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自身免疫疾病患病人群突破4亿的背景下,其治疗手段也日益丰富。白细胞介素(IL)抑制剂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制剂,正逐步成为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线选择。
摩熵咨询发布的《自免药物(IL抑制剂篇)市场研究专题报告》深入剖析了IL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上市药物情况以及市场竞争格局,为药企研发、临床用药选择及市场投资决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以下内容将基于该报告的精选部分,聚焦于IL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上市药物情况,揭示其在自身免疫疾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一、IL抑制剂作用机制及上市代表药物
1. IL-4:特应性皮炎和哮喘的强势靶点
白细胞介素-4(IL-4)是一种糖基化的Ⅰ型细胞因子,主要由T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产生。IL-4只有与位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物学活性。常见的白细胞介素4受体(IL-4R)有2种类型:Ⅰ型受体主要位于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cell,NK)表面,由IL-4Rα亚基和γc亚基组成;Ⅱ型受体常见于各种实体瘤表面,由IL-4Rα亚基和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1(IL-13Rα1)亚基组成。
IL-4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IL-4参与免疫细胞的存活、发育。IL-4控制B细胞存活、发育和成熟以及Ⅱ型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IL-4还可以将巨噬细胞诱导转变为活化的形式。
上市药物与研发进展:
全球标杆:赛诺菲/再生元的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是全球首款获批的IL-4抗体药物,通过阻断IL-4/IL-13信号,覆盖特应性皮炎、哮喘等适应症,2020年销售额超40亿美元。
中国突破:石药集团/康诺亚生物的司普奇拜单抗(CM310)作为国内首个、全球范围第二个获批上市的IL-4Rα抗体药物,填补了国产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领域的空白。
据摩熵医药数据库统计,截至2024年12月,目前国内有8款在研IL-4R单抗处于III期临床阶段,包括SHR-1819(恒瑞医药)、GR-1802(智翔医药)、SSGJ-611(三生制药)、Comekibart(麦济生物)、Rademikibart(康乃德/先声药业)、QX-005-N(荃信生物)和 Manfidokimab(康方生物)、TQH-2722(正大天晴)。
数据来源:摩熵医药数据库
2. IL-6通路:双重信号传导机制与炎症调控
IL-6的作用由经典信号传导和反式信号传导两种机制引起。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B细胞刺激因子,可以促进效应B细胞向产生抗体的细胞分化。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IL-6的主要产生细胞,T细胞、B细胞经刺激也可以产生IL-6。IL-6在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炎症中起关键作用。
IL-6结合受体有两种,一种是特异性受体IL-6R(80kDaI型跨膜蛋白),另一种是gp130,是IL-6家族细胞因子的所有成员的常见受体亚单位。gp130可以在所有细胞表达,但IL-6R的表达受到更多的限制,主要发现于肝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CD4+T细胞。
IL-6和IL-6Rα结合,形成与gp130同型二聚体缔合的复合物,形成2个配体分子的六聚体复合物,2个α亚基分子和2个gp130分子(经典信号传导)。sIL-6Rα无需膜结合的IL-6Rα即可激活gp130信号传导,使缺乏膜结合的IL-6Rα的细胞能够对IL-6作出反应(反式信号转导)。
上市药物与研发进展:
全球首秀:罗氏的托珠单抗(Tocilizumab)是首个上市的IL-6靶向药物,是类风湿关节炎一线生物制剂,获《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推荐。
中国挑战:国内IL-6靶向药物研发相对滞后,本土创新管线较少。
图片来源:摩熵咨询《自免药物(IL抑制剂篇)市场研究专题报告》
3. IL-17:银屑病与脊柱炎的攻坚靶点
白细胞介素-17(IL-17)细胞因子家族由六个成员组成,IL-17/IL-17A、IL-17B、IL-17C、IL-17D、IL-17E/IL-25和IL-17F,它们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产生,主要促进促炎免疫反应。
IL-17A和IL-17F是IL-17研究最广泛的两种因子,IL-17A和IL-17F的同源性最高,主要由Th17细胞分泌。IL-17A的信号转导调节主要依赖于TRAF6、Act1、microRNA-23b等重要分子。在IL-17A高表达的自身免疫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中,miR-23b的表达下降,解除了对IL-17-NF-κB的抑制,使得IL-17A信号过度活化而对炎症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起促进作用。
上市药物与研发进展:
全球领跑:诺华的司库奇尤单抗(Secukinumab)为全球首款IL-17A抑制剂,适应症覆盖银屑病关节炎、寻常型银屑病、斑块状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脓疱性银屑病等。
中国爆发:截至2024年12月,国内已上市6款IL-17抗体药物,包含四款进口产品,分别是诺华的司库奇尤单抗,礼来的依奇珠单抗、协和麒麟的布罗利尤单抗,以及优时比的比奇珠单抗;以及两款国产新药,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恒瑞医药的夫那奇珠单抗。此外,还有10余家企业紧追不舍,包括康方生物、三生国健、丽珠集团、华海药业、君实生物等多家药企的IL-17A单抗都处于临床3期阶段。
4. IL-12/IL-23:Th1与Th17通路的双重调控者
白细胞介素-12(IL-12)与白细胞介素-23(IL-23)由活化的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分泌,是具前炎症反应活性的细胞因子。其中IL-12可以刺激原始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开启Th1型炎症反应,分泌IFN-γ与TNF等促炎因子;IL-23能够促进Th17细胞的存活和扩增,产生IL-17A、IL-17F、IL-22等促炎因子,引发特定部位的炎症反应。
上市药物与研发进展:
全球标杆:强生的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为全球首个可同时选择性靶向IL-12和IL-23的生物制剂,是银屑病和免疫疾病领域的“初代生物制剂王者”,其适应症扩展已至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中国冲刺:截至2024年12月,康方生物AK101、信达生物IBI112两款国产药物已进入上市申请阶段,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紧随其后。
二、指南共识推动IL抑制剂临床地位升级
多部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指南已将白细胞介素抑制剂列为一线治疗选择。
例如,《2024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明确指出了托珠单抗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治疗指南(2024)》则推荐了IL-17A抑制剂、IL-12/23抑制剂等多种IL抑制剂作为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和关节病型银屑病的优选药物。这些指南的发布进一步巩固了IL抑制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地位。
结语:
IL抑制剂作为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创新药物,凭借其明确的作用机制和良好的临床疗效,正在改变相关疾病的治疗格局。摩熵咨询的报告不仅为行业厘清了技术路线与市场脉络,更预示了中国药企在IL-4R、IL-17等赛道的突围机遇。随着国产药物的密集上市与适应症拓展,IL抑制剂有望在全球千亿市场中占据更核心地位,为患者提供更优治疗选择。
拓展阅读:2024年自免药物IL抑制剂市场竞争格局分析:93亿市场,IL-17制霸47%份额
以上内容均来自摩熵咨询{自免药物(IL抑制剂篇)市场研究专题报告(附下载)},如需查看完整版报告,可点击!
想要解锁更多药品信息吗?查询摩熵医药(原药融云)数据库(vip.pharnexcloud.com/?zmt-mhwz)掌握药品各国上市情况、药品批文信息、销售情况与各维度分析、市场竞争格局、一致性评价情况、集采中标情况、药企申报审批信息、最新动态与前景等,以及帮助企业抉择可否投入时提供数据参考!注册立享15天免费试用!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