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B | 溶酶体钙离子通道激活减轻线粒体损伤和氧化应激
血浆游离脂肪酸 (FFAs) 水平的升高及活性氧 (ROS) 等细胞氧化剂失衡导致的氧化应激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但FFAs升高与内皮细胞ROS升高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低ROS水平可触发包括线粒体自噬在内的细胞生存机制以发挥有益的作用 【1】 。 然而,高水平的ROS是有毒的,导致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的氧化损伤。
BioArtMED
丹参注射液联合用药治疗冠心病,保护心健康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 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闭塞导致心脏供血、供氧不足甚至坏死,临床表现为短暂发作的缺血性胸痛或不适。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为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四川升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JAMA丨缪中荣/王伊龙团队阐明球囊扩张术联合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优越性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缪中荣 教授、 王伊龙 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 JAMA 发表题为 Balloon Angioplasty vs Medical Management for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The BASI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的研究论文。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ICAS) 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50%,尤其是颅内主要动脉70%-99%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尽管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1年内复发脑卒中的风险仍高达7.2%-15.1%。 既往针对颅内动脉狭窄血管介入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均未获阳性结果,对高致残性、高发病率的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一直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BioArtMED
Ageing Res Rev︱李姗姗联合张齐雄等探讨衰老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新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 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可以保持潜伏和无症状状态较长时间。 研究发现,衰老细胞 (Senescent Cells,SnC s) 在AS的进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这些细胞通过分泌衰老相关的分泌表型 (SASP) 诱导慢性炎症反应,促进AS斑块的形成与不稳定性,最终导致多种急性心血管事件。 该成果系统总结了基于SnCs在AS中的作用机制, 特别强调了靶向SnCs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治疗AS的新途径。
BioArtMED
治疗颅内动脉狭窄、预防再中风,首次证明球囊优于药物!天坛医院团队领衔研究问鼎JAMA
在亚洲患者中,约一半的缺血性卒中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引起。 目前,颅内动脉狭窄的药物治疗效果尚不够理想,血管内治疗(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仍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3项随机对照试验均未证明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优于药物治疗,球囊扩张术则尚未在随机对照试验中接受检验。 论文指出,“在sICAS患者卒中二级预防中,这是第一项证明血管内治疗优于强化药物治疗的研究。”
医学新视点
一年两针超长效降脂药「英克司兰」:小核酸药物的璀璨新星
研究表明, Leqvio(inclisiran, 英克司兰 )作为单药,可显著降低中、低风险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小核酸药物包括小干扰RNA(siRNA)和反义寡核苷酸(ASO)等,是一类新兴的、具有高精度靶向性的治疗药物。 Inclisiran以其创新的RNA干扰技术为核心,通过特异性抑制PCSK9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药渡
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王伊龙教授团队《JAMA》阐明球囊扩张术联合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优越性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50%,尤其是颅内主要动脉70%-99%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尽管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1年内复发脑卒中的风险仍高达7.2%-15.1%。 既往针对颅内动脉狭窄血管介入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均未获阳性结果,对高致残性、高发病率的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一直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患者入组标准为:年龄在35-80岁之间,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70-99%)导致的90天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入组前14-90天缺血性脑卒中,且入组前接受过至少1种抗血小板药物和/或标准危险因素管理;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入组后30天内的任何脑卒中或死亡,或入组30天后至12个月内靶血管供血区域内缺血性脑卒中或靶血管的血运重建(症状驱动性)。
首都医科大学
治疗冠心病,抗炎是关键!2024 ESC带来治疗新靶点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动脉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病理生理基础。 在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年会(ESC 2024)上,来自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Francois Roubille教授对冠心病抗炎治疗进行了深入阐述,本文将整理重要内容,以飨读者。 2024年ESC大会的主题是“个体化心血管护理(Personalising Cardiovascular Care)”,为期4天的ESC会议公布了4项最新ESC临床实践指南,26场最新科学进展(Late Breaking Science)和12场Hot Line。
医学新视点
AAV助力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动脉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在大中型动脉的内膜中形成含有脂质,结缔组织和免疫细胞的斑块。 各种动物模型已被用于阐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药物开发和治疗验证研究。 其中,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物种包括小鼠、大鼠、仓鼠、兔子、猪、狗、非人灵长类动物和鸟类,其中最常用的是小鼠和兔子。
吉凯基因
冼勋德课题组证实ApoL1风险等位基因是新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子
载脂蛋白L1 (ApoL1) 是由仅在人类、大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中表达的一种蛋白,主要在肝脏中合成并结合到高密度脂蛋白 (HDL) 中,在炎症和锥虫感染中都起到有益作用。 迄今为止,除了在人体中发现的主要中性等位基因ApoL1 G0外,还鉴定了两个人类ApoL1等位基因,包括ApoL1 G1和ApoL1 G2,这些基因与基于人群的各种肾脏疾病密切相关。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ApoL1风险等位基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之间的关系仍然很少被探索。
BioAr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