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期,主要由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产生胶原并累积在细胞外基质形成假小叶从而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能分化的能力,可参与多种疾病的细胞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证明了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肝硬化的治疗。
肝硬化居全球常见致死病因第11位,年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例,男性多于女性。我国肝病患者人数约有3亿例,肝硬化死亡人数占全球肝硬化死亡人数的11%。
肝硬化是由于慢性肝损伤而引起的肝脏结构和功能进行性恶化的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之一。
肝硬化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长期酗酒、慢性病毒性肝炎(如乙型和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肝血管性疾病等,导致肝脏遭受持续的炎症、氧化应激、细胞死亡和纤维化等损伤,肝细胞在受到各种损伤因素的刺激后,会释放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和氧化应激物质等,这些物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活化的HSC通过分泌胶原蛋白促进纤维组织的增生和沉积,最终形成肝硬化。
目前,肝硬化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减轻症状的支持治疗、肝移植以及新兴的细胞治疗方法。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一种有潜力的细胞治疗手段备受关注。
间充质干细胞可用于肝硬化康复
MSCs 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最早发现于骨髓中。MSCs 具有高度的增殖和再生能力,可以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如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以及在特定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分化成神经元、肝细胞等非骨髓衍生性细胞。
MSCs 具有诸多特点,使其在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首先,它们易于获取。目前的研究发现,MSCs 存在于多个组织中,包括骨髓、脐带、脂肪组织等,因此不同来源的MSCs可以根据病患的具体需要而选择。
其次,MSCs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它们能够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并分泌多种免疫调节因子,从而减轻炎症损伤和改善肝功能。
此外,MSCs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不易引发排斥反应,而且从其他来源获得的 MSCs可以通过体外扩增获得高产量。这一特性为 MSCs 在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便利和广泛的选择。
目前MSCs在疾病治疗领域显示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MSCs已经在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骨科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在MSCs治疗肝硬化的领域中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已经展开了MSCs治疗肝硬化的临床转化工作。作为一种细胞治疗方式,MSCs的移植治疗将为临床肝硬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MSCs治疗肝硬化的临床进展
近年来,MSCs为各种重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其中就包括肝硬化。迄今为止,在美国国立卫生院的临床试验网站(https://clinicaltrials.gov)上记录了大约52项MSCs应用于肝硬化治疗的临床研究项目,其中有11项已完成,有12项正在招募患者,其余项目正在进行。
目前参与临床治疗的MSCs主要是BMSCs和UC-MSCs,由于这2种细胞较容易从自体或者脐带血中获取和大量培养增殖,并且具有低免疫原性以及更符合伦理要求。
目前常见的MSCs移植途径为经外周静脉、门静脉、下腔静脉和肝动脉注射,其中外周静脉、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移植注射采用单次或分3次进行移植(每隔4周进行1次,一共注射3次),肝动脉移植注射分为直接肝动脉移植注射和经股动脉至肝动脉注射,采用单次注射或分2次注射移植(2次间隔时间为30天)。
MSCs移植治疗的患者耐受较好,多数患者肝功能有所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在一些相关的实验研究中发现MSCs移植治疗后的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17、I型胶原、α-SMA和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MMP-13、TIMP-1等)降低,L-10、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和TGF-B增加,这意味着MSCs的移植治疗参与改善患者的免疫微环境,起到了部分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
总之,近年来,研究者们对MSCs控制肝硬化进展并逆转纤维化方面进行了深人研究,在MSCs如何改善肝纤维化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MSCs临床治疗肝硬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在临床试验中继续进行研究。
编辑:李道 \ 栏目主编:王正 \ 文字编辑:杨乐东。免责声明:本平台上的所有声明均不表示为医疗声明或建议。如果您有健康问题或疑虑,请咨询您的医生或医疗保健提供者。原创文章非经授权,请勿转载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