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
改革创新典型案例【27】
随着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研发机构对进口原辅料、合成前体等研发用物品的需求也很大。在浦东,已率先试点了全国首创的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解决了药物研发用物品通关难、通关慢的问题。
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浦东新区已有七批次35项研发用物品列入“白名单”。打破研发“瓶颈”后,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更便利,对本土生物医药研发企业和外资研发中心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加快新药研制、促进临床转化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打通政策堵点,提升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创新水平
作为生物医药研发用“原材料”,微生物、人体组织、生物制品、血液及其制品等特殊物品这几年计划进口量也随着产业发展逐渐增多。但是,特殊物品本身可能存在各类传染病风险,上海口岸对相关进出口慎之又慎。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特殊物品进境快速通关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上海立足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的制度改革优势,通过创新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认定机制,打通政策堵点,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研发用物品进口免于提交《进口药品通关单》的试点政策,破解长期困扰和阻碍新药研发业务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全面优化跨境生物医药研发环境。
据悉,在推进过程中,上海市商务、海关、药监、科技等多部门围绕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认定工作,推动建立市、区两级联合推进机制。市级联合推进机制负责“白名单”认定、进口物品通关等工作。区域联合推进机制负责属地管理工作。市、区两级联合推进机制建立例会制度,强化各部门信息互通,及时通报试点进展,协调解决试点中出现的问题。
针对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种类繁多、单次进口量少、进口批次较频繁等特点,建立“白名单”认定机制,符合申报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物品,经过市级联合推进机制认定后,纳入“白名单”。对“白名单”内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物品,不需提交《进口药品通关单》,办理通关手续。
“白名单”制度已升级2.0版,认定周期再缩短
上海市率先开展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试点,为因无法开具《进口药品通关单》而导致研发用物品进口受阻的生物医药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为生物医药企业提升研发创新水平、参与国际前沿生物医药研发业务起到关键作用。
目前,该制度已升级为2.0版,将认定周期由半年度一次调整为每月度一次,使“白名单”认定周期更加匹配企业(研发机构)承接研发项目的周期,并增加了快速认定机制和事中事后监管要求,提高了药物研发效率,被全国多个地区复制推广。
在市级工作机制牵头下,根据前期“白名单”企业和研发用物品试点实践经验,率先试点的浦东目前正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解决更多生物医药研发企业在研发用物品进口中存在的堵点问题,适时扩大研发用物品试点范围,惠及多种类型的生物医药研发企业发展,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文字:杨珍莹
编辑:吴婷
*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