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3288589(微信同号)
18983288589(微信同号)
18908392210(微信同号)
18980413049
2018-10-12
皖政〔2018〕32号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安徽省
现行有效
/
安徽省人民政府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50号),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规范和指导我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全面支撑制造强省建设为目标,围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聚焦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按照遵循发展规律、突出市场作用、安全开放发展、统筹谋划推进的原则,着力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增强工业互联网产业供给能力。促进行业应用,强化安全保障,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人才培养,持续提升我省工业互联网发展水平,形成实体经济与网络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覆盖全省各地、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不断健全并规模化推广。形成1-2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体系较为健全,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国内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备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大规模推广应用,推动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其中,2018-2020年起步阶段,初步建成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初步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形成3-5个各有侧重、协同集聚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到203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工业互联网全面深度应用并在优势行业形成创新引领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重点领域实现国内领先。
到本世纪中叶,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能力、技术产业体系以及融合应用等全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新型网络基础设施体系。
深入推进“宽带安徽”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光纤网络向超高速、超大容量拓展升级,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扩大无线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建成覆盖城乡的4G和重点区域的WLAN高速无线宽带网,根据国家部署,推动5G(第五代移动通信)试商用和商用网络建设。围绕工业互联网建设需求,鼓励电信运营企业不断提升网络速率,有效降低网络资费水平。推动有条件的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开通高速带宽专线服务,逐步实现智能设备、业务流程、数据和人的互联互通。适应企业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网络需求,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内外网建设,推进工业企业内网的IP(互联网协议)化、扁平化、柔性化技术改造和建设部署。推动新型智能网关应用,推进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部署。加大无线电频谱等关键资源保障力度。(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通信管理局等配合)
专栏1 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
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工业企业内网、工业企业外网和标识解析体系的建设升级。支持工业企业以IPv6、工业无源光网络(PON)、工业无线等技术改造工业企业内网,以IPv6、软件定义网络(SDN)以及新型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对工业企业外网进行升级改造。协同推进5G在工业企业的应用部署。
到2020年,基本完成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改造和配套管理能力建设,在重点地区和行业实现窄带物联网(NB-IoT)、工业过程/工业自动化无线网络(WIA-PA/FA)等无线网络技术应用。
到2025年,工业无线、时间敏感网络(TSN)、IPv6等工业互联网网络技术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广泛部署;面向工业互联网接入的5G网络、低功耗广域网等基本实现普遍覆盖。
(二)打造广覆盖、多层次、强功能的网络平台体系。
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协同创新、网络众包、创业孵化等,促进技术产品、组织管理和经营机制创新,提升企业整体创新能力。支持制造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业联盟等构建协同研发和技术扩散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度整合、开放共享产学研资源。支持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等建设面向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企业征信、检验检测、质量品牌等方面服务。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多层次公共平台。(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质监局、省通信管理局等配合)
提升平台运营能力。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资源集聚能力,有效整合产品设计、生产工艺、设备运行、运营管理等数据资源,汇聚共享设计能力、生产能力、软件资源、知识模型等制造资源。开展面向不同行业和场景的应用创新,为用户提供设备健康维护、生产管理优化、协同设计制造、制造资源租用等各类应用服务。不断探索商业模式创新,通过资源出租、服务提供、产融合作等手段,不断拓展平台盈利空间,实现长期可持续运营。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提高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产品、管理及应用标准研制能力,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有所突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科技厅、省质监局等配合)
专栏2 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及推广工程
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支持我省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钢铁等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满足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的多种解决方案。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落户我省发展业务。通过企业主导、市场选择、动态调整的方式,形成一批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实现多平台互联互通,开展工业数据流转、业务资源管理、产业运行监测等服务。支持产业联盟、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建测试验证平台,开展技术验证与测试评估。推动“皖企登云”。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在“中国声谷”、芜马合机器人等产业集聚区落地,鼓励各地通过财税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开发智慧工业APP,支持软件企业、工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
到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初步形成,支持建设3-5个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建成一批支撑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企业级平台。推动万家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业务,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初步显现。
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实现网络化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完善,形成1-2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万家企业上云,形成建平台和用平台双向迭代、互促共进的产业生态。
(三)构筑充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制造体系。
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支持智能语音和新型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决策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技术研发,促进传感器等领域的产业化创新发展。探索发展量子通信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开展5G、软件定义网络等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促进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兴前沿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配合)
提升软件服务与电子信息产业支撑能力。大力发展工业软件,重点支持软件企业面向工业企业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软件和服务,以及设计标准、零部件库、设计案例等共性资源服务。引导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工业企业等积极转型,强化网络运营、标识解析、安全保障等工业互联网运营服务能力,开展工业电子商务、供应链、相关金融信息等创新型生产性服务。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全产业链联动发展,实施“建芯固屏强终端”行动计划,夯实电子信息基础领域,拓展延长产业链,加快发展智能硬件、智能传感等智能化产品,加快构建“屏—芯—终端”主导产业新生态系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通信管理局等配合)
专栏3 关键技术产业化工程
做大做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培育一批知名工业软件和互联网品牌,形成龙头引领、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企业群体结构。鼓励工业软件和互联网企业加快升级,支持企业向平台型和生态型企业演进。加快创建合肥“中国软件名城”,搭建产业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市场主体,打造产业集群,推动重大项目引进和产业聚集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品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新体系。打响“中国声谷”品牌,把智能语音产业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把我省建成全国语音产业发展示范区域。
实施“建芯固屏强终端”行动计划。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形成1-2个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重点突破实用化量子通信技术和产业化系列关键技术及器件的瓶颈,保持量子通信技术国际领先水平。
到2020年,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出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网络设备,活跃智能网联产品创新,推进技术产品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中的应用,初步实现量子通信等关键技术产业化。
到2025年,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出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网络设备,实现智能网联产品和工业大数据分析应用软件的大规模商用,形成较为健全的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
(四)构建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应用体系。
提升大型企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和应用水平。推进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电等领域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和网络化协同制造试点,实现上下游制造企业的信息共享、实时交互,以及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与协同优化。支持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大规模定制模式。在工程机械、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试点,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过程优化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
加快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应用普及。推动低成本、模块化工业互联网设备和系统在中小企业中的部署应用,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能力。鼓励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云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运营优化软件,实现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降低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成本。引导中小企业开放专业知识、设计创意、制造能力,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技术、设备和服务的共享,形成基于网络、数据驱动的线下资源线上配置的新型生产方式。支持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在制造、营销、物流等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生产流通的高效协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商务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国资委等配合)
专栏4 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工程
智能化生产应用—鼓励我省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实现内部各类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的广泛互联以及相关工业数据的集成互通,在此基础上发展研发升级、质量优化、智能排产、供应链优化等应用。远程服务应用—开展面向高价值智能装备的网络化服务,实现产品远程监控、预测性维护、故障诊断等远程服务应用。网络协同制造应用—面向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需求,开展协同设计、众包众创、云制造等创新型应用,实现各类工业软件与模块化设计制造资源在线调用。智能联网产品应用—重点面向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融合5G、深度学习、大数据、类脑智能等先进技术,满足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安全可信运维等典型需求。
到2020年,初步形成影响力强的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模式,建立10个左右应用试点。
到2025年,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范围,在我省重点领域及行业全面推广,实现企业效益全面显著提升。
(五)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强化安全技术支撑。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研究,实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关键安全技术的突破。推动攻击防护、漏洞挖掘、入侵检测、态势感知、安全审计、数据安全、可信芯片等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构建基于数字证书等技术手段的网络信任机制,建立涵盖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公安厅、省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等配合)
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明确相关主体的数据安全保护责任和具体要求,加强数据收集、存储、处理、转移、删除等环节的安全防护,推广使用防泄露、防窃取等数据保护技术。落实国家工业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促进工业互联网数据规范流动。加强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监督检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公安厅、省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等配合)
加强安全体系建设。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合作平台,完善支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督促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指导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防护和监测处置技术手段建设。培育发展信息安全服务机构,遴选工业信息安全应急服务支撑机构,建立应急预警和通报机制,着力提升隐患排查、攻击发现、应急处置和攻击溯源能力。整合行业资源,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服务机构等,推动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仿真测试、评估验证、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安全防护等平台建设,鼓励相关单位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安全运维、安全咨询等服务,提升行业整体安全保障服务能力。(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省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等配合)
专栏5 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探索建立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新机制。在我省冶金、石化、装备制造、汽车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管理和技术体系,开展信息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试点应用。
培育信息安全产业。加强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构建先进、安全、可靠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体系,重点围绕量子通信、可信计算、高可信软件、安全可靠终端、安全芯片、信息安全服务等,发展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优势特色企业,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链,建设信息安全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聚发展高地。
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加强电子认证管理和应用推广,完善基于数字证书等技术手段的工业互联网网络信任体系,加强高可信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广应用,提升支撑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软硬件和应用安全可靠性。
到2020年,初步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预警和防护处置平台;培育发展3-5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企业,遴选一批创新实用的网络安全试点项目并加以推广。
到2025年,工业互联网安全产品和服务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工业互联网安全企业在国内竞争力明显增强;工业互联网相关企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显著提升。
(六)形成促进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的生态体系。
构建创新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有效整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创新资源,围绕重大共性需求和重点行业需要,开展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工业互联网产品品牌建设。规范和健全中介服务体系,支持技术咨询、知识产权分析预警和交易、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投融资、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发展,加快技术转移与应用推广。(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商局等配合)
构建企业协同发展体系。以产业联盟、技术标准、系统集成服务等为纽带,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促进装备、自动化、软件、通信、互联网等不同领域企业深入合作,推动多领域融合型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融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跨界融通,鼓励龙头工业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将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向上下游延伸,带动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质监局、省国防科工办等配合)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体系。强化对工业互联网区域发展的统筹规划,面向关键基础设施、产业支撑能力等核心要素,形成省市联动、区域互补的协同发展机制。根据不同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结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遴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市县政府积极性高、在工业互联网应用部署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的地方,因地制宜开展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发展路径和模式,并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相互带动的区域发展格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等配合)
提高企业国际化发展能力。依托合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优势,探索建立工业互联网技术、产品、平台、服务方面的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方案等“引进来”和“走出去”。鼓励省内企业跨领域、全产业链紧密协作,面向大数据分析、工业数据建模、关键软件系统、芯片等薄弱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积极参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区域信息化合作,推进长三角区域工业互联网产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融合和智慧经济协同发展。(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配合)
专栏6 区域创新示范建设工程
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依托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围绕网络互联、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保障等关键共性重大技术以及重点行业和领域需求,重点开展行业领域基础和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依托创新中心打造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开源社区,加强前沿技术领域共创共享。
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地方,以工业互联网平台集聚中小企业,打造新应用模式,形成一批以互联网产业带动为主要特色的示范基地。在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地区,结合地区产业特色与工业基础优势,形成一批以制造业带动的特色示范基地。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示范工程建设。在示范基地内,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改造,加强公共服务,强化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开展集成应用试点示范,并推动示范基地之间协同合作。
到2020年,创建3—5个行业应用覆盖较为全面、技术产品实力较强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到2025年,创建5—10个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
三、保障支撑
(一)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贯彻落实《安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细化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制度,制定工业互联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保护相关规则,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预警、网络安全事件通报和应急处置等机制。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规范化管理和使用机制,明确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数据收集、传输、处理规则,探索建立数据流通规范。推动开展人机交互、智能产品等新兴领域信息保护、数据流通、政府数据公开、安全责任等相关研究,完善相关制度。(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网信办等配合)
(二)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举措,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运转高效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系,营造安心创业、愉快创业的市场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扩大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范围,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简化认证,减少收费。推动相关行业在技术、标准、政策等方面充分对接,打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网络部署与产品应用的外部环境。完善协同推进体系,推动建立信息共享、处理、反馈的有效渠道,促进跨部门、跨区域系统对接,提升工业互联网协同管理能力。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产业组织,推动产业各方联合开展技术、标准、应用研发以及投融资对接、合作交流等活动。(省工商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省质监局等配合)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强化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统筹“三重一创”、科技创新、制造强省、技工大省等政策资金,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支持,重点支持网络体系、平台体系、安全体系能力建设。探索采用首购、订购优惠等支持方式,促进工业互联网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化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设立工业互联网专项资金或整合有关专项资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支持本地工业互联网集聚发展。鼓励相关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对企业符合税法规定相应条件的,享受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所得税优惠、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地税局、省国税局等配合)
(四)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围绕我省工业互联网建设重点行业和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优化信贷投向和结构,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持续扩大有效信贷投放,重点加大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扩大先进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规模,盘活企业存量资产。拓宽工业互联网建设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支持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先进制造业。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推动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通过绿色债券、高收益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拓宽融资方式。(省政府金融办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财政厅、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证监局、安徽银监局等配合)
(五)强化专业人才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国内外人才,不断壮大工业互联网人才队伍。加快我省新兴学科专业布局,鼓励省内高校设立工业互联网相关学科专业,促进工业互联网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依托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千人赴港培训计划、非公企业人才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出国(境)培训等人才项目,加大工业互联网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力度。依托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引进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经验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团队。在实施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扶持计划、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博士后申报科研项目经费资助时,对创新性较强、优势突出的工业互联网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开辟引进工业互联网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评价“绿色通道”,向符合条件的引进高端人才发放“江淮优才卡”。大力培养工业互联网技能人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等配合)
(六)加强组织统筹推进。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统筹谋划工业互联网相关重大工作,协调任务安排,督促检查主要任务落实情况,促进工业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协同推进。制定发布《安徽省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建立工业互联网发展情况动态监测和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定期测评和滚动调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等配合)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具体推进方案,细化政策措施,开展试点与应用推广,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市人民政府牵头,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配合)
附件:具体任务分解表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8年4月2日
Pharma CMC2024-10-15
摩熵医药(原药融云)2024-08-21
数屿医械2024-06-24
数屿医械2024-06-13
数屿医械2024-05-30
摩熵医药(原药融云)2024-05-27
药事纵横2024-02-28
药通社2023-12-26
摩熵医药(原药融云)2023-12-13
药通社2023-06-25
2021-09-30
2020-08-25
2020-08-25
2020-08-24
2020-08-24
2020-08-21
2020-08-20
2020-08-19
2020-08-18
2020-08-17
2020-08-14
2020-08-13
2020-08-13
2020-08-13
2020-08-13
2020-02-22
2020-02-16
2020-02-09
2020-02-09
2019-09-10
2018-12-29
2018-12-18
2018-12-05
2018-11-29
2018-11-27
2018-11-21
2018-10-12
2018-09-12
2018-08-28
2018-08-28
2020-07-30
2020-07-03
2020-05-19
2020-02-22
2020-02-18
2020-02-18
2020-02-17
2020-02-16
2020-02-15
2020-02-09
2020-02-09
2020-02-07
2020-02-04
2020-01-31
202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