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宾大Jonathan A Epstein教授联合CAR-T细胞治疗先驱Carl June、诺奖得主Drew Weissman在《Science》发表重磅封面文章“CAR T cells produced in vivo to treat cardiac injury”,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随后,他们创立的Capstan Therapeutics(“Capstan”)走向公众视野,并在2022年至2024年,完成了近3亿美元融资。
11月16日,Capstan在2024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会议上展示了其基于抗体偶联LNP的mRNA 体内CAR-T候选药物CPTX2309的最新临床前数据:通过新型靶向CD8的脂质纳米颗粒(tLNPs)递送编码CD20 CAR的mRNA,在非人灵长类动物(NHP)中实现了B细胞重建:外周和组织中B细胞深度耗竭以及以初始B细胞为主的B细胞回升。
CPTX2309由三个部分组成:
1. 自主知识产权的脂质纳米颗粒(LNP)
2. 人源化的CD8靶向抗体(未公布抗体类型)
3. 自主知识产权的增强型Anti-CD19 CAR mRNA
小动物模型数据分析
在人源化小鼠模型中,外周、脾脏和骨髓可实现CD8+ T细胞约60%的CAR-T重编程效率,在淋巴结中为30%左右,外周血的B细胞约在3h完全清除。CPTX2309可在动物模型中将CD8+ T细胞原位重编程为CD19 CAR-T细胞,产生显著的药效。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PBMC体外杀伤
CPTX2309可在多个健康成人PBMC的体外实验中高效产生功能性CAR-T细胞和B细胞的完全清除。进一步比较了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抗合成酶综合征(Antisynthetase syndrome)、皮肌炎(Dermatomyositis)、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硬皮病(Scleroderma)、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共计33例患者来源的PBMC中,对这些患者的B细胞进行了CD19的表达丰度,以及CD8+ T细胞上CD8表达丰度的检测,进一步体外实验显示CPTX2309处理后的PBMC,CD8+ CAR-T的重编程效率超过60%,B细胞清除率达到70%以上。
NHP数据分析
Capstan评估了CPTX2309的一种交叉反应性抗CD20 CAR替代物(CPTX2309-S)在非人灵长类动物(NHP)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剂量为0.1-2.0 mpk,给药3次的情况下,0.1-1.0mpk给药组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其中1.5和2.0mpk组观察到了部分指标的显著升高(IL-6, MCP-1)。CPTX2309-S给药后,在NHP外周血中检测到CAR-T细胞的迅速生成。
令人欣喜的是,在每三天给药一次的情况下,第二次和第三次给药后的CAR-T细胞生成比例均高于第一次,这可能来源于第一次给药后绝大部分B细胞的被清除之后,后续两次给药CAR-T的生存时间延长所致。且从体内CAR-T生成的比例来看,0.5mpk即已经到达顶峰,继续提高给药量至2.0mpk,未观察到CAR-T生成比例的进一步升高。这也与后续组织清除实验中观察到的0.5mpk与1.0mpk均能达到相似的清除深度结果基本一致。在非人灵长类动物血液和组织中实现B细胞的快速清除,以及初始B细胞进行回升,从而实现了B细胞重建。
在1mpk时,可实现脾脏7-20天的持续清零,第41天时B细胞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大部分为naïve B细胞;给药量在0.5mpk及以上时,Day 14均可观察到脾脏为B细胞清零状态。
在减少给药次数至2次的情况下,给药量在1mpk及以上时,也可实现组织中B细胞的深度清除。
在本次会议上,Capstan并未公开其tLNP相关的表征数据、生产制造方面的数据。而业内普遍认为CMC是制约抗体偶联LNP进入临床的一个核心考量点。目前仅有虹信生物公开了其工程化细胞靶向递送平台(EnC-LNP)的关键表征数据,已经能够实现工程化细胞靶向LNP的可控、可重复以及放大制备,并能实现偶联前后LNP粒径大小无明显变化。
基于靶向递送的In vivo CAR-T疗法竞争格局
基于靶向递送In vivo CAR-T细胞疗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基于靶向的慢病毒载体递送CAR基因至T细胞,直接在体内将T细胞转变为CAR-T。
代表公司有Interius、Umoja和Kelonia、济因生物等。Umoja在研CD19靶向原位生成CAR-T细胞疗法UB-VV111的IND申请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血液恶性肿瘤。Interius BioTherapeutics宣布其in vivo CAR疗法候选药物INT2104已获得人类研究伦理委员会(HREC)的批准和澳大利亚治疗商品管理局(TGA)的临床试验通知(CTN)许可,正式开启了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济因生物于2024年10月全球首次报道了在研体内靶向慢病毒的In vivo CAR-T治疗的复发难治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和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并获得完全缓解(CR)。
基于抗体偶联LNP递送CAR mRNA至T细胞,直接在体内瞬时将T细胞重编程为CAR-T细胞。
代表公司有Capstan、Generation Bio、虹信生物、星锐医药等。目前全球尚没有管线进入IND申报阶段。2023年3月,Generation Bio基于ctLNP细胞靶向性递送系统与Moderna 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多个非病毒载体类核酸药物。
当前,In vivo CAR-T正式进入全球视野,将进入临床爆发阶段,已实现多起BD交易。如2024年1月,艾伯维(AbbVie)和Umoja Biopharma宣布达成总额超14亿美元的体内CAR-T肿瘤药物开发协议。2024年2月,安斯泰来与Kelonia达成体内CAR-T疗法的开发协议,总协议金额近8亿美元。而在In vivo CAR-T这一新兴领域中,我们也看到了国内公司并跑甚至是领跑的迹象,相对于双抗、ADC类以组合式创新为特征的早期研发获得全球认可,这一趋势也更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推荐阅读:mRNA体内原位细胞疗法陆续进入临床阶段,企业们能否赶上这趟“早班车”?
多款in vivo CAR疗法进入/即将进入临床:
基于靶向递送的In vivo CAR-T疗法的展望
基于抗体偶联LNP的In vivo CAR-T疗法,由于mRNA的瞬时表达特性,主流公司都在探索其在以B细胞过度增殖产生过多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而在这一领域,目前出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是T细胞衔接器(TCE)类双抗,仅在2024年就公开了多达7起出海交易。
已有的TCE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数据中,CD19xCD3双抗Blinatumomab成功应用于系统性硬化(1例)及风湿性关节炎(6例)的治疗,在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病例中,治疗3个月后,患者仍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阿巴西普维持症状,患者RF抗体水平6个月后回升,推测是由于B细胞清除不彻底导致(Eur J Cancer. 2024 Jun;204:114071; Nat Med. 2024 Jun;30(6):1593-1601)。
BCMAxCD3双抗Teclistamab治疗了5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SLE患者治疗5次后,仍需继续服用羟氯喹,且4/5患者出现感染副作用,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鼻窦炎以及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病毒性胃肠炎、皮肤感染等,推测与BCMA阳性的长效浆细胞清除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所致(N Engl J Med. 2024 Sep 5;391(9):864-866; N Engl J Med. 2024 Sep 5;391(9):867-869)。
全球公开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临床数据超过77 例,绝大部分获得无药物缓解。自体CAR-T治疗SLE的先驱Kyverna近期在其2024年的研发进展中阐述了CAR-T与单抗、双抗在作用时间、清除时长、临床获益与成本等诸多因素上的差异化优势:CAR-T单次给药后完全清除(100%)B细胞,患者可达到完全无药物缓解状态,因此认为CAR-T在清除深度上优于TCE。而双抗经2轮给药(需住院治疗),后续仍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https://www.sec.gov/)。
本次Capstan公开NHP数据,在外周甚至是组织中B细胞清除深度达到了与自体CAR-T疗法类似的水平,因此Capstan未来的临床数据值得期待。而In vivo CAR-T相对于自体CAR-T有着显著的可及性优势,因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探索上,In vivo CAR-T将成为TCE类药物的有力竞争者。
而无论是In vivo CAR-T,还是TCE,相信两种药物均有最适合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适应症,而不是一种药物完全战胜另一种药物。也只有等到In vivo CAR-T与TCE的临床数据,才能完全证明各自的优劣势。期待Capstan的CPTX2309早日进入临床试验,不管哪种药物能拔得头筹,获益者都是饱受疾病折磨的广大病患。
为促进mRNA治疗领域的合作交流,我们组建了专业的mRNA行业交流群,目前院校、企事业单位的各路精英已纷纷加入,如果您也想加入交流学习,不要犹豫哦~
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主编微信进群。由于申请人数较多,添加微信时请备注:院校/企事业单位名称—专业/职务—姓名。如果您是PI/教授/研发骨干/主管及以上职务,还请注明。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