
03
主动跳出舒适区
保有耐心,交叉、跨界研究
在职场中,一直有一个话题被热议:要不要跳出舒适圈?徐峰以实际行动回应了这一问题。
作为感染性疾病科的专家,徐峰经常会碰到一些患者,比如糖尿病患者、创伤患者,他们的感染伤口总是很难愈合,患者为此要承受长久的痛楚。
“耐药菌株的出现、生物膜的形成以及伤口处局部缺氧是感染伤口不愈合的主要原因,我们就想研究一种复合材料,既可以有效抗菌,又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徐峰说。
这是一项医工信交叉的跨界研究。
“我们团队之前就在研究细菌群体感应调控机制的过程中,和浙大转化医学院、高分子系的多个教授合作,共同来克服这个难题。”徐峰表示。
一系列的跨界研究已经有成果交出:他们研究出的一种ROS清除水凝胶有望通过在体内杀死细菌、抑制炎症和促进血管形成,实现快速恢复而不会留下明显的疤痕;另一种可注射水凝胶敷料能最终促进糖尿病创面的有效愈合,为糖尿病创面诊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在跨界研究方面,徐峰和团队基于细菌群体感应机制的新发现,跨学科合作一路到底:开发了针对肺部感染、皮肤感染、骨髓炎以及放射性肺损伤等疾病的一系列新型材料。这些材料生物安全性高,耐药进化压力低,为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力“武器”。
在徐峰看来,跨界研究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知识、技能。“新的领域都是不熟悉的,要不断尝试,像创面修复的研究,失败了几十次才获得成功。”
除此之外,医工信交叉的跨界研究,最重要的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
“对于跨界研究的成果,要有耐心,因为创新往往需要时间来孵化和成熟。”这是徐峰最深的体会,“像我们这些研究,要出成果起码要4-5年。”
徐峰(第一排左4)和感染性疾病科团队成员
04
领衔人才办
为医院人才建设加码助力
在浙大二院这个宽广的平台上,在医院开放创新、传承包容的氛围中,徐峰带领团队,不断自我超越,创造卓越。一路走来的徐峰能切身体会到人才成长过程中,最需要什么。“王建安院士一直非常重视人才工作,会给予很多帮助,像我们团队的成长过程中,他总是在各个场合推荐我们,尽自己所能给我们创造机会。”
今年,浙大二院成立人才办。这在浙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属独一份,在全省医院中也走在前列。
作为人才办负责人的徐峰解释道,浙大二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王建安院士创建了360度全视角的“十字人才观”。“人才办成立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了谋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是医院最需要的?
“浙大二院构建多元化的人才队伍,我们既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一流水平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也需要优秀的极具潜力的青年人才;既需要精于科研的临床医学家,也需要技术过硬、能成为行业翘楚的医疗能手。”徐峰强调,对年轻人的培养,要有中长期规划,因为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要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分层培养,让喜欢科研的有研究可做,喜欢临床的能专注于临床,让每位医生都有发展和成长机会。
在徐峰看来,人才办的成立进一步体现了医院对人才的重视。除了更多地引进人才,人才办也将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培养与个性化指导,包括搭建发展平台,营造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从人才选拔、引进、培养到使用、成就、推崇等各个环节,提供全链式的服务以及长远的规划。”
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要学有所成,需要加倍的付出,更需要平台和机会的加持。一路走来的徐峰对此深有感触。
“保持初心,追随自己的理想和兴趣,这样在面对挑战时才能保持动力和毅力。”这是徐峰激励青年人才时,经常会提及的。有了浙大二院人才办负责人的新身份后,他有了更大的期待和十足的信心,“在医院的支持下,人才办会搭建更高的平台,引才、育才、留才,我们将会有更强劲的抓手,为医院的人才工作加码助力。”
浙大二院卓越人才图谱
文字:潮新闻记者 吴朝香,鲁青 许紫莹
审核:陈国忠 方序
责编:许紫莹
点点“赞”和“在看”,给小编充点儿电吧~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