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D-dimer)作为经典的血栓标志物,被临床广泛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等疾病的排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恶性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以及凝血功能紊乱的评估等,是目前临床热门的凝血检查指标之一。
如何正确的开展和解读D-二聚体尤为重要,下面总结《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的关键知识点,以便更加全面的了解。
D-二聚体是如何形成的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特异性产物,也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最简单的形式,可反映人体内凝血酶或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主要参与血栓的形成。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单体,再与活化因子FXIIIa交联后形成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形成各种碎片,其中两个含D片段的碎片通过共价键连接就形成了D-二聚体。
D-二聚体在VTE中的应用
3、D-二聚体用于VTE诊断年龄校正的cut-off值
对于年龄50岁以上的低度VTE临床可能性患者,应采用年龄校正的 cut-off值(年龄×10μg/L FEU),低于cut-off值者为阴性(推荐)。
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中的应用
(1)临床低度可能性患者D-二聚体阴性可以排除AAD;而临床高度可能性患者,应直接进行CT血管造影,D-二聚体结果阴性不能排除AAD(推荐);
(2)D-二聚体升高可用于AAD的辅助诊断,与其他检查联合用于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和指导下一步诊疗(弱推荐)。
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中的应用
(1)不建议D-二聚体单独用于DIC的诊断,应结合其他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联合评估(推荐);
(2)建议实验室评估或验证其所用D-二聚体检测系统相应的诊断DIC的cut-off值(推荐);
(3)连续动态监测DIC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可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推荐)。
D-二聚体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1)D-二聚体可用于评估口服抗凝药治疗患者的预后(推荐);
(2)D-二聚体可用于判断VTE患者是否需要延长抗凝及是否需要恢复抗凝(推荐)。
D-二聚体在肿瘤中的应用
(1)由于排除效率较低,不提倡将D-二聚体常规用于肿瘤患者VTE的排除(推荐);
(2)D-二聚体与其他临床因素结合,可用于肿瘤患者VTE风险的评估(推荐);
(3)肿瘤治疗前,D-二聚体结果有助于实体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估(弱推荐)。
D-二聚体在妊娠期中的应用
总结
参考文献:
[1]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周洲,华潞,唐宁,许俊堂,张李涛,张洋,张真路,周静.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杂志,2023,103(35):2743-2756.
文案:刘梦竹 编辑:高菲
责编:宫筠、李乾楠
版权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内所有图片及素材仅供学习与科普。如图片和素材版权拥有者发现自己作品被侵权,请及时通知康华生物,康华生物在收到相关通知后,24小时内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