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病毒所邓菲/沈姝团队合作研制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中和单抗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邓菲研究员/沈姝青年研究员团队与南开大学等合作,研发了针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相关结果先后发表在 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 和 PLoS Pathogens 杂志,题目分别为“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ree monoclonal antibodies targeting the SFTSV glycoprotein and displaying a broad spectrum recognition of SFTSV-related viruses”和“Molecular mechanism and structure-guided humanization of a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y against SFTSV”。 SFTSV是一种新发蜱传出血热病毒,主要在中国中东部地区、韩国、日本流行传播,感染导致高热和严重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持续危害人口健康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迄今为止,临床尚无针对SFTSV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Nat Microbiol | 刘玮/黎浩揭示胆汁酸保护SFTS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的新机制
胆汁酸是宿主与其肠道微生物群协同作用产生的代谢物,可通过激活肠、肝组织中的特定受体和细胞信号通路,来调节各种生物功能,并影响宿主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尤其是肠道病毒和肝炎病毒。 然而,胆汁酸在调节宿主对病毒系统性感染的免疫反应中的功能和机制仍知之甚少,同时胆汁酸代谢与病毒系统性感染疾病结局之间的关联也并不明了。 病毒性出血热通常由高致病性RNA病毒引起,易发生严重全身性感染,引发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BioArt
Nat Commun丨赵海艳课题组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治疗性抗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SFTSV) 是一种主要在亚洲地区流行的蜱传、高致病性的新型布尼亚病毒。 然而,针对SFTSV感染性疾病,尚无安全有效的病毒特异性药物和疫苗。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海艳团队长期研究病毒感染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特点和机制,开发高效保护性抗体药物,并进行抗原的优化设计和疫苗的研发。
BioArtMED
邓菲/沈姝团队在SFTS引发血小板减少机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邓菲/沈姝 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郑昕 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 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发表了题为 Thrombocytopenia in SFTS due to platelets with altered function undergoing cell death pathways 的研究论文。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SFTSV) 是一种蜱传出血热病毒,主要流行于东亚国家,感染导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表现高热和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死率在13%-3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SFTS) 患者血小板减少与疾病轻重症发展和预后相关,但其病理机制研究还比较有限。
BioArtMED
武汉病毒所邓菲/沈姝团队在SFTS引发血小板减少机制方面取得研究进展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血小板减少与疾病轻重症发展和预后相关,但其病理机制研究还比较有限。 此外,将与细胞死亡相关的DEGs与COVID-19和登革热患者的血小板进行比较,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SFTS患者中标志性焦亡、凋亡、坏死、自噬和铁死亡的阳性血小板百分比,发现患者血小板发生了焦亡、凋亡、坏死和自噬,很可能是导致血小板损伤的重要原因。 与患者血小板应答不同,SFTSV感染小鼠的血小板主要参与调节适应性免疫中起作用,血小板死亡不显著。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