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要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马雄教授受邀为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影响因子98.4)撰写综述文章《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并担任共同第一作者。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的Atsushi Tanaka教授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日本福岛医科大学的Atsushi Takahashi和美国贝勒医科大学的John M Vierling教授也参与了该文的撰写。
该综述涵盖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症状与并发症、治疗方案和预后等诸多方面,更新了该疾病的最新临床处理和发病机制进展。马雄教授团队负责撰写“发病机制”部分,深入探讨了遗传学、性别、环境、免疫以及胆管上皮细胞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及临床转化价值。本综述是多国学者通力合作的成果,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处理和诊治研究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多年来,马雄教授团队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在临床实践、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方面不断突破。在临床实践方面,阐述我国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长期预后,并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提出修改意见,并被亚太肝病学会指南采用。
在遗传学研究中,马雄教授团队对1型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新的遗传易感位点,揭示了这些位点对ARID3A基因的调控作用;进一步发现Arid3a-Mertk信号轴在调控巨噬细胞胞葬功能中的作用,为胆汁淤积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在免疫学研究方面,团队深入研究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和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肝病中的调控机制。同时,在肠道微生态研究中,团队绘制了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肠道微生态特征图谱,从“肠肝对话”层面揭示了疾病的发病机制。
近年,马雄课题组接连在消化医学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Gut、Journal of Hepatology及Hepatology等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15篇。这些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医学界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理解,为未来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希望。马雄教授团队非常注重国际合作研究,分别与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自身免疫性肝病领域的多位学者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提升了国际影响力。马雄教授曾参与了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更名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国际倡议,并先后加入了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研究小组和全球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研究小组。
论文链接:
DOI: 10.1016/S0140-6736(24)01303-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就医服务号
订阅号
抖音号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