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试用企业版

中国疫苗之父 ——汤飞凡


中国疫苗之父 ——汤飞凡

汤飞凡(1897—1958)


编者按

诚挚邀请您走进微生物学学科先贤的世界,感受他们对科学的无限热爱与倾情奉献。期待这个栏目能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的桥梁,为推动我国微生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人物介绍




汤飞凡,中国科学院院士,1897年7月23日出生于湖南醴陵汤家坪一个逐渐没落的书香门第,1958年9月30日在北京辞世。他是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于1955年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组织研发了中国自己的临床级青霉素、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黄热病疫苗等,为预防天花、黄热病、鼠疫等疫病做了大量工作,被誉为“中国疫苗之父”。



从小立志学医


汤飞凡的父亲汤麓泉是位乡绅,曾设塾馆教书维持家用。汤飞凡排行第三,5岁入离家20里的同县世交何家创办的义塾,何家的何键见他读书勤奋,孺子可教,特地为他延师辅导算术和自然等近代科学知识。1908年进入长沙城南小学。毕业后曾考进甲种工业学校。

但他立志学医,振兴中国的医学,并不安心学工科。适逢1914年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首次招生,他虽未学过英语,仍前往报名,经主考特准暂免试英语而入校。凭借惊人的毅力,他不仅在一年内过了英语关,还靠打工和当家庭教师的收入贴补了自己和弟弟上大学的费用。1921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深造及工作经历


毕业当年,他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菌学系进修,由于工作勤奋和严谨,受到该系的教授田百禄(Care Ten Broeck)器重,不久被聘为助教,在协和工作的3年多里,他阅读了大量经典文献,掌握了各种有关实验技术。

1925年,他被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菌学系深造,在秦瑟(H.Zinsser)教授指导下进行病毒学研究。

1929年春应他在湘雅的老校长、时任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颜福庆之聘,任该院细菌学副教授,1932年该院更名为上海医学院后,升为正教授,同时放弃了美国优渥的待遇,回国担任上海雷士德医学研究所细菌学系主任。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汤飞凡参加了上海前线救护医疗队,在前线急救站抢救伤员,3个多月里只回过两次家。南京失守,他受时任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颜福庆之命,去长沙主持中央防疫处内迁,随后被任命为中央防疫处处长。1939年防疫处迁至昆明,经他多方筹措经费,1940年建成了战时中央防疫处新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央防疫处迁回北平,改名中央防疫实验处,他继续担任处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防疫处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飞凡任所长,由他主持组建中央生物制品检定所(现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一度兼任该所所长。




以身试毒的科研生涯


沙眼衣原体的研究成就是汤飞凡事业的顶峰。

1925年他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与秦瑟一起研究疱疹病毒时,用火棉胶研制成一种滤膜,可测定病毒颗粒相对大小,测定过多种物质和病毒颗粒的相对大小。1929年他和周诚浒曾针对日本学者野口提出的“颗粒杆菌是沙眼的病原体”的说法进行过沙眼病原的分离,又用野口的“颗粒杆菌”原种接种在包括他自己在内的12名志愿者的眼睛里,证明它不致病,推翻了沙眼由细菌引起的观点。从此汤飞凡探讨沙眼病原本质的愿望一直十分强烈。1936年他应研制成第一代超滤膜的英国学者艾尔福特之邀到英国合作研究,测定过甲型流感病毒的大小,回国后写了“滤过性病毒研究最近进展”一文,详细介绍了测定方法,并讨论了病毒的本质。他认为微生物在自然界是从小到大的一个长长的系列,在已知的病毒和细菌之间存在着“过渡的微生物”,如立克次体、牛胸膜肺炎支原体等。他认为沙眼病原体是比牛痘病毒更大的、接近立克次体的“大病毒”,许多性质近乎鹦鹉热和鼠蹊淋巴肉芽肿的病原体。由于抗日战争和后来的内战,他不得不暂停这些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经济恢复时期,形势空前安定,他恢复了中断近20年的研究工作,首先着手对沙眼的研究。当时沙眼病原体仍未被分离出来。他进行了沙眼包涵体研究、猴体感染试验和病毒分离试验。为了保证病理材料可靠,他特别请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专家张晓楼鉴定选定的典型病例,共收集了200余份样本,在48份中找到包涵体,阐明了它们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描述了沙眼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的发育周期,澄清了此前50年中的混乱认识。这一年,汤飞凡所进行的猴体感染试验也获成功。1955年7月,吸取前人的教训,采用研究立克次体常用的卵黄囊接种—并用链霉素和青霉素作抑制剂,只进行8次试验,就分离出了一株病毒TE8(T 代表沙眼Trachoma,E 代表Egg,8表示8次试验),后来许多外国实验室将它称为“汤氏病毒”(Tang’s virus)。


随后他按照科赫法则,用猴子证实所分离的确实是沙眼病原体,又用从接种所分离的病原引起了沙眼的猴子眼中得到的“纯培养”,采用20年前用过的分级滤膜证明TE8是可过滤的,并测出它的大小在120-200nm之间。

1957年除夕,汤飞凡又用TE8菌株接种了自己的一只眼睛,造成了典型的沙眼,并且为了观察全部病程,坚持了40多天才接受治疗,确认了TE8对人类的致病性。汤飞凡的成果是这一领域关键性的突破,全世界有关实验室都重新研究沙眼的病原菌,英国李斯特研究所的L.H.科利尔在证实了他的工作后,1958年用汤飞凡的方法在西非冈比亚分离出沙眼病病原体。不久,美国、沙特阿拉伯、以色列等国家与地区的医学家也相继分离出沙眼病原体。同年B.R.琼斯从一个患性病的妇女子宫颈中分离出沙眼病原体,确认了这种病原不仅感染眼部,还会感染其他器官。


确定了病原体,他计划系统研究沙眼的传染、诊断、预防治疗与免疫,而且想到研究这种病原体和鹦鹉热、淋巴肉芽肿等病原体的关系。由于这种沙眼病原体比较脆弱,又找到了许多有效抑制它的药物,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沙眼的防治在此后几年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学术成就


在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汤飞凡并没有多少安心从事研究的日子。抗日战争前在上海的几年中,他用可靠的实验否定了沙眼病原是细菌的错误论断,并且和魏曦一起研究过支原体,成为研究这一领域的先驱。抗战时期,他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昆明西山脚下,滇池之畔建成了一块“科学绿洲”中央防疫处,他领导一批科技人员在这里制造出多种疫苗,供应前线和大后方,这里还是当时大后方的一个绝无仅有的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基地。为新中国后来的生物制品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好不容易等到新中国成立,有了安定的研究条件,很快就做出了世界闻名的成绩。


汤飞凡还是一位杰出的科学活动的组织者,1928年他和几位微生物界的先辈一起发起成立过中国微生物学会,1947年他当选为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理事,1951年他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菌种保藏委员会主任委员,并担任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52年他担任正式成立的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创办了《微生物学报》,1956年11月21日,他在《人民日报》上用“我国微生物学研究的成就”为题撰写文章,全面介绍了建国后的巨大成绩,信心十足地展望了未来。于1956年在《微生物学报》连续发表了第一批4篇论文。1957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


历史没有忘记汤飞凡,中国人民没有忘记汤飞凡,国际医学界没有忘记汤飞凡。1980年6月26日,国际沙眼防治组织主席通知中国眼科学会,授予汤飞凡沙眼金质奖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2年11月20日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第三组,其中汤飞凡成为目前我国邮票上唯一的微生物学家。


本文摘自青宁生先生发表在《微生物学报》“学科先贤”栏目的文章



科微学术


科微学术是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文期刊群《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菌物学报》《生物工程学报》联合打造,涵盖微生物资源与多样性、生物技术、高校教学等方面的最新学术成果、研究进展、行业资讯等。


科微学术       妙趣科研




<END>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综合评分:0

收藏

我的评分: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 暂无评论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

    你们是怎么收费的呢

    可以试用吗

    试用期限是多久

    我已经申请,什么时候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