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改变肿瘤学治疗格局的抗体偶联药物
抗体偶联药物(ADC)是一种革命性的靶向癌症疗法,可将细胞毒性药物直接递送至癌细胞,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害。 ADC结合了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和化疗药物的效力,为多种恶性肿瘤提供了高效的治疗选择。 Mylotarg由重组人源化IgG4靶向CD33的单克隆抗体、对酸不稳定的腙类、对氧化还原敏感的二硫键的连接子和刺孢霉素衍生物的细胞毒性药物组成。
抗体圈
胃肠外科与多学科联合施治,成功为患者切除胃窦巨大恶性肿瘤
五个月前,50岁的刘女士,生活突遭巨变。 在家人的陪伴下,她转诊至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胃肠外科,最终确诊为 胃窦恶性肿瘤 ,王廷峰副主任接诊后,马上安排她住院,方便进行下一步的评估与治疗。 入院后,经详细检查发现,刘女士的情况并不乐观,巨大的恶性肿瘤占据了她近2/3的胃组织,且已扩散至周围多个淋巴结。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
癌症疫苗和生物标志物的最新进展
癌症疫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 从那时起,人们开始通过各种平台大力研发针对实体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疫苗。 癌症疫苗是最有希望实现突破性创新和战略的前沿领域之一,有望在持续的抗癌斗争中产生可衡量的影响。
药时空
预防癌症转移复发,可在手术、放化疗后输注免疫细胞
在癌症死因中,只有不到10%的人死于原位肿瘤,高达90%的死者,都是死于癌症的转移和复发。 1、尤其是恶性肿瘤,术后三个月内复发的概率甚至高达70%。 肿瘤转移,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跑”到其他器官继续繁殖生长,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领康Leading
肿瘤都找不到,还能抗癌?《柳叶刀》:近2年疾病无进展,新疗法已写入指南!
临床上, 2%~5%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检查时发现体内有肿瘤转移的“踪迹”,但却找不到原始病灶的位置,被称为“原发灶不明肿瘤” 。 对于这类型癌症,即使采用当前的标准治疗方案(非特异性铂类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也不足1年。 文章指出,这是作者团队所知的迄今为止在原发灶不明肿瘤中开展的“最大”规模干预性随机试验,也是“首次”证实靶向疗法生存获益优于铂类化疗的研究。
医学新视点
近5%的肿瘤为“幻影癌症”,但三分之一的患者能用上靶向药!
原发灶不明确的癌症(CUP)是一组异质性转移性的恶性肿瘤,尽管目前的医学进步很快,但是很多肿瘤患者确诊了癌症,但是不知道最初的病灶在那个器官。 根据统计, 原发灶不明确的癌症(CUP)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5%,其中绝大数患者的治疗预后不是很好,在接受现在的标准治疗(非特异性铂类化疗)时,中位总生存时间不到1年。 由于恶性肿瘤的本质是人体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的恶性增殖,而且现在的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进步很快,所以我们可以对原发灶不明确的癌症(CUP)测序,以寻找肿瘤的驱动基因,有研究表明多达三分之一的原发灶不明确的癌症(CUP)找到了有靶向药的基因突变,这也就是所谓的分子引导治疗(MGT),但是分子引导治疗一直存在一些争议,现在有一篇研究就报道了分子引导治疗相比非特异性铂类化疗,对于原发灶不明确的癌症(CUP)的治疗结果是否有差异。
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