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O Mol Med丨发现RNA分子感受器RIG-I的新功能——胞内免疫检查点
RIG-I是一种经典的胞浆RNA分子感受器,在先天免疫中发挥抗病毒或抗肿瘤作用。 RIG-I通过羧基末端结构域CTD主要识别病毒双链RNA结构,以启动CARD结构域激活MAVs/TBK1/IRF3/IRF7/NF-κB信号通路促进Ⅰ型干扰素的分泌,产生抗病毒或抗肿瘤效应。 但RIG-I分子在适应性免疫细胞,尤其在肿瘤浸润的耗竭性CD8+T细胞中的作用却鲜有报道。
BioArtMED
有效性可达100%?吉利德搅动市场 HIV药物卷出新高度
跨国药企吉利德的HIV(艾滋病)产品因临床数据亮眼成为焦点。 此前,其曾宣布自研药物Lenacapavir(来那帕韦)对顺性别女性预防HIV的有效性可达100%。 联合国提出“到2030年实现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即95%的感染者通过检测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95%已诊断的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95%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病毒得到抑制。
思齐俱乐部
Sci Immuno丨廖雯婷团队揭示KRAS突变扰乱dsRNA稳态并驱动结直肠癌免疫逃逸的新机制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ICIs) 已成为治疗微卫星高度不稳定 (MSI-H) 或错配修复缺陷 (dMMR) 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为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然而,大多数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是微卫星稳定性 (MSS) 或高效错配修复 (pMMR) 类型,因此无法从这种治疗中获益。 “病毒拟态”机制是指模拟病毒感染的细胞过程,通过激活机体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以增强抗肿瘤能力。
BioArt
《细胞》:中国科学院团队揭示裂谷热病毒促进感染致病的新机制
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及人用疫苗,并具有大流行的潜在风险,裂谷热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持续列为亟待开展研究的病原体。 然而, 裂谷热病毒感染致病的关键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阻碍了针对裂谷热病毒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2024年10月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彭珂研究员和曹晟研究员团队在《细胞》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揭示了裂谷热病毒非结构蛋白NSs重塑宿主E3泛素连接酶系统性抑制宿主抗病毒免疫的致病新机制,也为裂谷热病毒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学术经纬
Cell | 裂谷热病毒突破免疫防线:NSs-FBXO3复合体如何介导细胞蛋白降解
裂谷热病毒 (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 ) ,是一种蚊媒传播的致病性人畜共患病毒,其对于牛、羊等多种家畜可造成致死性的感染,而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脑炎、出血热等临床症状,重症感染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然而,裂谷热病毒感染致病的关键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阻碍了针对裂谷热病毒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该研究揭示了裂谷热病毒非结构蛋白NSs重塑宿主E3泛素连接酶系统性抑制宿主抗病毒免疫的致病新机制,也为裂谷热病毒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生物探索
Cell | 彭珂/曹晟团队揭示病毒重塑宿主泛素连接酶促进病毒感染致病的新机制
裂谷热病毒 (Rift Valley fever virus, RVFV ) ,是一种蚊媒传播的致病性人畜共患病毒,其对于牛、羊等多种家畜可造成致死性的感染,而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脑炎、出血热等临床症状,重症感染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 然而,裂谷热病毒感染致病的关键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阻碍了针对裂谷热病毒抗病毒药物的研发。 该研究揭示了裂谷热病毒非结构蛋白NSs重塑宿主E3泛素连接酶系统性抑制宿主抗病毒免疫的致病新机制,也为裂谷热病毒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BioArt
Nature: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噬菌体重新合成NAD+以对抗细菌免疫系统
细菌 通过多种抗噬菌体防御系统来抵御噬菌体感染,最近的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其中 许多防御系统在应对感染时可以通过将细胞内的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 + ) 分解为 ADP-核糖 (ADPR) 和 烟酰胺 (Nicotinamide) ,以消耗 NAD + 。 而 NAD + 是噬菌体感染过程中所必需的分子, NAD + 的清除会阻碍噬菌体的复制。 该研究发现了 噬菌体通过重新合成NAD + 以对抗细菌的抗病毒防御系统 ,揭示了 病毒 (噬菌体) 独特的免疫逃逸新策略,它们能够重新构建被细菌的抗病毒防御系统耗尽的NAD + ,从而克服宿主 (细菌) 免疫。
医药速览
10类诺贝尔奖级创新疗法公布!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代表药物:针对 丙肝的抗病毒类药物。 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给了发现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三位科学家。
药明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