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复兴有我
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优秀创新成果展示
10月23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再度揭晓。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一大批标志性成果竞相涌现,为正处于关键跃升期的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添底色和亮度。
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项目优秀创新成果来啦!本栏目以“强国复兴有我”为主题,重点围绕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取得的重要创新、实际应用效果等方面,向社会公众作科普宣传。
本期“档案”大揭秘
项目名称:肾癌精准治疗体系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完 成 人:王林辉 等
奖励等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肾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递增,并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
肾癌的治疗存在3个难点,对于早期肾癌,部分肿瘤较为复杂,切瘤保肾的成功率低;对于局部进展期(中期)肾癌,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且术后复发转移可能性大;对于晚期肿瘤,缺乏个体化方案,且药物副作用大、疗效不佳。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如何应对呢?上海长海医院泌尿外科王林辉教授团队带队展开了攻坚。
项目团队骨干进行疑难病例讨论
针对早期肾癌,
建立精准保肾外科治疗新体系
部分早期肿瘤较为复杂,存在肿瘤体积大且靠近大血管、肿瘤完全位于肾脏内部、肾脏上长了多个肿瘤等情况,微创切瘤保肾手术存在“出血发生率高”、“肿瘤寻找困难”、“肿瘤切不干净”等难点。
为了达到精准切除肿瘤、高质量保留肾脏组织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目的,团队利用计算机成像软件构建患者肾脏的3D模型,清晰展示肿瘤与正常肾组织、肾动脉、肾静脉以及肾盂的三维空间关系,为特殊部位、多发肾癌等情况下的保肾手术提供术前规划保障,从而正确选择手术入路、确定肿瘤切除的切入点,确保在完整、精准切除肿瘤、不损伤大血管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留肾脏功能、并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在此基础上,团队构建了数字孪生肾脏模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虚拟手术。术者在手术前,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不限次数的手术模拟操作、并不断修正。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将术前模拟操作的模型导入真实手术场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在术中将肉眼不可见的血管、血流灌注情况、肿瘤位置、肿瘤深度等信息实时集成投射于术者视野中,为手术提供高精度的辅助和支持。
通过在早期肾癌微创保肾手术中应用上述智能交互技术,王林辉教授团队复杂肾癌保肾手术成功率从72%增长至96%,患者术后5年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从15%降低至5%,实现了器官功能保护的最大化,保肾效果优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同期数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王林辉教授组织团队骨干进行课题论证
针对局部进展期肾癌,
创建多元化治疗新模式
对于局部进展期肾癌,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然而,对于此类患者,往往难以在术前进行精准评估、并设计清晰准确的手术方案,因此手术难度大、术中风险高、术后并发症多。此外,这部分患者生存率较低,手术可能无法彻底切除所有肿瘤细胞,尤其是肾癌合并静脉癌栓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39%,术后进一步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在手术方面,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美国梅奥癌栓分级系统仅以静脉癌栓位置作为依据,无法完全反映真实的手术难度和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王林辉教授团队在国际上最早提出肾癌患者癌栓动态多维分级理论,在结合癌栓位置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癌栓深度、质地、结构、肝淤血程度等参数,使得评估更加充分、有效、准确,应用该评价体系,并结合自主研发的带伞气囊取栓导管,很多病人避免了术中肝血流阻断、避免了打开胸腔、切开心脏,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降低了手术难度和风险、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局部进展期肾癌患者在手术后,体内已经没有肉眼可见的肿瘤,但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却大相径庭、生存期存在很大区别。因此,找出哪些患者可能存在微小病灶、术后仍需进一步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传统的临床分型和治疗方法无法满足个体化治疗的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团队联合全球46家中心,利用发现新的肿瘤分子标志物,并形成商品化的检测试剂盒,建立了风险预测模型,为患者制定术后个体化辅助治疗方案,有效地避免了过度治疗和治疗不足。
应用癌栓动态多维分级理论,并结合自主研发的带伞气囊取栓导管,避免肝损伤、开胸手术和体外循环,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
针对晚期肾癌,
制定综合序贯个体化治疗新策略
针对晚期肾癌,减瘤性肾切除术可有效降低肿瘤负荷,但该手术的最佳获益人群存在争议。王林辉教授团队牵头成立国际减瘤性肾切除术临床研究协作组,将寡转移概念(转移灶≤3个)引入至减瘤性肾切除术的预后分析,首次发现IMDC(国际转移肾癌数据库联盟)评分中高危且伴寡转移的患者,可从减瘤性肾切除术中获益;同时首次证实单一骨转移灶、不合并内脏转移、四肢骨转移的晚期肾癌患者是减瘤性骨转移灶切除术的最佳适应人群。由此,泌尿外科医生能够更精准把握手术适应证,提高综合治疗的疗效。
晚期肾癌患者通常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异质性,不同患者的肿瘤在分子特征、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变得困难。靶向及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部分晚期肾癌患者的预后,一方面缺乏预测药物敏感性的标志物,无法筛选出最佳适应症人群。另外,部分患者可发生免疫治疗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对此目前缺乏有效预警机制,严重制约了免疫治疗的应用,导致晚期肾癌总体治疗效果较差。针对以上问题,团队研发了预测肾癌免疫治疗疗效的新型分子标志物,及预测肾癌靶向治疗敏感性的试剂盒,使医生对于治疗药物的选择不再依赖个人的临床经验,有助于制定个体化诊治方案,提高肾癌患者生存率。此外,团队牵头联合国内外13个中心,分析了近15000例靶向+免疫治疗病人的临床数据,建立不良反应处理决策模型,制定了免疫治疗不良反应预警模型和诊疗流程,提高了临床医生对免疫治疗不良反应事件的认识并优化处置方案。运用以上预警模型,免疫治疗患者耐受性显著提高,不良反应导致的大剂量激素应用率(8.6%降低至2.3%)及减药停药率(45%降至21%)明显降低,从而延长患者总生存期。
项目获奖团队
通过对早期肾癌、局部进展期肾癌、晚期肾癌的诊治进行分层分析、研究,逐个分析临床诊疗的痛点和难点,并各个击破,肾癌的精准诊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为肾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供稿来源: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中心
供稿:张超
编辑:zy
↓分享
↓点赞
↓在看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