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药迎来了“黄金时代”。
今年5月,“核药一哥”诺华斥资近50亿美元布局放射性配体疗法(RLTs)和大环肽,再次开启了核药热潮。
不同于以往的诊断性核药产品,本轮核药热潮源于治疗性核药的兴起。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7月4日,全球有88款放射性新药获批上市,仅有18款用于治疗。与之对应,根据MEDraysintell,2022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约为70亿美元,其中治疗类核药仅占20%。但达成行业共识的是,治疗性核药将带动全球核药市场未来5年保持高速增长。
那么诊断性核药和治疗性核药的发展态势为何发生变化?如何推动核药领域诊疗一体化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对博锐创合以及背后的阳光融汇资本进行专访,试图探访核药领域的新变化。
博锐创合是一家聚焦肿瘤精准诊断和治疗的创新药公司,拥有多个诊断和治疗用放射性核素药物在研项目,并构建了药物创新的自研及开发转化技术平台。
诊疗一体化优势显现,核药即将迎来爆发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核药产品主要用于诊断领域。但近几年随着核药物在治疗领域出现多个重要的产品,临床地位逐步提高,全球核药物市场出现快速增长,预计未来随着更多的治疗药物的获批,市场将进一步快速扩张。
阳光融汇资本管理合伙人石晟昊表示,从药物发展逻辑来看,从化药到小分子靶向药,再到免疫治疗和ADC,癌症治疗趋向更精准化。核药作为一种精准的放疗方式,行业机会显著。
据医药组负责人李冰峰介绍,RDC是一种结合了靶向药物和放射性核素特性的新型治疗方法,可以搭载不同的核素,以实现诊断和治疗的双重功能。比如搭载诊断性核素时,核药可用于病变区域的成像和诊断;搭载治疗性核素时,则可用于治疗,尤其是对于癌症的治疗。
这也带来了核药的另一大优势,即成药风险可控。利用诊断性核素可以观察药物在人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DMPK),从而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这有助于降低成药性风险。
不仅如此,RDC通过靶向定位元件(如抗体或小分子配体)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到病变细胞上,实现药物的精准投送。由于放射性核素不需要与细胞直接接触,RDC的连接臂(Linker)在起效过程中不需要断裂,这也提高了核药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核药作为一种诊疗一体化的技术路线,在成药风险控制、精准治疗、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诺华Pluvicto的商业化成功,标志着治疗性核药的商业化元年到来,资本市场必定会迎风而动。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凭借诊疗一体化的特殊优势,核药这一领域将迎来爆发。”李冰峰说到。
核心团队拥有丰富的产研经验
随着临床对癌症等疾病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的需求持续增长,核药凭借诊疗一体化的优势,在医疗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发展前景广阔。
然而,核药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据博锐创合融资负责人秦铭博介绍,国内核医学诊疗渗透率低于美国等成熟市场,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同时当前核药领域还面临着靶点同质化、原料供应短缺、核素供应依赖进口以及监管严格等问题。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博锐创合稳扎稳打致力于核药领域发展。2019年博锐创合由药明康德和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合资成立。2020年,公司获得药明康德pre-A轮投资,并获得了北大技术/项目授权,同时建立了公司核心转化团队。2021年,核心管理团队及研发团队搭建完成,并启动了多个项目的IND研究。2022年,博锐创合完成了近3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这轮融资为公司的研发和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博锐创合的核心团队由多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组成。其中,首席执行官单波博士具有超过20年在欧美,中国的创新药研发和生产经验。曾作为德琪医药的首席科学家打造差异化的创新药产品线,并带领团队完成多个IND和NDA的申报。
首席科学官刘志博是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志博团队针对放射性新药的研发瓶颈和我国医用核素、核药物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刘志博团队致力于放射性药物化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在核药物的构效关系、核药物驱动的活体化学及其健康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今年5月,Nature官网发布了刘志博团队题为“Covalent Targeted Radioligands Potentiate Radionuclide Therapy”的研究论文,这也是Nature近50年来首篇放射性核素治疗领域论文。
基于强大的产研团队,资本的多方位支持,博锐创合致力于寻找创新的靶点,开发具有特异性和有效性的核药产品。同时公司与多家医院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临床适用性和有效性。“我们跟几家医院开展了临床研究和应用,目的是通过跟临床医生的交流,了解临床需求,从而优化产品的设计,提高产品的临床适用性和有效性。”秦铭博说到。
此外,博锐创合在苏州建立了研发中心取得了辐射安全许可证和实验动物许可证,具备自主研究和生产能力。在核素供应方面与多家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保证了核素的稳定供应。
多个FIC/BIC核药在研,覆盖诊疗全阶段
据秦铭博介绍,博锐创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基于核心研发技术,聚焦肿瘤精准诊断和治疗,构建了多元化的产品管线。目前公司拥有3个全球权益的临床阶段项目,多个新候选药物将进入临床阶段。
产品管线
BR-02是一款氨基酸类脑部肿瘤PET示踪剂[¹⁸F]BF₃-BPA注射液,用于诊断原发性和转移性脑部肿瘤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示踪剂。它是国内首个申报临床的氨基酸类PET示踪剂1类新药,博锐创合拥有该分子的全球自主知识产权。2023年,博锐创合研发的氨基酸类脑部肿瘤PET示踪剂[¹⁸F]BF₃-BPA注射液(BR-02)相继在中国和美国获批临床。作为新型氨基酸类似物分子,BR-02在临床上有望解决其他类PET示踪剂在脑部肿瘤诊断及评估使用时的局限性,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脑部肿瘤的诊断、治疗效果评估、鉴别肿瘤进展以及治疗后炎性或假阳性病变等不同临床应用场景发挥作用。
BRP-010 是靶向共价放射性药物( CTR-FAP) 的诊疗一体化项目,其原理是利用SuFEx “潜弹头”,实现了配体在不损失亲和力的情况下对靶蛋白的共价连接,将携带核素的螯合剂不可逆地修饰到靶蛋白上,增强放射性配体的肿瘤摄取和保留,攻克传统核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无法兼得的难题。CTR-FAP是全球首款处于临床阶段的共价核药产品。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开发工作。
此外,博锐创合的研发管线拥有多个FIC核素偶联药物,涉及多个不同适应症包括晚期肿瘤等的诊断与治疗产品。
一家优秀的核药企业具备哪些要素?
博锐创合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经验丰富的核心团队、差异化的管线战略,同样也离不开背后的资本助力。
据了解,阳光融汇资本坚持以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行研驱动投资策略,自2021年起便开始关注核药方向。
关于如何选择一家好的核药企业,李冰峰认为有重要的几点标准。首先在团队方面,不仅需要具备核医学专业度、技术储备、原研能力,理解冷药和热药的开发逻辑,也要具备药物临床开发和生产经验,能够解决核素供应和生产问题。
其次,技术平台需要具有原创性和差异化。核药进入体内需要快速到达肿瘤并进行富集,同时控制对其他组织的影响,治疗窗口期的控制和选择至关重要。如果在分子设计时简单地将其他行业的设计逻辑直接应用到核药领域,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及预期。差异化的技术平台可以有效缩短治疗窗口,为公司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提供显著优势。
同时,由于核药属于比较前沿的领域,因此在产品管线方面,还要有比较好的风险平衡意识,能够把握好first in class和best in class靶点的平衡。
除此之外,产业链协同跟整合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需要既具备核素制备生产能力,又能跟临床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顶尖核医生的密切合作对于产品的开发、临床需求的确定、剂量的调整以及临床指南的调整均有重要意义,同时业内资源的协调能力对于产品的审批、申报、以及商业化将有较大的影响。”李冰峰表示。
最后,国际化视野和BD能力也是其看重的重要能力。目前国内很多产品同质化严重,未来市场竞争将较为激烈,并且相比发达国家的进展存在一定的代次差距,要想做多有价值的临床核药物需要具备国际领先的技术特点以及开发思路,不仅为国内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还为未来license out打下重要基础,增加管线价值。
投资博锐创合也正是基于这些考量。李冰锋认为,博锐创合的创始人刘志博老师是国内核药物领域带头人,公司团队无论是在核药领域的早期研发、生产,还是在国际化视野、BD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更难能可贵的是,公司在靶点选择、药物设计、管线搭配方面颇具全球前瞻性,核心治疗管线处于国际第一梯队,并且有BIC潜质;同时公司注重平衡整体管线风险。同时,公司和国内多家临床医院合作,加速产品的临床转化。
可以说,博锐创合是比较稀缺的具备诊疗一体化源头创新能力的核药企业。
展望未来,核药领域将朝着精准化、个体化方向发展,诊疗一体化将成为研发重点。随着技术进步,新靶点和新核素的开发将增多,治疗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一个新的模式从发生、发芽到成熟到广为人知的过程中,是一个新的产业链形成过程,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方向出来。”李冰峰说到。
基于此,除了博锐创合,阳光融汇资本还在积极关注核药产业链其他公司。未来会重点关注有技术壁垒的公司,包括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增量市场,卡脖子的方向等等。
诺华Pluvicto优异销售数据,打开了市场对治疗性核药的展望。相信未来随着核素原料生产与技术水平提升,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发布及监管政策驱动,在企业与资本的双向推动下,中国的核药市场将走向新的阶段,治疗性核药也将迎来发展高峰。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