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广州誉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誉衡生物”)宣布靶向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的全球首个多肽类药物莫替福肽(APHEXDA®,motixafortide)近日获得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药物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上市。据WHO ATC (Anatomical Therapeutic Chemi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药品分类管理系统获批为免疫增强剂L03AX23,在多发性骨髓瘤(MM,multiple myeloma)患者中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用于外周血的干细胞单采及随后的自体移植。继海南博鳌之后,澳门成为莫替福肽在誉衡生物亚洲授权区内第二个获得批准的地区。莫替福肽已于2023年9月在美国获得新药上市批准,是自2008年以来美国首个获批的多发性骨髓瘤干细胞动员创新药物,也是第一个成功上市的靶向CXCR4的多肽类药物。
加速惠及中国患者
自2021年“港澳药械通”政策正式落地,打通了国际先进创新药械快速进入临床应用的通道,在港澳获批上市的药品可在大湾区内地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为大湾区居民带来了治疗便利。截至2024年,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累计批准19家指定医疗机构,覆盖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
创新CXCR4多肽药物
在骨髓微环境中,CXCR4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CXCL12)在造血干细胞归巢和驻留、调节免疫细胞分布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造血干细胞通过CXCR4与SDF-1/CXCL12相互作用被锚定在骨髓基质内。莫替福肽是一款皮下注射的CXCR4拮抗剂,具有高亲合力的创新环肽结构,受体占有时间超过72小时,并有延长的体内活性。莫替福肽通过6个位点与干细胞表面CXCR4受体结合,精准阻断CXCR4与SDF-/CXCL12的相互作用,使得干细胞失锚定从骨髓中释放并迁移到外周血中,从而显著提高CD34+细胞采集量,缩短采集周期,减少采集次数,增加移植成功率。同时调节免疫细胞的迁移与活化,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
同时,这项研究显示了莫替福肽+G-CSF显著增加了常见淋巴样祖细胞 (CLP)、自然杀伤细胞前体 (NKP) 和嗜碱性粒细胞前体 (BP) 的百分比。与小分子CXCR4阻断剂普乐沙福(plerixafor)+G-CSF相比,莫替福肽+G-CSF显著增加了多能祖细胞和常见髓系祖细胞 (MPP/CMP)、NKP 和 BP的百分比。对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亚群绝对数量的定量分析显示,与安慰剂+G-CSF 相比,莫替福肽+G-CFS动员造血祖细胞的绝对数量高出10.5倍。与普乐沙福+G-CSF 相比,莫替沙福+G-CSF 显著增加了 MPP/CMP、CLP和BP的数量。这些数据表明,莫替福肽诱导了多种HSPC亚群的全动员,这些亚群能够进行广泛的多谱系造血重建。
CXCR4广泛的应用前景
CXCR4在多种免疫细胞上有表达,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迁移、活化和功能。莫替福肽通过阻断CXCR4,可以影响免疫细胞在体内的分布和活化状态,减少免疫抑制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聚集,同时增加效应T细胞等抗肿瘤免疫细胞的浸润,从而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与免疫疗法及其他疗法联合使用时,莫替福肽显著提高了抗肿瘤反应的强度和持久性,使“冷”肿瘤(如胰腺癌)变“热”,提高治疗敏感性。一项莫替福肽与PD-1抑制剂及标准化疗联合用药治疗一线胰腺癌的二期临床研究(CheMo4METPANC,NCT04543071)在2023年AACR会议上发布。研究显示探索性阶段入组的11例患者,总体应答率(ORR)为64%;无进展生存期中位数(mPFS)为9.6个月,疾病控制率(DCR)为82%。
放化疗辅助用药
在放化疗过程中,初步研究表明莫替福肽不仅增强了放化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还通过减轻治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副作用,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和生活质量。在非临床研究中发现莫替福肽对化疗引起的血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的恢复也有积极影响,能够刺激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单次给药后可观察到祖细胞和血小板的增加,重复给药后效果进一步增强。非临床也发现CXCR4抑制剂有可能逆转免疫检查点药物介导的心脏毒性。
誉衡生物,公众号:誉衡生物誉衡生物创新多肽CXCR4拮抗剂莫替福肽Motixafortide注册性三期临床研究获CDE批准
誉衡生物,公众号:誉衡生物全球首款靶向CXCR4多肽药物Motixafortide(莫替福肽,APHEXDA®)落地博鳌,加速惠及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1] Giralt S, Costa L, Schriber J, et al. Optimizing autologous stem cell mobiliza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patient outcomes: consensus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J].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14, 20(3):295-308.
[2] Gertz MA, Wolf RC, Micallef IN, et al. Clinical impact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after stem cell mobilization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and lymphoma[J]. 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10, 45 (9):1396-1403.
[3] Pusic I, Jiang S Y, Landua S, et al. Impact of mobilization and remobilization strategies on achieving sufficient stem cell yields for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J]. 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08, 14 (9):1045-1056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