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12月,国家组织“4+7”11个城市试点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来,我国已组织开展5批药品集采,共采购成功218种药品。大量药品通过集采降低了价格,平均降幅均超过了50%,累计节约药费已超过1500亿元。第五轮国家集采落地,品种数和平均降幅创历次最高。
第五轮集采外企原研企业参与热情提高,加剧了内卷。不同于前几次集采进口原研药企的参与热情低,几乎为内资仿制药厂家内卷竞价,本次集采,进口药企中标产品增加,共有10 家外企的11个产品入选,无疑加剧了市场竞争。其中,通用电气的碘海醇、碘帕醇注射剂、费森尤斯卡比的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等甚至报出了全场最低价。
药品带量采购,本质上是一场由国家主导的大额采购,无论是在此役中收益满满还是“错失中原”,在历经几轮集采洗礼后,各个药企也从防守态势转为全面进攻,集采未来是常态化、制度化,经过5轮后,如何面对未来,我们认为药企可以有以下策略参考:
一、开拓集采以外的市场
药企不能心存侥幸,要积极开拓集采以外的市场。墨菲定律说,不要心存侥幸,你担心的事情一定会发生。未来集采,大概有会有80%已经进入到医保的品种会纳入集采,也就是进入医保的不要有侥幸心理,未来大概率都会被集采。企业也应该注重开发集采以外的市场。
例如华东医药近两年加大阿卡波糖片集采以外市场的推广力度在基层、社区市场、民营医院、OTC市场保持着较快增长。
还有一种可以制剂出口,开拓海外市场。例如华海药业、健友股份、普利制药等走制剂出口之路,开创蓝海市场,避免内卷。
二、中小企业把握窗口期
集采对于做制剂的或者正在进入制剂的小企业来说是重大窗口期。一个硬币有两面,抛上去就成为薛定谔的硬币,是A也是B;对于很大中小药企来说,参加集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是因为集采的因素,进入医院的门槛会降低,让很多原本无法进入医院渠道的企业有了空间和资源。原来是主要直接挂网或者医药的备案采购,渠道较少,现在增加集采,多有了几个省的数量级别让药企去进入市场竞争,对于以往来说,是很稀缺的资源。这也是企业为什么低价去中标,让自己的品种能够入医院的原因。集采对于做制剂的或者正在进入制剂的小企业来说是重大窗口期,同时第五批价格很理想,但这不会是常态,未来集采发展会朝着以医保支付这一块为主的方向走去。
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当每一个政策变革的时候,总有一些药企因不能适应新规则而被淘汰,但也有一些优秀的药企能通过调整和优化策略,在新的环境下脱颖而出,来一记漂亮的弯道超车。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把握机遇,积极参与集采。
三、调整产品结构
药企的产品结构要进一步做调整,最终建立起以患者为导向、以临床价值为核心的产品结构。
临床上尚有很多未满足的需求,这当中也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只有确切了解患者需求的研发者,才能真正研发出患者最需要的创新药物。做产品时不能只瞄准普通产品,最终还是要建立起以临床价值为核心的产品结构,以患者为导向,这也是企业为什么做创新药、做改良制剂的原因。同时可以挖掘尚未得到满足的用药需求点,及时追踪潜力药物的开发进展。如抑郁、精神分裂、孤儿药等尚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领域。
四、坚持创新转型
以创新来面对集采。2015年以来,随着中国创新药政策的不断优化,中国医药的创新活力获得不断释放。但由于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对许多以仿制药业务为主的制药企业来说源头创新仍然是一座高墙,同时近期CDE新政更是提高了创新的门槛。在面临创新药公司和全国集采的双面夹击时,根据现实情况,实现逐步创新转型将是解决中国众多仿制药企业问题的风口。 改良制剂,研发难度介于源头创新和一般仿制药之间,对于药企来说风险与投入可控,是抓住创新风口的一个较佳选择。
五、上下游合作
仿制药向上游延伸,打造API+制剂一体化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实现“以价换量”,还可以和上游原料药企业合作,提高竞争力。例如2020年8月九洲药业和上药成立合资公司。以合资公司为主体并作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九洲药业和上海医药需要根据各自优势为合资公司提供有竞争力的原料药、制剂生产及制剂销售服务。九洲药业提供制剂开发及后续产业化所需要的原料药及相关申报文件;上海医药指定的关联方进行制剂的产业化生产和销售服务。
六、总结
随着中国生物医药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药企都试图在创新赛道闯出一片天空,难免出现同质化的竞争,集采更是加剧了市场竞争,面对内卷的环境,药企只有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找准自己的定位,正确评估团队和企业的实力,做出差异化的产品,同时积极开拓集采以外市场,整合上下游资源来降低成本,才能真正的直面集采,脱颖而出。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