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蚌医大一附院成功开展了皖北地区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使一名终末期心衰患者重获新生!这标志着医院在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领域迈出革命性的一步,开启了人工心脏治疗的新时代。
2019年6月,方女士因严重呼吸困难于我院就诊,明确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在急诊内科及心血管科进行了规范的抗心衰治疗后好转出院,多年来反复就诊于心血管科;2022年感染新冠病毒后,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性下降;2023年底,药物抗心衰治疗效果不佳,在日常生活中,轻微活动便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生命危在旦夕。
“扩张性心肌病”终末期引起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脏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患者随时可能出现心跳骤停、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重情况导致死亡,安装左心辅助装置(也就是“人工心脏”)来代替部分心脏功能,是除心脏移植外尽快挽救患者生命的最佳选择。
■ ■ ■
作为皖北地区首次开展的人工心脏植入术,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我院医务处联合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组织两院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麻醉科、手术室、重症医学科、超声科、放射科、营养科、康复科、输血科等多学科讨论。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刘晓程教授团队根据患者综合情况量身定制手术方案;评估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订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先后组织我院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动物模拟实验,确保万无一失。
8月1日上午11:40,在两院多学科团队全力合作下,“人工心脏”成功在患者心脏内成功启动运行,团队根据监测指标调整人工心脏的转速及流量,体外循环机顺利停机撤除,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正常,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经两院多学科会诊及密切监护治疗,患者迅速康复。患者术后第2天顺利脱离呼吸机,术后第3天可进行床上呼吸功能锻炼及康复运动,术后第4天可以床边站立及行走康复训练,术后第11天患者各项生命指标明显改善,活动耐力也逐步增强,达到出院标准。
■ ■ ■
确切来说,人工心脏指的不是全人工心脏,而是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VAD),作用原理类似于机械泵,功能是辅助晚期衰竭的心脏,搭建起患者心脏血液的辅助流道。目前中国心衰患者约1600万人,其中每年终末期心衰患者150多万急需心脏移植或“人工心脏”外科治疗,而目前全国年手术量不足1000例,各种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了终末期心力衰竭外科的发展水平,也严重威胁了广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命安全。
蚌医大一附院心脏外科是安徽省教育厅省级重点学科,医疗团队现有16人,其中教授2人、博导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人,江淮名医及“青年江淮名医”培养对象2人。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10人,整体水平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科室年门诊量6000余人次,年手术量近600余人次,常规心脏瓣膜手术、冠脉搭桥术、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死亡率1%,达全国先进水平。
此次患者的成功救治并顺利快速康复,标志着蚌医大一附院心脏团队整体医疗水平迈上新高度,同时也开启了皖北地区“人工心脏”技术的新篇章,必将造福安徽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
■ ■ ■
往期回顾
01 |
02 |
03 |
04 |
来源:心脏外科
编辑:张静然 校检:王红玲
审核:蒋玉波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