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试用企业版

对口腔黏膜给药途径的认识

发布日期

2003-07-23

发文字号

/

信息分类

其他

有效地区

/

时效性

现行有效

实施日期

/

颁发部门

CDE电子刊物

正文内容
对口腔黏膜给药途径的认识
临床组  王 涛
  近年来,人们给予黏膜给药途径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黏膜部位血液循环丰富,人体的所有黏膜系统,包括眼、鼻、肺、舌下、颊黏膜、直肠以及阴道等,几乎都已成了给药的选择途径。大多数黏膜给药途径由于依从性差而逐渐淡出,但口腔黏膜(舌下黏膜和颊黏膜)给药途径却由于具有较好的依从性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口腔黏膜的解剖及生理特点[1]
  口腔黏膜组织结构由浅至深分鳞状上皮细胞层、基底膜及结缔组织层。其动脉血供来源于颈外动脉,静脉回流至颈静脉,经上腔静脉进入体循环。口腔黏膜具有以下特征:1、血管网丰富;2、创伤后修复极快;3、基本没有Langerhans细胞, 正是由于Langerhans细胞缺如,口腔黏膜给药才具有良好的免疫耐受性基础。不同的口腔解剖区域黏膜结构不同:硬颚黏膜、龈黏膜上皮具有角化层,其主要功能为屏障作用;颊黏膜、舌下黏膜、口底黏膜及软颚黏膜缺乏角化层,由于该区域上皮细胞层中角化层的缺乏,对水具有较好的通透性,通透性从强到弱依次为颊黏膜、舌下黏膜、口底黏膜。药物透过口腔黏膜的方式有两种:穿过细胞和通过细胞间隙的方式。其主要机制为被动吸收,尽管有上皮细胞内吞现象,但这种作用不可能通过全层,也不可能通过主动转运。综上,从口腔黏膜的解剖及生理特点看,舌下黏膜与颊黏膜具备作为全身给药途径的条件。
二、口腔黏膜给药途径与口服给药途径的区别
  口腔黏膜给药途径与口服给药途径有明显的区别。口腔黏膜总面积为100平方厘米,而小肠吸收面积为200平方米,口腔黏膜吸收面积仅为小肠吸收面积的万分之一。口腔黏膜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不同于口服给药(具体见表1)。前者能避开肝脏首过效应、胃酸性环境以及消化酶破坏,但吸收差;后者虽然存在有肝脏首过效应、胃酸性环境以及消化酶,但吸收良好。
      表1、口服给药与口腔黏膜给药途径
口服途径
口腔黏膜给药途径
药代动力学
 药物吸收部位
主要是小肠
口腔黏膜
 药物吸收面积
200m2
100cm2
  药物吸收速度


  药物入体循环
经胃肠道—门脉系统—肝脏—下腔静脉—右心室
经上腔静脉—右心室
胃酸破坏


消化酶水解

极弱
肝脏首过效应


三、口腔黏膜给药途径的分类[2、3]
  根据口腔黏膜解剖与生理特点,将口腔黏膜给药途径分为:颊黏膜途径(Buccal Route)、舌下黏膜途径(Sublingual Route)和局部给药(Local delivery)。其中颊黏膜途径和舌下黏膜途径为全身给药途径。
    颊黏膜途径为药物放置在颊黏膜旁,药物溶解后经颊黏膜吸收进入体循环;舌下途径为药物放置在舌下,药物迅速溶解和吸收,通过舌下血管进入体循环;局部给药是指药物直接口腔给予,药物与受药部位直接暴露,例如:局部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局麻药物。口腔黏膜全身给药途径包括颊黏膜途径与舌下途径,由于两者解剖和生理的不同(具体见表2),对药物的吸收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但无论是颊黏膜途径或舌下黏膜途径,如果药物被直接吞下,可被胃酸破坏或被肝脏代谢,无法达到治疗水平。
     表2、颊黏膜与舌下黏膜解剖与生理特性的比较
颊黏膜
舌下黏膜
上皮细胞
细胞层厚度
500~800μm
190μm
细胞层数
40~50
<40
角化层


通透性


吸收速度

极快
生物利用度


药物释放装置
适宜
不适宜
四、口腔黏膜给药途径的优劣[1]
(一)口腔黏膜给药途径优势:
    1、口腔黏膜给药途径基本为肠外途径,可避开肝脏的首过效应以及胃肠道的破坏与降解。
    2、口腔黏膜给药途径简单易行。该途径有可能使剂量更为精确,起到小剂量大效应的作用;可以根据组织通透性情况进行局部调整;便于紧急清除。
    3、 进入体内途径为单向,仅通过口腔黏膜(颊黏膜与舌下黏膜)吸收。
    4、该领域研究进展迅速,已具备相应的可资利用的研究成果。如黏膜吸收促进剂、缓控释技术、以及防止黏液影响弥散的装置等。
    5、口腔黏膜给药途径有良好的依从性。
    6、与鼻腔黏膜途径相比,口腔黏膜途径不易于造成黏膜损害。
(二)口腔黏膜给药的不足:
    1、由于受口腔可吸收黏膜的空间限制,药物释放系统不能体积过大。
    2、不自主的唾液分泌以及吞咽影响口腔黏膜途径的效能。
    3、药物的味觉刺激影响该途径的依从性。
    4、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通过口腔黏膜,其吸收受脂溶性、PH值、分子量等的影响。
    5、在一定条件下需要使用黏膜通透性增强剂。舌下黏膜通透性相对高,吸收迅速,对于很多药物有可以接受的生物利用度;而口腔黏膜与之相比通透性差,一般不能提供快速吸收和好的生物利用度,也即,在颊黏膜途径,很多药物需要黏膜吸收增强剂。
五、结语
  口腔黏膜具有血管网丰富、创伤后修复极快、Langerhans细胞缺如等特点,而且,在口腔黏膜中,颊黏膜与舌下黏膜没有角化层,而其他解剖区域具有角化层,而缺乏角化层的上皮具有一定的通透性,所以颊黏膜与舌下黏膜具备作为全身给药途径的条件。口腔黏膜给药具有吸收迅速、避免胃肠道消化酶破坏以及绕过肝脏首过效应等优点,但是,由于口腔黏膜通透性差、面积小,而且受唾液持续灌洗、药物通透系数、不自主吞咽、药物味觉刺激、口腔不适等的影响,该途径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该途径仅限于某些药物。常用的有硝酸甘油、某些类固醇性激素、镇痛药物、蛋白质或肽类药物等。
  口腔黏膜给药的前提是:1、某些药物(如某些类固醇性激素),如不耐酸性环境、易被消化酶破坏或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代谢失活,需要肠外给药以避开上述环节时;2、期望药物能迅速吸收以达到治疗目的;3、药物在口腔黏膜有很好的通透性;4、药物无味觉刺激;5、制剂体积不宜过大。
  颊黏膜给药与舌下黏膜给药的选择:1、舌下黏膜给药,适用于短期或单次用药,药物迅速吸收。如急性心绞痛的急救或癌性疼痛的缓解。如硝酸甘油舌下含化2分钟后,心绞痛即可缓解。2、颊下黏膜给药,适用于周期较长的用药,由于颊下黏膜有适宜的空间,适于放置药物装置,并有较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并且针对颊下黏膜吸收已有成形的缓释技术以及增强技术。
参考文献
1、Shojaei AH. Buccal Mucosa As A Route For Systemic Drug Delivery: A Review , J
Pharm Pharmaceut Sci , 1998 , (1):15-30.
2、Harris, D. and Robinson, J.R., Drug delivery via the mucous membranes of the oral cavity, J. Pharm. Sci., 81:1-10, 1992.
3、Soyani, A.P. and Chien, Y.W., Systemic delivery of peptides and proteins across absorptive mucosae, Crit. Rev. Therap. Drug Carrier Systems, 13:85-184, 1996.
类别:审评二部
<END>

最新政策法规资讯

对摩熵医药数据库感兴趣,可以免费体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