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科大生命学院
随着脑类器官在科研中的广泛应用,其构建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以便更好地模拟人脑。构建脑类器官的常用策略包括非定向分化和定向分化,它们在不同的研究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大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针对特定脑亚区及脑核团构建特异的脑类器官模型仍面临许多挑战。近年来,尽管多种基于定向分化的脑区特异类器官已成功建立,但国际上关于在体外重现具备核团特征的脑类器官的研究仍有限。
2024年8月28日,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向阳飞课题组在国际期刊Cell Stem Cell上发表题为“Generation of human region-specific brain organoids with medullary spinal trigeminal nuclei”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新的脑类器官构建方法。
后脑延髓在调控众多基本生命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针对这一区域的脑类器官模型仍然缺乏,特别是在延髓特定核团的构建方面仍为空白。位于延髓的脊髓三叉神经核团(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 SpV)是最大的颅神经核,也是三叉神经核的关键结构,主要负责接收颅面部感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至丘脑。虽然SpV密切参与了正常生理功能维持及多种病理机制发生,目前尚未有针对SpV核团的人源研究模型。
为建立特异模拟SpV的脑类器官,研究人员探索了人类多能干细胞体外三维神经分化的精细调控机制。通过与其他脑区特异类器官(例如该团队之前建立的脑皮层类器官和丘脑类器官)以及在体脑组织等的比较分析,解析了SpV类器官的特征及其细胞谱系发育过程。此外还研究了长期培养下的SpV类器官中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特征。研究人员发现SpV神经元在长期培养的类器官中自发形成轴突束结构,表明了其潜在的投射能力。
为了在体外模拟SpV与丘脑之间的连接,研究人员对SpV类器官和丘脑类器官进行了融合培养。结果显示,SpV神经元向丘脑侧投射的能力显著强于丘脑神经元向SpV区域的投射能力。通过不同的融合组合,如SpV类器官与丘脑类器官的融合、SpV类器官与皮层类器官的融合,以及丘脑类器官与皮层类器官的融合,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神经组织间建立投射的特征。这些投射特征与体内不同脑区间的连接特征相一致。此外,通过逆行示踪、光遗传、钙成像、电极刺激与记录等多种研究手段,还进一步证实了在融合类器官中,SpV细胞与丘脑细胞之间建立了连接。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本工作首次实现了SpV特异的人脑类器官构建,也首次完成了核团相关的脑区间连接体外模型的构建,为研究人脑核团发育、神经靶向投射及相关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模型。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4.08.004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向阳飞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庞溦、朱金奎为该文共同第一作者,向阳飞为通讯作者,上海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和元助力
和元生物有幸为研究者提供实验中使用的AAV载体,以实际行动助力基础研究!
业务咨询
和元生物成立于2013年,作为深耕细胞和基因治疗核心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为细胞和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提供基因治疗载体研制、基因功能研究、药物靶点及药效研究等CRO服务;为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工艺开发及测试、IND-CMC药学研究、临床样品及商业化产品的GMP生产等CDMO服务;为再生医学及抗衰领域提供细胞制备、重组蛋白/外泌体等细胞衍生物生产、细胞存储等技术服务。致力于推动细胞和基因治疗及相关健康产业的技术开发及转化应用,造福生命健康。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