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应用风险控制团研究明确了土壤孔隙水中莠去津对大豆的残留药害临界浓度阈值,并建立了生物炭调控土壤孔隙水中莠去津浓度的预测模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碳(Biochar)》上。
莠去津长期大量使用及其长残效特性使敏感后茬作物大豆时常发生药害,但目前莠去津药害阈值不清,污染阻控手段十分缺乏,对我国大豆生产安全和种植结构调整易造成不利影响。该研究构建了莠去津对大豆药害阈值的确认方法,明确了莠去津在土壤孔隙水中大豆药害发生临界阈值为0.1毫克/升,发现稻壳生物炭可显著降低土壤孔隙水中莠去津的浓度,利用孔隙水中的莠去津浓度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线性相关,与生物炭施用量呈幂函数关系,系统构建了可用于预测孔隙水中莠去津浓度和指导生物炭阻控植物药害胁迫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度。通过土培法验证了0.5%的生物炭添加可有效阻控修复环境污染水平2毫克/千克莠去津对大豆幼苗的药害。该研究结果为科学防控土壤残留莠去津对大豆幼苗的药害提供了理论数据和可行性技术方案,对除草剂药害阻控理论及技术应用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 来源丨植保所
作者丨刘新刚
通讯员丨郭建英
<END>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