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与MAH对接过程,结果出乎意料
作为集采门槛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大部分药企已经积极投入其中,经过几轮的集采以后,我单位却逐渐处于落后局面。 作为一个有着100+药品批准文号“大企业”(实际在产不超过15个品种),直到2024年的今天,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用一只手还能数得过来,更别提通过集采的品种数量了。 所以当前我单位目前的生产形式就是,除了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有一定量的生产任务,其它品种产量很小,甚至几个月都不生产。
CPHI制药在线
浅谈R/R B-ALL进展:CAR-T疗法或成主流
B-ALL 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的发病率约为80%,在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为20%。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B-ALL的治疗已取得可喜进展,尤其是儿童B-ALL。 B-ALL患者一旦出现复发或难治(R/R),患者长期生存结局堪忧,中位生存期仅3.3个月。
CPHI制药在线
Nature Methods | 革新癌症治疗:EpiChem技术揭示药物与染色质结合的单细胞层面机制
在癌症治疗中,小分子抑制剂通过靶向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相关蛋白质来发挥作用,因此研究这些小分子抑制剂在分子和细胞层面的功能尤为重要。 7月18日 Nature Methods 的研究报道“ Single-cell EpiChem jointly measures drug–chromatin binding and multimodal epigenome ”介绍了一种新方法 EpiChem,这是一种原位单细胞联合绘图技术,能够同时测量小分子药物与染色质的结合以及多模态的表观基因组特征 。 EpiChem通过在单细胞水平上联合检测多种小分子药物与组蛋白修饰、染色质可及性或靶蛋白的共测实验,展示了其在研究人类结直肠癌(CRC)类器官中的多样化药物相互作用的能力 。
生物探索
如何提前预测“百万抗癌药”CAR-T细胞药物疗效?这项研究给出答案...
科学家们一直在想办法,不断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来降低CAR-T疗法的成本。 所以,目前迫切需要用于识别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预后更好的患者的生物标志物。 近期,国际权威肿瘤学术期刊《前沿肿瘤学》(Front Oncol)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重点介绍了 肠道菌群与CAR-T细胞疗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肠道菌群是预测和改善未来CAR-T细胞治疗临床结果的生物标志物 。
药时代
“FIC” 血友病疗法再突破!赛诺菲野望兑现
犹记2023年12月时,赛诺菲在其举办的投资者研发日活动上史无前例的放出豪言,称在2024~2025年将实现III期临床试验数量增长50%,并在未来两年内获得25个中后期临床试验结果。 巴黎时间2024年7月17日,赛诺菲与Sobi共同开发的A型血友病疗法Altuviiio (efanesoctocog alfa) 的III期临床XTEND-Kids研究完整结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JM) 上发表。 Altuviiio是一款“first-in-class”的高持久性凝血因子VIII (FVIII) 替代疗法,已获批用于A型血友病患者的常规预防、按需治疗以控制出血事件以及围手术期管理。
药时代
Oncogene丨曾林涓团队揭示粘蛋白MUC21促进胰腺癌神经侵袭新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NI受肿瘤细胞和神经之间的复杂的动态信号相互作用调控,然而,目前对其具体分子机制的了解仍非常有限。 黏蛋白 (mucin,MUC) 是一类大分子跨膜糖蛋白,生理条件下主要由上皮细胞合成,为上皮表面提供保护和润滑作用,同时在细胞再生、分化、粘附、迁移和信号传导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研究阐明了GDNF诱导的MUC21磷酸化通过激活RAC2从而促进胰腺癌细胞PNI和转移的机制,揭示了MUC21作为PDAC预后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力 。
BioArtMED
Cancer Cell | ARID1A 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或可成为针对IRF4治疗的新型靶点
多发性骨髓瘤 ( MM ) 是一种以浆细胞恶性增生为特征的疾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 尽管近年来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MM仍然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治疗耐药性,导致患者预后较差。 免疫调节药物 (IMiD) 可通过 CRBN 依赖性降解 IKZF1 和 IKZF3 来间接降低 IRF4 表达 【3】 ,而 IRF4 的耐药性是临床挑战,因为很少有选择可以靶向 IMiD 耐药 MM 中的 IRF4。
BioArtMED
Aging Cell | 李孔宁/吴邓/毕小慢团队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揭示男女血管衰老差异影响阿尔茨海默症性别偏倚性
近日,海南医科大学 李孔宁/吴邓/毕小慢 课题组在期刊 Aging Cell 在线发表题为 Activation of the hypoxia response in the aging cerebrovasculature protects males against cognitive impairment 的研究论文。 流行病学数据充分表明女性更易高发AD,然而既往研究中关注的男女性激素差异等原因无法完全解释这种性别偏倚性,提示AD的致病机制远未明确。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女性衰老中血管系统功能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雌激素受体与低氧诱导因子互作丢失,并基于此提出靶向雌激素转录因子CREB1的精准治疗方案。
BioAr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