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试用企业版

中国医药创新城市地图|杭州:民营经济最活跃

医药
摩熵医药(原药融云)
2020/06/29
1686

截至6月11日,杭州在A股、港股及美股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总共10家,市值约2700亿元。包括贝达药业、启明医疗、泰格医药、迪安诊断等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也有歌礼制药这样的创新药企。

全国31个都市圈的生物医药创新排名显示(以2014年-2018年生物医药专利申请数量及价值为评价指标),第一梯队是上海、广州和北京,而成都、南京、深圳、青岛和杭州则处于第二梯队。其实,早在2000年杭州就提出过要实现“信息港”和“新药港”两翼齐飞,当年数据显示,杭州在全国生物医药领域至少可以位列前五。如今“信息港”已经起飞,而生物医药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过去十年,杭州在生物医药领域一直籍籍无名。但从2017年开始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那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第一/二选择便是杭州,越来越多的华裔科学家回国选择在杭州开始自己的事业。21世纪经济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较上年增加55.4万至1036万人,人口增幅5.65%,超越深圳成为人口增量和增速最快的城市。

人才代表的是未来。“为什么选择杭州?”

“我们杭州市的领导,在我创业的时候,埋头苦干的时候,从来不来骚扰我;但当我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出现在我面前。”浙江健新原力制药创始人余国良吐露心声。

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大多数企业家看重的因素。在众多回答中,政府服务环境都是靠前的因素,涉及较多的还有人才环境、投资环境、生活环境。

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曾说过:“一个经济体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变数,其中往往被忽视的是那些方便企业和营商的细节。”

国脉研究院的一组数据显示,杭州市成为2020年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排名第一的政务机构,上海、南京位列其后。2019年杭州投资环境指数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杭州成为“数字经济第一城”后,便开始重拾18年前的生物医药梦。与其说是重启,不如说是寻找下一个增长“黑马”。当杭州各项指标都优于其他城市时,对标波士顿,绝非只是空话,而是一种底气。“从全球视角看,生物医药产业涉及面广,某些领域发展还不充分,潜力巨大,我们完全可能走在全球前列。”上述投促局负责人进一步表示。

在生物医药领域,杭州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未来,杭州发展医疗产业有两个关键词和三个抓手。两个关键词是“IT+BT”(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三个抓手是“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健康医疗大数据”,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独特产业优势,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升级,杭州谋划已久且势在必得。

 

 

政策奠基

杭州的生物医药是有了政策有了人,才开始觉醒起来的。

“在国外待了20多年,回国为什么选了杭州?”

“也不是第一就选择了杭州,我们看了成都、西安、南京好几个地方,最后才确定的杭州。”杭州多禧生物创始人周晓迈诚然说道。

“杭州地方政府给了很优厚的条件,希望将我们留下来,给了我们一个1100平方米的实验室,前3年免租金,并且鼓励我们申请了一个创业项目,得到了浙江省领军型创业创新团队奖和1000万的资金支持。”

这1000万多禧生物花了好几年!该公司是国内专注于做ADC新药的研发商,于2013年正式创立,目前有7-8个靶点的ADC药物在研。

像多禧生物这样的不在少数,归根结底在于政策。2000年,杭州提出建设“信息港”和“新药港”。从2004年起,杭州市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不断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投入。2016年,杭州市将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列入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从战略方向高度重视开始,层层递进。2017年出台了强化产业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还确定了“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数据”三大推进路径。同年6月,杭州为构建“热带雨林式”的产业生态,新成立了一个政府部门——投资促进局,生物医药产业,一马当先。

很快,顶层设计卓有成效,在投促局成立半年后,杭州生物医药项目落户呈爆发式增长。2018年1-6月,杭州新设生物医药企业536户,同比增长26.71%;代表企业实际投入力度的新增注册资本39.69亿元,同比大增66.73%。

初尝甜滋味,杭州市继续加码,梳理确定了未来发展方向,并下发了文件层面的意见。2018年5月,杭州市出台《关于促进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一核三园多点”布局杭州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积极引进全球生物医药创新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源整合、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方式,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

该意见在市级层面,明确支持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新药研发、创新器械。支持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机构(GLP)、药物(含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GCP)、有特殊专业要求的临床研究医院、生物医药产业中试平台、数据中心等重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给予每个平台建设总投资的30%、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助。上述机构为与其无投资关系的我市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服务的,给予年度合同实际金额的5%、单个机构每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奖励。

新药研发方面,对新进入临床Ⅱ期、Ⅲ期研究的项目,分别给予100万元、200万元的奖励。获得国家新药注册证书并在本市产业化的,一类新药每个品种给予1000万元的奖励,二类和三类新药每个品种给予500万元的奖励。通过美国FDA制剂认证并在本市产业化的,每个品种给予100万元的奖励。

具体到各区有程度不一的专项优惠政策。譬如杭州高新区2019年7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招商引资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研发创新投入,其中有两条明确提到创新药。一是对于技术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产业化前景广且投资额度大的项目,经事先认定并签订合作协议,可按其研发投入最高给予15%资助。生物医药的创新项目,经研究确认可给予重点支持,并在房租补贴及研发投入的支持比例、支持范围等方面加大力度。二是经审核,自主研发一类新药获临床批件的,可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获新药证书的,可再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进击:人才招揽

政策到位后,需要人才参与建设,而人才来源于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

轰动一时的“抢人大战”,杭州没有缺席。先后出台了“人才新政27条”、“人才若干意见22条”等人才政策,率先开展外国高端人才“一卡通”的服务试点。

杭州高新区财政从2014年开始每年拨出1.5亿元预算用于人才激励专项资金,直至2017年。2018年开始,不设上限,按照贡献比例给予资助。针对高端人才还特别制定了“5050计划”,入选者给予其创办企业三年办公场地租金补贴,并根据技术创新程度和产业化可行性评价给予最高1000万的研发资助、500万元创业发展资助以及500万元银行贷款额度的基准利率贴息。入选省、市创新创业领军型团队,分别给予企业1000万元、500万元资助。

此外,杭州还在海外为生物医药企业招兵买马。据投促局资料,杭州在东京、巴黎等海外城市设立了8个人才引进基地,并在波士顿设立3000万美金的海外生物医药基金,在硅谷建立杭州协同创新中心,并成立了300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助力人才招引。

内部培养的一项关键指标来自高校、以及科研中心。根据教育部公布最新名单,杭州共建有高校47所,其中本科学校28所,专科学校19所。除原建的高校外,杭州市还引进了帝国理工先进技术研究院、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理化杭州分所、浙江大学(杭州)创新医药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科研院所,推动产学研合作。

“我在深圳创业十年,在杭州创业八年,两个城市都有我付出心血创建的企业,对比来看,杭州最明显的一个特色就是给予了我们企业创新性的服务。”启明医疗创始人訾振军说道。其中,人才是一项重要因素,他认为,杭州当前具有足够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以及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也为企业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支撑。

据訾振军介绍,疫情期间,启明医疗吸引到了不少来自美国和以色列的顶尖医疗人才,有的甚至到了科学家的级别。“滨江数字经济基础非常好,还有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相对低的宜居生活成本,2019年我们在美国和以色列的生产线全部都转移到了滨江,我们有信心在滨江把公司逐步打造成一个千亿级的医疗健康集团。”

显然,这些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虹吸效应。杭州也成为“热力之城”,2019年杭州户籍人口达到795.4万人,落户人数较上年大增21万。

 

“小鱼小虾”的创新生态圈

近年来,在政策和人才的推动下,杭州市已初步形成“一核三园多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各有重点。“一核”指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园”包括余杭区、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多点”指湘湖智慧健康小镇、富春山健康城、临安天目医药港等一批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基地。

其中,经开区定位于生物医药高端产品研发集聚区,全球前十大药企已有辉瑞、默沙东、雅培等7家入驻。余杭区以高端医疗器械等为主要方向,大江东产业区定位于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滨江区主打智慧医疗。

2017年底滨江区调研数据显示,区内大健康产业企业789家,其中药物、医疗器械、诊断试剂、药械流通公司共425家,诊断试剂企业31家,CRO企业14家。其中,生命健康产业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企业共12家,其中上市公司5家,新三板公司6家,细分领域估值10亿元以上公司9家。不乏泰格医药、创业慧康、启明医疗、歌礼生物、丁香园等知名企业。泰格医药成为该区生物医药领域市值最大的公司,也是整个杭州市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市值最大的公司,截至2020年6月11日,泰格医药市值达到629亿元。其他上市公司,如启明医疗市值216亿元,歌礼生物市值30亿元。

滨江区调研工作组此前分析认为,区内生物医药产业仍存在总体体量较小、领军企业偏少、规模偏小、特色不够明显等问题与不足。其实,目前整个杭州的生物医药业态亦是如此,汇聚众多小而美的公司,但是缺乏巨头。对比该市的信息港产业,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市值6000亿美元、智慧安防企业海康威视市值2700亿元。

“鱼塘很大,但都是小鱼小虾”,滨江区的发展现状也是整个杭州市的缩影,只不过进度有快有慢。“开始得有点晚,但按照这条路子走就对了”,一位杭州投资人如是说道。“好的地方在于杭州是数字第一城,大数据赋能、人工智能赋能,杭州完全可以以此为突破口。”

的确如此,据投促局介绍,目前杭州对医疗数据共享和开放的程度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杭州已经在逐步打通市内各大类型的医院,将触角伸及医院与药店等六千家医疗机构与产生医疗行为的场景。这些数据经过模型处理分析可以用来辅助新药研发,医疗诊断等等。业内人士表示,临床医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往往花费98%的时间在整理病例和查找病历上,仅有2%的时间能够产生有效的科研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医疗大数据对生物医药的推动无疑是杭州的“独门利器”。另一利器是民间资本,杭州是国内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2019产业投资年会杭州市副市长胡伟指出,当前的杭州“平均每8个人就有一个市场主体”。

由于医疗健康行业的投入周期特别长,尤其是新药研发企业,所以融资渠道主要集中在一级市场。IT桔子数据显示,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交易额从2012年的144亿元,攀升至2019年的3476亿元,增长超过23倍。

火石创造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东仍为医疗健康产业的主要投资阵地,2018年完成融资的案例数量分别为164起、130起、94起,披露融资规模总计分别为145.9亿元、263.1亿元、70.5亿元。而具体到市级层面,杭州市跑在了更前列的位置。一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度杭州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活跃度位列全国第三,占全国融资事件总数的10%,仅此于北京(占26%)、上海(占22%)。

投资事件数量多,且融资阶段偏中后期多,但是金额却并没有上规模。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杭州医疗健康融资事件发生26起,金额约35亿元,环比增加119.5%,同比减少53.6%。这样的数据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2018年整个行业投资达到一个高潮;另一方面,平均投资金额较低,而这杭州的生物医药生态也有关系,杭州估值在10亿元以上的独角兽并不多。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数量和金额较2017年及之前有大幅提升,但主要功劳却并非来自省内的民间资本。从融资金额来源来看,2019年上半年的26起融资中,有50%来自省外机构投资,投资额度占融资总额的84%;27%为省内机构投资,投资额度仅占融资总额的7%;19%为省内与省外机构合投,投资额度占融资总额8%。

这样的数据从侧面反映,杭州本土投资机构的投资实力还有待提升,“杭州整个生物医药投资圈还是比较封闭,多数是LP,不懂生物医药,通过知名GP去投资。杭州的生物医药企业,特别是小一点的创新药企,也偏保守,这一点不如苏州。”上述杭州投资人如是感慨。

总体来看,杭州的创新要素一步步在搭建,路还有很远,但杭州正在积极追赶,杭州给自己的目标也是“跨越”。

 

 

<END>
*声明:本文由入驻摩熵医药的相关人员撰写或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摩熵医药的立场。
综合评分:0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