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具有消化、解毒、内分泌等多种功能,并且有强大的自我再生能力。各种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然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有限,无法从根本上修复受损的肝脏组织。尤其是终末期肝病包括各种类型的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通常很差。近年来兴起的细胞疗法为肝脏修复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为不少肝脏疾病患者提供了替代疗法。干细胞是一类具备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体外适宜条件下可以被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HLC),具有完整的肝细胞功能。此外,它还可以旁分泌很多细胞因子,改变受损肝脏的局部微环境,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损伤,刺激肝细胞再生。临床研究中常用的干细胞类型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广泛、活性强等特点,可用来调节肝病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分化、增加调节性T细胞(Tregs)数量,从而降低炎症因子,具体机制如下:1.干细胞可以分化为HLC发挥功能并向受损肝脏归巢Yu等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肝脏受损的小鼠体内,小鼠肝脏HE染色显示坏死肝脏面积缩小,且人白蛋白、细胞角蛋白-18染色呈阳性,说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归巢到受损组织并分化为有功能的肝细胞。2.干细胞通过旁分泌机制调节免疫、抑制纤维化修复受损肝脏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干细胞通过旁分泌机制改变肝脏局部微环境比向HLC转分化对于肝脏的修复更重要,这种机制主要通过干细胞旁分泌细胞因子的方式调节机体的免疫,进而改善肝脏的纤维化,这些细胞因子包括吲哚胺2, 3-双加氧酶(IDO)、前列腺素E2(PGE2)、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此外,干细胞可以通过下调TGF-β1受体和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A)等的表达间接减轻肝脏纤维化,还可以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MMP-14等直接降解胞外基质。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协同减轻了肝脏纤维化的程度。2005年,德国学者首次将干细胞用于肝病治疗,证实干细胞可以促进肝脏再生。随后,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脏疾病的临床探索研究。2014年,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干细胞工程学组发布了我国第1个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专家共识。《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肝硬化失代偿的专家共识(2021)》指出:通过干细胞治疗肝病的主要途径有经肝动脉、门静脉或外周静脉移植,以及肝内或脾脏注射等方式。其中外周静脉移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可多次输注的优点。根据以往研究,干细胞移植每次使用的干细胞数量为1×105~1×107/kg,可根据干细胞的类型和移植途径进行调整。干细胞移植的剂量是在进行干细胞移植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如果细胞数量过多,输注过程中会发生细胞栓塞的风险,而如果细胞数量过少,则可能达不到治疗效果。经有创途径(肝动脉、门静脉和肝内注射等)进行干细胞移植一般只进行1~2次移植,若移植2次,一般中间间隔1个月;而经外周静脉移植可多次移植。
总之,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显现出了光明前景。[1]《干细胞移植规范化治疗肝硬化失代偿的专家共识(2021)》[2]《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让衰老放慢,让疾病远离,让健康永驻!
<END>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