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最近发表于《Optometry & Vision Science》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报告了一个关键发现:利用DEQ-5量表评估的干眼症状,在中度或重度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中明显较无或轻度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更为严重。然而,研究也指出周围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干眼症状的严重程度并无直接关联。一些周围神经病变较为严重的患者,最终可能会发展为无症状状态,这可能是因为重度周围神经病变与角膜知觉减退有关。此外,研究发现有21名受试者(占33%)出现了干眼症的体征,但并未表现出相关症状。本期内容将为您带来周围神经病变与干眼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可能无症状,但他们可能有干眼症的潜在体征。研究人员建议使用DEQ-5而不是OSDI问卷,DEQ-5可能是“鉴别干眼症状更合适的工具”。
Part1 研究背景
研究人员发现,重度病例患者的干眼发病风险显著增加。尽管对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并发症已有了解,但糖尿病还可能引发包括周围神经病变在内等多种眼表并发症。此外,如果患者合并干眼,可能会加剧这些并发症。因此,早期识别干眼的临床表现对于减轻其影响至关重要。然而,这些症状和体征的具体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为了探索中度或重度周围神经病变与干眼发病风险之间的联系,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相关研究。
Part2 研究方法
在研究初期,63名2型糖尿病患者被纳入研究对象,他们均接受了眼表疾病指数(OSDI)和干眼问卷-5(DEQ-5)的评估,以便更准确地衡量干眼症状的严重程度。研究人员还对参与者进行了泪液渗透压、泪膜脂质层厚度、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以及泪液分泌量的测量,并利用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了角膜神经的形态。将受试者是否存在中度或重度周围神经病变被分为两组:48名(占76%)被判定为无病变或轻度周围神经病变,15名(占24%)则被诊断为中度或重度周围神经病变,以此验证研究假设,探讨中度或重度周围神经病变对干眼发病风险的影响。
Part3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中度或重度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发展为干眼的风险显著增加。在中度或重度周围神经病变组中,高达73%的受试者(11名)被诊断出患有干眼,而无病变或轻度周围神经病变组中的受试者这一比例为42%(20名)。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中度或重度组的患者的泪液分泌量和角膜神经纤维长度较无病变或轻度组有显著减少,但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分和非侵入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的测量结果上,两组之间并未观察到显著性差异。
Part4 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周围神经病变的加剧与干眼风险的上升之间存在关联。鉴于此,对所有糖尿病患者的眼表健康状况进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无论他们是否表现出干眼症状。周围神经病变是影响许多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据研究人员估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受到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同时,干眼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介于38%到54%之间,这种共病现象相对普遍,因此,及早识别和诊断对于有效管理患者的眼部健康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Tummanapalli SS, Wang LL, Dhanapalaratnam R, et al. Moderate-severe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diabete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dry eye disease. Optom Vis Sci. September 16, 2024. [Epub ahead of print].
2. DeMill DL, Hussain M, Pop-Busui R, et al. 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Br J Ophthalmology 2016;100:924=8.
3. Manaviat MR, Rashidi M, Afkhami-Ardekani M, et al. Prevalence of dry eye syndrome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BMC Ophthalmology 2008;8:10.
4. De Freitas GR, Ferraz GA, Gehlen M, et al. Dry eye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Primary Care Diabetes 2021;15:184-6.
新闻来源
https://www.reviewofoptometry.com/news/article/peripheral-neuropathy-increases-the-risk-of-developing-dry-eye-disease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