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49岁的王女士一直有件事情困扰着她,这两年白带逐渐增多,但都是透明的,没有异味,反复去医院检查白带都没有问题。可是这个症状一直让她非常“难为情”,影响着她每一天的生活。
王女士辗转了多家医院,及时做了妇科超声、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超声检查为子宫腺肌病,宫颈多发囊肿,HPV均阴性,宫颈TCT结果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王女士有些不安,立即来到了浙大妇院。
根据宫颈癌筛查的管理规范,此类细胞学提示LSIL,无论HPV的感染状态,均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当医生为王女士进行妇科查体时发现,宫颈表面光滑,呈桶状增粗,直径足足有6-7cm,甚至大于子宫体本身。因此,医生立即为王女士安排了阴道镜检查及盆腔MRI增强检查,阴道镜检查提示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盆腔MRI提示子宫腺肌病,宫颈呈多发囊性改变,囊肿多位于宫颈中上段,宫颈腺体小叶增生(LEGH)可能。虽然宫颈活检结果仅为低度病变,但结合影像学检查及王女士的症状,医生认为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不排除宫颈存在恶性病变的可能,会不会是非HPV相关型腺癌的可能呢?于是医生建议王女士住院行诊断性宫颈锥切手术。
此时的王女士很疑惑,因为自己平时非常重视卫生,近几年也很少有性生活,而且近几年的HPV体检结果全部为阴性。大家都说HPV阳性容易患宫颈疾病,怎么阴性也会发生宫颈疾病呢?起初,王女士有些心理抗拒,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不相信自己会发生宫颈疾病,更别提宫颈恶性肿瘤了。
庆幸的是,她还是在医生反复的劝说下住院了,接受了医生推荐的宫颈冷刀锥切术+宫颈管搔刮术+宫腔镜检查。术中医生进行了充分的取材,术中见患者宫颈异常肥大,多发囊性改变,囊腔内有大量透明粘液流出。
五天后,王女士的常规病理报告提示:宫颈胃型腺癌!在医生的建议下,王女士进一步接受了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王女士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医学知识,即使没有宫颈HPV感染,仍然有得宫颈癌的可能。
HPV阴性也会得宫颈癌?
宫颈胃型腺癌又是什么?
那么,我们就来讲讲这个狡猾的“敌人”——宫颈胃型腺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0年数据,在全球范围内,不论是发病率或死亡率,宫颈癌均位居女性癌症类型的第4位,仅次于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
随着国家两癌筛查的广泛开展和大量科普宣传,人们也熟知HPV感染及其与宫颈癌相关性。只要提及宫颈癌,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就是HPV感染。那么,宫颈癌一定和HPV感染相关吗?然而,答案是否定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是宫颈癌主要的致病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报告显示,大约5%的子宫颈癌与HPV持续感染无关。临床上一部分宫颈癌患者的HPV检测为阴性,为此在《2020年WHO女性生殖器肿瘤分类(第5版)》中也将宫颈癌分为HPV相关型和非相关型两大类。如下图所示:
宫颈胃型腺癌是一种黏液腺癌。同为宫颈癌,却与HPV感染无关。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其发病可见于青年女性,亦可在八十多岁的老年妇女见到。之所以称为“胃型”,是因为癌细胞具有胃型的分化,有类似幽门腺上皮的形态学特征。
宫颈胃型腺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其与肿瘤相关基因如TP53、PIK3CA和CDKN2A的突变有关。约有10%与Peutz-Jeghers 综合征相关;Peutz-Jeghers 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其特征性表现为胃肠道错构瘤性息肉、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及多发肿瘤倾向。
为什么宫颈胃型腺癌这么“狡猾”?
它的典型特征是分化极好的宫颈黏液腺体,非常善于“伪装”,与正常宫颈腺体极为相似,且病灶常位于宫颈间质的深部,常规的宫颈癌筛查项目——TCT检查结果往往正常,甚至阴道镜宫颈活检也可能是正常的。因此,临床上非常容易漏诊和误诊,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往往预后较差。
宫颈胃型腺癌的治疗,根据《子宫颈胃型腺癌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应在遵循宫颈癌治疗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早期患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并且全面仔细探查盆腹腔,及时发现转移病灶并一同切除,术后辅以放化疗或靶向治疗。局部晚期患者行同步放化疗±靶向治疗。
所以,广大女性同胞们务必牢记:HPV阴性并不能“高枕无虞”!如有异常的阴道流液,或接触性阴道流血等,应及时就医诊治,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肿瘤二科 潘子旻
终审:金敏
监制:孙美燕
编辑:邵星昱
出品:浙大妇院宣传部
关注浙大妇院获得有温度的妇幼健康科普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