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王伊龙教授团队《JAMA》阐明球囊扩张术联合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优越性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50%,尤其是颅内主要动脉70%-99%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尽管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1年内复发脑卒中的风险仍高达7.2%-15.1%。 既往针对颅内动脉狭窄血管介入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均未获阳性结果,对高致残性、高发病率的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一直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患者入组标准为:年龄在35-80岁之间,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70-99%)导致的90天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入组前14-90天缺血性脑卒中,且入组前接受过至少1种抗血小板药物和/或标准危险因素管理;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入组后30天内的任何脑卒中或死亡,或入组30天后至12个月内靶血管供血区域内缺血性脑卒中或靶血管的血运重建(症状驱动性)。
首都医科大学
治疗冠心病,抗炎是关键!2024 ESC带来治疗新靶点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动脉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理生理基础。 在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年会(ESC 2024)上,来自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Francois Roubille教授对冠心病抗炎治疗进行了深入阐述,本文将整理重要内容,以飨读者。 2024年ESC大会的主题是“个体化心血管护理(Personalising Cardiovascular Care)”,为期4天的ESC会议公布了4项最新ESC临床实践指南,26场最新科学进展(Late Breaking Science)和12场Hot Line。
医学新视点
AAV助力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在大中型动脉的内膜中形成含有脂质,结缔组织和免疫细胞的斑块。 各种动物模型已被用于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药物开发和治疗验证研究。 其中,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物种包括小鼠、大鼠、仓鼠、兔子、猪、狗、非人灵长类动物和鸟类,其中最常用的是小鼠和兔子。
吉凯基因
冼勋德课题组证实ApoL1风险等位基因是新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子
载脂蛋白L1 (ApoL1) 是由仅在人类、大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中表达的一种蛋白,主要在肝脏中合成并结合到高密度脂蛋白 (HDL) 中,在炎症和锥虫感染中都起到有益作用。 迄今为止,除了在人体中发现的主要中性等位基因ApoL1 G0外,还鉴定了两个人类ApoL1等位基因,包括ApoL1 G1和ApoL1 G2,这些基因与基于人群的各种肾脏疾病密切相关。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ApoL1风险等位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之间的关系仍然很少被探索。
BioArtMED
94%患者“坏胆固醇”降低至少50%!新型PCSK9抑制剂强效降脂!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是公认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且可改变风险因素之一。 但临床实践中,很大部分的患者即使采用高强度他汀类药 物+依折麦布,也无法达到LDL-C目标。 既往研究表明,这部分无法达标的患者,使用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有望使LDL-C达标。
药明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