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 | 许迅教授团队牵头合作推出近视发生智能预测模型
近视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难题,及早发现并预测高风险儿童对预防近视及其并发症至关重要。 现有近视预测模型大多依赖睫状肌麻痹后的等效球镜(SE)和眼轴长度(AL)等参数,尽管预测准确,但 在大规模筛查中面临局限, 尤其是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 该研究开发了名为DeepMyopia的深度学习算法, 通过分析儿童青少年的视网膜眼底图像,预测近视发生,并识别高风险个体,为个性化干预提供决策支持。
国际眼科时讯
WOC中国之声丨竺向佳教授:泪液炎性细胞因子作为近视性黄斑变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MM D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视力的重要因素,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高度近视眼的泪液中白细胞介素(IL)-6 和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细胞因子的水平较正视对照眼显著升高,且泪液中IL-6 和 MCP-1的浓度与MMD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显示,高度近视泪液中IL-6 和 MCP-1的浓度对于MMD的分级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这些证据表明,泪液炎症因子的检测可能是早期诊断和定期监测MMD的非侵入性方法,有助于眼科医师的早期干预。
国际眼科时讯
WOC深度对话!魏瑞华教授畅谈增加0.01%阿托品滴眼液频次对近视防控的意义
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的马明明医生代表 魏瑞华教授 团队,在大会上报告了关于0.01%阿托品滴眼液不同使用频次对学龄期儿童近视控制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 创新思路,巧定策略:0.01%阿托品滴眼液不同点眼频次的探索。 请您介绍下“0.01%阿托品滴眼液不同使用频次对近视控制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的研究设计及主要结论。
国际眼科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