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试用企业版

手把手M股Biotech估值&峰值预测

Biotech

近期跟踪公司
2seventybio,Abbvie,AlnylamAmgen,ALX oncologyArgenxAstrazenecaAvidityBluebirdBMS,Biogen,CrineticsEisai,Eli Lilly,Genentech,Gilead,HCAItra-cellular,IOVANCE,J&JLegend,Medtronic,Merck, Moderna,NovartisPfizer,PliantRegeneron,Roche,SAGIMETSanofiSarepta,Vertex


相关资料可上知识星球下载:

注:全文数据可能不够up to date,只能做个大致参考。

做肿瘤药model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那种PFS或者OS刚好是15个月左右的,用发病率好像不太对,因为每年可能还有一部分患者会继续存活到下一年,用患病率当然是更恰当一些,可是很多癌症都查不到患病率。这时候就很简单,直接用发病率*OS或者PFS就可以略等于患病率。

用药依从度

绝大部分处方药患者都做不到100%依从度。且现实生活中不少药物依从度低于50%。依从度和疾病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病得越严重,依从度越高。通常没有症状的疾病依从度50~70%。不少肿瘤能到80%以上。精神类药物大约40~60%。

定价

我们在网上能直接查到的价格是一个要的参考定价(Retail),不是实际药厂卖出去的出厂价ASP。出厂价和参考定价之间的关系比例大约是这样的。

美国药品年年涨价

涨价幅度,lower end 每年按照通胀2%比较合理,但实际涨幅可能远超通胀。

美国原研品牌处方药价格是其他国家的几倍(%):

但美国的仿制药好像比其他国家便宜,所以美国才那么激进滴搞创新药。

市场份额

在一堆me-too药当中,第N个进入市场的能吃多少份额?当然下面这个表的关键假设是大家真的是非常too。如果后来者有明显优势的,比如数据好很多什么的,可以手动调高比例。

新药上市销售曲线

下图来自Nature 2017年的文章,样本是2000~2002年获批的药(有一丢丢outdated,但不多)。

也可以直接用这个表,有数据,更清晰:

放量速度

FIC比follow的放量速度要慢一些。我觉得现在很多药虽然是FIC的机制,但如果是已经有创新药的适应症,可能上量也会快一些,毕竟市场已经被教育过了。

专利到期后,药价每年降幅

小分子药专利到期后,一年内可能销量会被侵蚀90%。生物药可能30%。

SG&A

因为几乎不会有公司在财报里把费用构成拆给我们看。所以大部分情况,就按照公司历史 & 行业平均水平大致估一下就可以了。大药企一般给个30%就可以了(2020年的文章)。

如果是收入少一点的商业化阶段Biotech呢?越早期,费用率越高。但是当收入达到4亿以上之后,基本上趋势成型,稳定在20~40%左右(2015年的图)。

在一个药的销售额还在快速爬坡阶段,通常可以再加一个每年市场花费,按照预计峰值的5%来算。实际是波动的,但可以大致估一个平均数。

对于还没有商业化的Biotech,G&A就按人头算,一个员工大约22.5万。算上通胀的话,应该等于今天的30万/人。通常临床1~3期之间这个差别不会特别大。

一个药到底需要多大的销售团队呢?如果主要推销场景是医院/专科诊所,那么平均大约全国100多人就可以了,如下图(数据有点老)。Vertex的止痛药Suzetrigine最近就刚组建了一个150人的团队。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公司有多个产品,有些销售可能同时负责2~3个甚至更多品种,这时候不能简单地N个产品x100这样去算。所以实际操作起来,很麻烦,只能模糊估计。

通常一个大药企的医药代表单人能创造150万的收入。每10万销售额需要660+销售人员。Again,这些数字只能作为bench mark参考。具体model需要参考具体情况做调整。

但是像减肥药这种消费品属性的东西,那就需要大几百号人了。

只有一个品种的Biotech比较方便,例如我们的老朋友IOVANCE、Argenx、Intra-Cellular等等。

如果一个Biotech没有和大药企合作,自己卖药,参考行业平均,大概需要一支500人的销售团队。

销售团队需要多少人也可以参考全美有多少专科医生,如下图(2023)。

去医院推广的销售费用比去家庭医生多很多。

2022年美国在TV广告上花费最多的TOP10处方药:

2023年Skyrizi 冲到了第一,花了3.8亿美金,Rinvoq花了3.5亿:In 2023, the tables turned as Skyrizi took the lead, with AbbVie allocating a substantial total of $383.7 million across its advertisements throughout the year. This amount was more than double the $174.4 million that the Big Pharma company spent in 2022.

平均来看,大药企市场推广费用率大约是3%。

研发费用

R&D主要看药物开发要花多少时间以及需要多少临床受试者。

时间方面,可以参考下面几个图:

平均来看,原来临床2期的时间和3期差不多长。

上市方面,我感觉很多关注度比较高的药(一切被2级狗注意到的药)好像都只有一年左右审批就下来了。可能因为关注度高的多少都有些什么快速/优先/BTD资格什么的。

看样子平均还是10年左右,2023年之后AI应该能加加速吧。不过做model的时候也不用猜,当期的临床试验计划用时都可以在clinicaltrial上查到。

抗病毒药开发时间最快,这可能跟突发疫情紧急程度以及中和抗体类药物本来开发就比较快有关。

原来有孤儿药designation反而会加长审批进度。但还好会多给一段时间的市场独占期。

每个患者的花费(2019年数据):

也有不同的统计口径:

单个患者花费最好直接问公司要数据!

平均每个trial需要多少患者?虽然但是,这个数据也可以直接在clinicaltrial上面查,不用猜。或者直接问公司计划。

Sponsor最怕的就是要用off-labe药做对照。比如Argenx的efgar,很多适应症实际上真实世界有不少患者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因为off-label的药不一定有医/商保支付,那就得公司自己花钱买。不过还好FDA没要求他们用这个做对照。

各个临床阶段成功概率

看到了吧,3期成功率刚过50%,3期之前的全部低于50%。这就是真正的创新研发需要承担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喜欢做me-too了(老美同理)。

分疾病领域来看,肿瘤药、神经系统药物成功概率中规中矩,罕见病成功概率相对较高,心血管、感染偏低。

生物药的成功概率更高一些,毕竟生物药大致结构是自然筛选出来的产物,而小分子人造的成分更多一些。

有Biomarker或者非常明确且简单的疾病机制会更容易成功:

最后是做DCF的WACC


精选文章
1)$3000亿礼来5年3倍的核心逻辑
2)从0创立Biotech Now vs. Then
3)Pharma与Biotech的共生之道
4)阿尔兹海默症新药9问:峰值预测?谁是BIC?
5)美国药价高得不讲道理背后的逻辑
6)HCA:万字长文讲述美国医疗行业60年来的跌宕起伏!
7)礼来诺和斗了一辈子,要在减肥这事上分道扬镳了
8)万亿美金减肥药复盘:需要经历多个"卧槽"Moment!?
9)疼痛帝国万字读书笔记:现代处方药无下限营销套路之起源
10)减肥药:为什么没人严管这遍地Off-label?

<END>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综合评分:0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