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9点的张江药谷,数万名生物医药从业人员开始“流动”起来。和黄医药的首个国产结直肠癌抗肿瘤新药呋喹替尼胶囊;君实生物的首个国产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复星凯特的国内首个CAR-T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众多全球首创、国内首个创新药在这里诞生。
今年7月是张江科学城诞生32周年。历经32年发展,张江科学城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成为全球研发高地,细胞和基因治疗、AI药物研发等未来产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传统新药开发“十年十亿美金”,还往往历经“九死一生”,这已是生物医药行业的共识。如果将AI应用于新药研发,从靶点发现到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确定,研发时间与经费投入将大大减少,生物医药产业格局可能骤然发生剧变。2021年12月,辉瑞新冠小分子口服药PAXLOVID成为全球首款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上市的药物。在其研发过程中,晶泰科技团队与辉瑞科学家联手,仅用6周就确认了药物优势晶型,助力该药提前3到6个月上市。相比传统的药物晶型预测流程需要数月以上,辉瑞的一位首席科学家惊叹,这种AI药物筛选模式,改变了辉瑞公司分子筛选工作的方式,极有可能颠覆整个行业。晶泰科技让新药发现从“劳动密集型”的实验试错模式,向“计算密集型”的自动化智能研发模式转型,助力药企创新转型、降本增效。目前,全球排名前20的跨国药企中有16家都与晶泰科技建立了稳定合作。率先打破欧美基因编辑技术专利垄断的辉大基因,已开展全球首个RNA基因编辑技术在眼科适应症的案例;率先成为AAV基因递送快跑选手的天泽云泰成立两年就实现两款在研产品临床获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颠覆式技术正加速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张江科学城正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促进新药百花齐放。经过32年发展,张江科学城已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最集聚、研发管线最多、新药成果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已成功将“张江药谷”打造成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一张闪亮的名片。今年,上海全市获批国产1类新药共3个,其中张江科学城获批两个;目前张江科学城累计超过20个1类新药作为MAH持有人产品获批上市,其中10个在上海生产;累计获批创新医疗器械23个。“环境对于创新药企业来说,就像水土,水土不服就会‘生病’,政策就是一个风向标。MAH(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推出,呋喹替尼成为上海首个试点,让产品至少提前三年进入市场。”和黄医药执行副总裁崔昳昤说。18年前,和黄医药在张江科学城种下了一粒“要做中国原创新药”的种子。如今,呋喹替尼成为上海首个成功“出海”美国、欧洲两大标杆市场的中国原创新药。这一过程展现了张江科技城如何破解“一粒药”困局。在MAH制度出台之前,创新药企有一道难跨过的门槛——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存在捆绑的问题。2016年,在多个政府部门的合力推动下,呋喹替尼成为上海试点MAH制度后,首个获得创新药许可的试点品种。崔昳昤表示:“这项如今已覆盖全国的制度,将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允许创新药研发企业将生产外包给其他企业,解决了很多创新药企缺少固定资产的问题。”据介绍,首款创新药呋喹替尼从2018年获批至今,销售额已突破19亿元。除此之外,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入境检疫改革等一系列创新制度,相继在浦东试点试行,加速了生物医药原始创新和产业化进程。推动细胞基因外资准入、跨境分段生产、创新药定价等无一不切中企业研发生产的痛点、难点……依托浦东先行先试的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优势,张江科学城不断激活创新源泉,加速赋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药明巨诺的CAR–T细胞治疗商业化产品出境首单的患者正在积极筛选中。“我们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要顺利出海,第一步必须获得境外患者的免疫细胞,在36至44小时之间送到国内工厂制备后,再将成品运送至境外的医疗机构。”药明巨诺政府事务和公共关系部负责人孙静表示,这意味着12个政府部门要在36小时内完成一场监管接力赛。如今,企业的实际需求已落地为一套适用于CAR-T细胞治疗商业化产品的跨境实操方案和流程。“我们对于开发海外市场更加充满信心。”孙静说。今年3月,科州制药的1类创新药科露平获批上市。从立项到上市,科州制药走过了整整15年。谈及扎根张江的原因,科州制药创始人田红旗坦言:“在张江药谷,从研发、制剂到安全评价,做新药的各个环节一应俱全,不出张江统统都能搞定。”科露平在获批后立刻进入《浦东新区创新药械产品推荐目录》(2024年第一批)。对于纳入目录的产品,区属医疗机构将限时入院并优先使用。基于基础科研带来的“最先一公里”创新优势,张江科学城也正广拓“最后一公里”空间,努力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6月24日,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谷美替尼片在日本上市,这是中国科学家和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自主研发,第一个以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为主体在日本申报获批上市的创新药,谷美替尼片在张江孕育、落地,开花、结果,这是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的又一重要成果。“我所围绕促进新药成果转化,建立了规范、合理、有效、符合新药研发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比如,成果转化收益终身制,科研人员即使退休了也能获得转化后收益。药物所支持科研人员通过创业进一步孵化新药成果,向他们提供了‘全下海’和‘半创业’两种选择。”上海药物所成果转移转化处副处长李平说,上海药物所更着力放大“科学家+企业家”所带来的“1+1>2”的成效。剪去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绳子”后,上海药物所已有多位成果发明人走上创业之路,将他们研发的新药成果进行市场化运作。张江科学城用科学、精准的机制体制,让科研公共资源高效运转。而基础性功能平台高水准的开放、共享,为其夯实了创新根基。早在2004年,为解决创新药企的高研发成本、研究瓶颈等共性问题,张江便成立了国内首家专业的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器——张江药谷公共服务平台。“如今,张江各类公共服务平台近200个,形成了从靶点发现到注册上市、委托生产等涵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体系。这些平台相继启用,为生命健康企业的研发按下‘加速键’。”浦东生命科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刚说。要素齐全的产业创新生态也吸引了全球药械20强中的2/3、全国医药百强企业中的1/3在张江科学城布局。如今,强生JLABS@上海、罗氏中国加速器、西门子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超过20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正利用大企业的技术、资本和平台优势,赋能初创企业提速研发进程,推动成果孵化。在这片科创热土上,变革每一分钟都在发生。一个个鲜活的数字,一项项扎实的举措,一个个清晰的目标……一个更高水平的全球化产业生态圈正在构建,将推动更多原创新药从张江科学城走向世界。
<END>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