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试用企业版

磷脂类产品中溶血磷脂的控制

发布日期

2006-11-13

发文字号

/

信息分类

其他

有效地区

/

时效性

现行有效

实施日期

/

颁发部门

CDE电子刊物

正文内容

审评四部审评八室  张震  陈海峰


    磷脂是一类含有磷酸的脂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动植物体内,是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并参与细胞膜对蛋白质的识别和信号传导。机体中主要含有两大类磷脂,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甘油磷脂以甘油为母体结构,一般常见的磷脂类化合物如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PE)、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肌醇(PI)等皆属于甘油磷脂;鞘磷脂以神经鞘氨醇为母体构成。
1、磷脂的结构
    从结构上分析,磷脂类化合物一般由具有强极性的亲水性部分和16~22个碳的脂肪酸疏水链构成,脂肪酸主要包括软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等。由于构成磷脂的脂肪酸具有不同的长度和不饱和度,因而磷脂类产品皆为混合物。
    磷脂类化合物在药物制剂工业中应用广泛,可作为营养输液剂中的活性成分,也是脂肪乳剂、脂质体等静脉制剂中常用的乳化剂。其中最常用的磷脂为卵磷脂。卵磷脂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蛋黄卵磷脂和大豆卵磷脂(又称大豆磷脂)。卵磷脂的主要成分为磷脂酰胆碱,另外,还含有少量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等成分。蛋黄卵磷脂和大豆卵磷脂的区别在于磷脂结构中脂肪酸的不饱和度不同,大豆磷脂具有更高的不饱和度。
    卵磷脂的基本结构如下:


2、溶血磷脂
 溶血磷脂是磷脂的降解产物,由于最常用的磷脂类化合物为卵磷脂,因而溶血磷脂一般是指溶血卵磷脂,或称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此外,还有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等。
    溶血磷脂是磷脂1位或2位酯键水解或酶解产生的单链脂肪酰磷脂衍生物。按磷脂酯键断裂的方式不同,溶血磷脂可分为溶血磷脂2和溶血磷脂1。溶血磷脂是机体内磷脂的正常代谢产物,体内磷脂代谢产生溶血磷脂的过程由磷脂酶A1和磷脂酶A2催化。磷脂酶A1可催化甘油磷脂的第1位酯键断裂,生成溶血磷脂2;而磷脂酶A2可催化甘油磷脂的第2位酯键断裂,生成溶血磷脂1。
    在磷脂类产品的制备和贮藏过程中磷脂也会发生部分分解,生成溶血磷脂。正常情况下,由于化学位阻的原因,磷脂类产品中溶血磷脂1和溶血磷脂2的比例大约为1:9,即溶血磷脂2占绝大比例。
    溶血磷脂(溶血磷脂酰胆碱)的结构如下:


溶血磷脂是一类具有较强表面活性的性质,能使红细胞及其他细胞膜破裂,引起溶血或细胞坏死。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由于体内磷脂酶的存在位置和存在数量受到严格控制,因而机体并不会受到伤害。体内的溶血磷脂可通过磷脂酶B代谢脱去另一分子脂肪酸转变为甘油磷酸胆碱,使其失去溶解细胞膜的作用。


三、磷脂类产品中溶血磷脂的测定和控制
    由于溶血磷脂的溶血或溶解细胞膜作用,因而除溶血磷脂类产品(可制成脂质体,为活性成分,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外,磷脂类产品中皆要对其中溶血磷脂的量进行严格控制。溶血磷脂的含量测定一般可采用HPLC法或TLC法。近年来,还发展了一些测定的新方法、新技术。
    HPLC法是磷脂及溶血磷脂含量控制的常用方法。由于磷脂分子中同时含有亲水和疏水部分,因而所表现出来的表面活性给磷脂的色谱分析带来困难。另外,磷脂类化合物紫外吸收一般都较弱,加大了检测难度。虽然近年来HPLC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磷脂类产品色谱分析的分辨率、准确度和测定动力学问题仍不令人十分满意。
    采用HPLC法测定溶血磷脂的含量一般采用正相色谱法,多采用硅胶柱,以己烷/庚烷-异丙醇系统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进行检测。由于磷脂的表面活性,一般采用流动相或具有高极性的有机溶剂(如氯仿-甲醇)来溶解样品,较少使用水来溶解样品。
      TLC-薄层扫描是测定磷脂和溶血磷脂含量的另一种可行方法。为了获得满意的结果,一般多采用二维TLC法或带有自动扫描的多重显层TLC法(Multiple Development TLC),另外,为提高测定的重现性和准确度,应尽可能采用高质量的商业化薄层板。
    31P-NMR法是近年来发展的磷脂含量测定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在不将各种磷脂及溶血磷脂分离的情况下选择性地测定各种磷脂的含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很好地鉴别和定量各种不同磷脂,是一种较有前途的磷脂含量测定方法,但由于核磁共振仪器价格较为昂贵,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关于磷脂类产品中溶血磷脂的限度控制,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一般要求在卵磷脂原料中将溶血磷脂酰胆碱的量控制在3.0%或3.5%以下。有时,当卵磷脂纯度级别较低,其中的磷脂酰乙醇胺的含量较高时,还需要对其中的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的量进行控制,限度一般在0.5%左右。对于磷脂类产品的制剂,如脂肪乳类产品,由于在溶液状态下卵磷脂可能会发生部分水解,在放置过程中溶血磷脂的量有可能增加,因而制剂中也应严格控制溶血磷脂的量,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END>

最新政策法规资讯

对摩熵医药数据库感兴趣,可以免费体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