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茎转移十分罕见,且大多数原发恶性肿瘤起源于腹腔和骨盆,肺癌来源的少之又少。同时,阴茎转移灶的疾病特征、诊断及临床经验十分有限,治疗方案也缺乏临床研究支持。近期,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琼主任研究团队报告了1例73岁小细胞肺癌(SCLC)继发阴茎转移的病例,患者接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顺铂和依托泊苷一线治疗,达到快速缓解,总生存期超过2年,同时不良反应可控,患者的生存质量良好。其完整报告发表于《肿瘤学前沿》(Front Oncol)期刊[1],验证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疗法治疗SCLC继发罕见转移患者的可行性,充实了阴茎转移癌患者的临床实践证据,并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生存质量有保障的治疗方案。
性别:男性
年龄:73岁
既往史:无
个人史:重度吸烟者
主诉:2021年3月,发现会阴部出现可触及的肿块1月,伴有轻度至中度持续性疼痛,无阴茎异常勃起、排尿中断或血尿。
体格检查:阴茎根部可触及约30*20mm的硬结节。
影像学检查:阴茎超声检查示,阴茎海绵体与尿道海绵体之间可见一富血供等回声肿块,大小为15*14.1mm。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双侧阴茎海绵体及左侧尿道海绵体多发占位性病灶,最大约32*26*58mm。双侧耻骨可见骨质破坏,信号不均匀。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显示阴茎和耻骨病灶同MRI结果,左肺上叶近肺门处见一不规则肿块,大小约67*59*98mm,伴左侧肺门、纵隔和左侧锁骨上窝多发性淋巴结肿大(图1)。
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分析:考虑到阴茎转移的情况极为罕见,分别取肺和阴茎病灶的病理样本进行活检。肺病灶:支气管镜活检示小细胞癌;免疫组化显示,细胞角蛋白(CK)、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突触素(Syn)、嗜铬粒蛋白A(CgA)和CD56阳性表达。阴茎病灶:细针穿刺活检示异型细胞巢状,免疫组化表型与肺病灶一致。
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NSE水平升高至74 ng/ml,高出正常上限(16.3ng/ml)4倍。
疾病诊断:
小细胞肺癌(广泛期,T4N3M1)伴阴茎转移、骨转移
【影像学资料】

图1 PET/CT检查结果显示阴茎转移性病变(A/B)和原发性肺部病变(C/D)
2021年4月10日~2021年8月3日:患者接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依托泊苷和顺铂一线治疗,共治疗6个周期。同时,由于患者存在骨转移,每28天给予唑来膦酸以预防骨骼相关事件。
治疗一个周期时,患者会阴部疼痛快速缓解。
治疗两个周期后影像学示肿瘤缩小,达到部分缓解(PR),并在治疗六个周期时确认PR。
2022年1月21日,CT结果显示患者肺转移灶数量增多,左侧锁骨上窝和纵隔淋巴结明显增大,疾病进展(PD)。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顺铂和依托泊苷一线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9个月。
自2022年1月25日起,患者接受顺铂和依托泊苷二线治疗6个周期,最佳疗效达到PR。2022年6月17日CT检查显示再次进展。患者接受伊立替康,之后安罗替尼作为三线和末线治疗,最佳疗效为疾病稳定(SD)。患者最终在2023年4月16日疾病进展后死亡,总生存期超过2年。
总体来说,该患者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顺铂和依托泊苷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未出现明显的免疫相关毒性或过敏反应,甲状腺功能正常。二线化疗期间,患者出现了轻度神经毒性及化疗后白细胞计数下降,但经过对症治疗后,得到了有效控制。在后续接受化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时,患者体格良好,不良反应可控,能够按时按规定强度进行治疗。

肿瘤继发阴茎转移十分少见,迄今为止,英文文献报道的病例不超过600例,原发肿瘤多为泌尿或消化系统来源的肿瘤,肺来源的原发肿瘤仅占6.2%,而原发性小细胞肺癌伴阴茎转移更为罕见。文献综述显示,中国人群中的情况与西方相似,66例阴茎转移肿瘤患者中,原发肿瘤主要来源于膀胱癌(27.3%)、结直肠癌(22.7%)、前列腺癌(18.2%)和肺癌(15.2%)等,其中肺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为鳞癌和腺癌。本病例为在中国人群中报道的首个小细胞肺癌继发阴茎转移的患者。
目前,肿瘤继发阴茎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案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肿瘤的组织病理学亚型、原发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转移程度、既往治疗史和期望治疗目标等因素。该类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主要原因是继发阴茎转移的患者通常在诊断时已出现广泛的全身转移。小细胞肺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广泛转移的恶性肿瘤,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接受免疫疗法联合化疗一线治疗,中位OS通常为12-15个月(EXTENTORCH研究中,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ES-SCLC患者,中位OS为14.6个月,点击查看详情)。既往文献报道的2例小细胞肺癌伴阴茎转移的患者中,其中1例患者OS超12个月,另一例患者OS仅3个月。小细胞肺癌继发阴茎转移的患者,叠加高度侵袭性和远处转移双重不利因素,同时临床治疗经验匮乏,该类患者的治疗面临巨大挑战。
本例患者初诊时即为小细胞肺癌继发阴茎转移,累及耻骨,同时伴左侧肺门、纵隔和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原发病灶负担重,大小约67*59*98mm。一线接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患者在治疗1个周期后疼痛缓解,治疗2个周期即达到PR,且耐受性良好,无明显毒性。患者一线PFS达到9个月,总生存期超过两年,相对较长的生存时间可能归功于治疗的总体毒性较轻,患者能够按时、按规定强度进行治疗。
总之,该病例首次在小细胞肺癌继发阴茎转移患者中验证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患者接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顺铂和依托泊苷一线治疗,达到快速缓解,生存获益显著,同时安全性良好,为该类罕见患者的临床治疗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杨琼 教授 -
肿瘤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肿瘤内科 副主任
广州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广州抗癌协会大肠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协会消化肿瘤青委会首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肿瘤科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专委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内科分会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代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肿瘤防治管理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异质性与个体化治疗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胃癌专委会委员
致力于实体肿瘤,尤其是结直肠癌,胃癌,胆管癌以及胰腺癌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个体化药物治疗。荣获“第二届广东医院实力中青年医生”称号
Zhang K-c, Li W-j, Xu H-x, et al. A patient with penile metastasis secondary to small cell lung cancer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PD-1 inhibitors and chemotherapy: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Front. Oncol. 2025; 15:1484365.


声明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发表原文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