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试用企业版

Nature: 共价结合赖氨酸和新型锌离子螯合的突变体选择性AKT抑制剂

AKT

2024年11月6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Jack Taunton研究小组在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Mutant-selective AKT inhibition through lysine targeting and neo-zinc chelation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靶向赖氨酸和新型锌离子螯合的突变选择性AKT抑制剂的最新进展。

癌基因激酶AKT1在驱动细胞增殖和存活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占据核心节点。在多种实体肿瘤中发现了AKT1的体细胞突变。最常见的AKT1突变是PH结构域(Pleckstrin homology domain,PH domain)中谷氨酸(Glu)17至赖氨酸(Lys)的突变(E17K),导致其持续定位于细胞膜上并激活癌基因信号。

临床阶段的AKT抑制剂可以结合在激酶活性位点或激酶域和PH结构域界面的变构口袋上。在AKT家族(AKT1、AKT2、AKT3)中,这些结合位点几乎完全相同,因此,选择性的AKT抑制剂鲜有报道。

一种正构泛AKT抑制剂capivasertib近期已获批与氟维司群联合用于治疗转移性激素受体阳性(hormone-receptor-positive)乳腺癌。此外,capivasertib和ipatasertib在携带AKT1(E17K)突变肿瘤的患者小队列研究中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尽管取得了这些进展,高血糖的副作用是所有已测试的泛AKT抑制剂的剂量限制性毒性,高血糖及其他副作用导致capivasertib的剂量减少,可能导致对AKT1(E17K)的抑制不足。基于小鼠和人类的遗传证据,这一副作用被归因于AKT2的抑制。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选择性抑制AKT1(E17K)而对AKT2影响较小的药物。

靶向半胱氨酸的共价药物在一些靶点(EGFR、BTK、Kras (G12C)等)取得了成功。但是,共价策略尚未应用于任何癌基因的赖氨酸突变。作者基于结构的设计、开发了可逆的水杨醛抑制剂,它们与AKT1(E17K)突变的赖氨酸共价结合。这些抑制剂形成依赖于E17K的锌螯合物,从而在细胞中实现了持续的靶标结合(target engagement),并对野生型AKT表现出显著的驻留时间(residence time)选择性。

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基于结构的设计和可逆共价AKT1 (E17K) 抑制剂的生化特征分析

E17K突变位于PH结构域中高度极性的磷酸肌醇(phosphoinositide)结合槽内,该区域距离激酶的ATP结合位点较远。作者将E17K突变模拟到与临床变构抑制剂ARQ092复合的AKT1晶体结构中,观察到突变赖氨酸的ε-氨基离抑制剂大约8 Å距离(图1a),这提示可以使用水杨醛基团捕捉赖氨酸17的ε-氨基。然而,在变构口袋附近7-10 Å处有另外三个赖氨酸(Lys179、Lys276和Lys297)。这会带来的潜在选择性问题,因为它们在所有AKT(AKT1、AKT2、AKT3)中保守。

在计算模型的指导下,作者设计了连接基团与水杨醛相连的化合物13(图1b)。作者将纯化的重组AKT1(E17K或WT;1 µM)与固定浓度的每种化合物(5 µM,15分钟)处理后,进行短暂的NaBH4处理以量化共价加合物的形成,NaBH4会将可逆的亚胺转化为稳定的胺,以便进行蛋白质质谱分析。使用水杨醛化合物3处理后,形成了100%共价修饰的AKT1(E17K)。WT AKT1也发生了共价修饰,但程度稍低(平衡时修饰率为96%)(图1c)。对AKT1(E17K)和化合物3经NaBH4还原后的复合物的胰蛋白酶肽段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证实赖氨酸17是主要的共价修饰位点,而在WT AKT1中化合物3主要修饰赖氨酸297。化合物3在赖氨酸297存在的情况下优先与赖氨酸17共价结合,以及共价AKT1(E17K)复合物相对于WT AKT1的较长驻留时间和热稳定性(图1d),表明与赖氨酸17形成的亚胺加合物在水解方面更加稳定。

图1:基于结构的设计和可逆共价AKT1 (E17K) 抑制剂的生化特征分析。a. AKT1(E17K)与ARQ092复合的模型(基于PDB 5KCV),突出显示了邻近的赖氨酸。b. 水杨醛化合物1–3的化学结构。c. AKT1(E17K或WT)(1 µM)与溶剂或化合物3(5 µM,37 °C,15分钟)处理后,经NaBH4(10 mM,5分钟)还原后的蛋白质质谱。d. 通过加入过量的ARQ092(50 µM)在37 °C下持续孵育,预先形成的AKT1-配体复合物(1 µM AKT1,5 µM配体)的解离。在指定时间点加入NaBH4(10 mM,5分钟)终止反应后,通过蛋白质质谱测定共价修饰的AKT1的百分比。

细胞内AKT结合和基于停留时间的选择性

为了验证细胞内AKT1的结合,作者首先在稳定过表达FLAG–AKT1(E17K)、FLAG–AKT1(WT)的BEAS-2B肺上皮细胞中进行热迁移实验。在细胞中,化合物3对AKT1(E17K)的稳定作用(熔点变化ΔTm=18.8°C;图2a)超过了其在WT AKT1的稳定作用,表现出选择性。与化合物3相反,ARQ092在细胞中优先稳定WT AKT1,而非AKT1(E17K)(图2a)。

作者合成了水杨醛探针3-炔基(图2b),以直接评估细胞中的共价靶标结合情况。炔基基团可以通过铜催化的Click反应与荧光素-叠氮或生物素-叠氮试剂连接,进行探针修饰蛋白的可视化或亲和力富集分析。与蛋白质质谱分析的结果一致,3-炔基快速修饰了AKT1 (E17K)和WT AKT1/2,且该过程可被ARQ092预处理阻断(图2c)。即使不经过洗脱步骤以增强基于驻留时间的选择性,3-炔基仍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修饰AKT1 (E17K),其半最大有效浓度(EC50)为28 nM,比WT AKT1具有2.4倍的效力,并对AKT2显示出显著的140倍效力提升(图2d)。在用3-炔基处理后,细胞被洗入含有强效竞争剂ARQ092(5µM)的培养基中,并随着时间推移,定量分析3-炔基修饰的FLAG–AKT的减少。3-炔基从野生型AKT1和AKT2解离的半衰期分别为45分钟和10分钟,而在3小时的追踪期内,AKT1 (E17K)的共价修饰减少不到10%(图2e)。这些结果表明,在细胞中,AKT1 (E17K)相对于野生型AKT1的基于停留时间的选择性甚至高于纯化的蛋白质。

图2:细胞内AKT结合和基于停留时间的选择性。a. 对BEAS-2B细胞中FLAG–AKT1(E17K或WT)的细胞热迁移实验(thermal shift assay)。b. 3-炔基化合物的结构。c. 过表达指示FLAG–AKT构建体的BEAS-2B细胞用ARQ092(5µM)或DMSO处理15分钟,随后用3-炔基(2µM)处理45分钟。细胞裂解并用NaBH4(10mM)还原后,标记的蛋白与TAMRA-叠氮进行连接,并通过凝胶内荧光成像可视化。d. 用递增浓度的3-炔基处理指示的BEAS-2B细胞系6小时。细胞裂解并用NaBH4(10mM)还原后,标记的蛋白与TAMRA-叠氮进行连接,并通过凝胶内荧光成像可视化。e. 用3-炔基处理指示的BEAS-2B细胞系(E17K和WT FLAG–AKT1用2µM,FLAG–AKT2用10µM)4小时。将培养基更换为含ARQ092(5µM)的培养基以启动竞争性置换。在指定时间点裂解细胞并用NaBH4(10mM)还原。标记的蛋白与TAMRA-吡啶甲基叠氮连接,并通过凝胶内荧光成像可视化。

化合物抑制AKT1 (E17K)介导的信号传导与癌细胞增殖

由于缺乏对突变体有选择性的抑制剂,以往无法测试药理学阻断内源性AKT1 (E17K)是否足以抑制致癌信号传导。因此,作者比较了化合物3和ARQ092对E17K突变LAPC4-CR细胞的细胞活力和AKT信号传导的影响。用化合物3处理E17K突变LAPC4-CR细胞72小时显著降低了细胞活力(EC50 = 20nM),效果与临床使用的全AKT抑制剂ARQ092相似(EC50 = 37nM)(图3a)。相比之下,SkBr3细胞对化合物3的敏感性降低了50倍(EC50 = 1.0µM),而对ARQ092的敏感性仅降低了3倍(EC50 = 106nM)。化合物3对LAPC4-CR细胞活力的影响与AKT信号的急性抑制相一致,包括磷酸化PRAS40的水平(图3d),PRAS40是AKT的底物,有助于mTORC1激活和癌细胞生存。相比之下,在AKT1 (WT) 表达的SkBr3乳腺癌细胞中对磷酸化PRAS40和其他信号读取的抑制效果减弱(图3d)。总体而言,化合物3对E17K突变LAPC4-CR的增加效力,与其在E17K与WT AKT1和AKT2之间的热稳定性、效力和滞留时间的增加相一致(图2)。

为支持体内研究,作者开发了氟代水杨醛化合物4(图3e),这是化合物2的衍生物,具有改善的药代动力学和基于滞留时间的选择性。化合物4对E17K突变的LAPC4-CR细胞相较于SkBr3细胞表现出更高的效力(图3f)。

图3:抑制AKT1 (E17K)介导的信号传导与癌细胞增殖。c, 用ARQ092或化合物3处理LAPC4-CR或SkBr3细胞72小时,随后评估细胞活力。d, 用ARQ092或化合物3处理LAPC4-CR和SkBr3细胞2小时,随后裂解并进行免疫印迹分析(加载对照:总AKT1 (tAKT1),总PRAS40 (tPRAS40),GAPDH)。e, 化合物4的结构。f, 用化合物4处理LAPC4-CR或SkBr3细胞72小时,随后评估细胞活力。

化合物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用单剂量的化合物4 (40mgkg1,腹腔注射) 处理LAPC4-CR肿瘤小鼠,每天两次使用化合物4 (30mgkg1) 显著阻止了LAPC4-CR肿瘤的生长(图4a),确认了AKT1 (E17K)(以及可能的WT AKT1)的共价抑制可以在小鼠中介导抗肿瘤效果。口服ARQ092(100mgkg1)在LAPC4-CR异种移植模型中也显示出疗效。然而,相较于化合物4,ARQ092的耐受性较差,并导致显著的体重下降。此外,ARQ092在对无肿瘤小鼠以50或100mgkg1剂量给药时引起血糖水平迅速升高。相比之下,化合物4 (30mgkg1) 对血糖无影响(图4b),这与其对AKT2降低的效力一致。在同源E17K突变的乳腺癌模型(HBCx-2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中,化合物4也显示出显著的剂量依赖性肿瘤生长抑制效果(20mgkg1时为75%,30mgkg1时为96%,图4c)。

图4:化合物4的体内抗肿瘤活性。a,携带LAPC4-CR肿瘤的雄性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 = 10)或化合物4治疗组(30mgkg1,每日两次,腹腔注射,n = 12)。按方法部分所述,测定肿瘤体积(绘制为平均值±标准误)和肿瘤生长抑制率(TGI)。b,雄性无胸腺裸小鼠接受单剂量的对照处理(腹腔注射)、化合物4(30mgkg1,腹腔注射)、对照(口服)或ARQ092(100或150mgkg1,口服),并在给药后0、1、2、4、8和24小时测量血糖水平(n = 5,平均值±标准差)。c,携带HBCx-2肿瘤的雌性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或化合物4治疗组(20或30mgkg1,每日两次,腹腔注射,n = 8)。

“新型锌螯合物”的形成导致了对AKT1 (E17K)的持久抑制

作者获得了AKT1 (E17K)与化合物3复合物的2.2Å分辨率晶体结构,显示了水杨醛与Lys17之间的亚胺键(图5a)。此外,还观察到一个四价金属离子密度,该离子通过酚羟基的氧原子和亚胺氮原子与水杨醛亚胺结合,同时还与激酶结构域活化环中的Cys296和Cys310相互作用。作者初步鉴定该金属离子为Zn²,可能源自结晶缓冲液中的微量污染物,其特征性四面体几何结构和键长支持了这一推测。确实,有研究显示简单的水杨醛亚胺可以螯合Zn²,后者在蛋白质结合位点中经常与半胱氨酸和组氨酸配位。在结晶过程中添加硫酸锌(2倍当量)后,作者获得了一个2.1Å分辨率的结构,重复了相同的结合构象,且金属和配体的电子密度及B因子有所改善,表明了化学计量的Zn²配位(图5b)。AKT1 (E17K)与化合物4复合物的结晶生成了1.9Å分辨率的结构,显示了类似的Zn²配位构象(图5c)。

作者通过在过量ARQ092存在下稀释预形成的AKT1 (E17K)–化合物3共价复合物,评估了Zn²对停留时间的影响。加入ZnSO使共价复合物几乎不可逆,而在无金属条件下,复合物的解离半衰期为130分钟(图5d)。ZnSO对化合物3从AKT1 (E17K, C296/310A)解离的动力学没有影响。

作者使用细胞热迁移分析测试Zn²结合是否会在细胞中稳定AKT1(E17K)–化合物3复合物。用化合物3和细胞可渗透的螯合剂TPEN(与Zn²的结合亲和力为飞摩尔级)共同处理细胞3小时,相对于单独使用化合物3处理,显著降低了FLAG–AKT1 (E17K)的稳定性(图5e)。在没有TPEN的情况下评估缺乏与Zn²螯合相关关键半胱氨酸的FLAG–AKT1 (E17K, C296/310A)的热稳定性时,也观察到类似的效果(图5e)。综合来看,这些数据强烈表明,Cys296和Cys310的金属螯合作用在细胞中稳定了FLAG–AKT1 (E17K)与化合物3形成的共价复合物。

因此,在细胞中,化合物3对AKT1 (E17K)的Lys17的共价修饰通过Cys296/Cys310依赖性招募Zn²,形成一个稳定的螯合物。这种“新型锌螯合物”的组装导致了对AKT1 (E17K)持久抑制,而不是对WT AKT1或AKT2的抑制。

图5:结构分析揭示了Zn²螯合在抑制AKT1 (E17K)中的作用。  a. 在未添加Zn²的条件下,共结晶的AKT1(E17K)–3配体的电子密度图。b. 在添加ZnSO(2倍当量)的条件下,共结晶的AKT1(E17K)–3配体的电子密度图。c. 分辨率为1.9Å的AKT1(E17K)与水杨醛4(灰色)结合的共晶结构,PDB代码:8UW9。d. 纯化的AKT1突变体(1µM)在ZnSO(5µM)或EDTA(5mM)存在下与化合物3(5µM)作用15分钟。在加入ARQ092(50µM)并在37°C持续孵育,以启动共价复合物的解离,使用质谱法确定AKT1的修饰百分比。e. 稳定表达FLAG–AKT1突变体的BEAS-2B细胞在DMSO或TPEN(10µM)处理条件下与化合物3(2µM)作用3小时。

总结

AKT1 (E17K)是多种癌症中的常见突变,常导致AKT通路过度激活。研究团队开发了结构导向的、基于水杨醛的共价抑制剂,这些抑制剂能特异性与AKT1 (E17K)突变的Lys17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可逆共价连接物。此外,这种连接物还能与内源性Zn²结合,进一步提高抑制剂与AKT1 (E17K)的结合稳定性和选择性,从而避免了抑制AKT2引发的高血糖等不良反应。










<END>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综合评分:0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