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试用企业版

基因治疗产品(AAV载体) CMC开发关键考量--ITR设计

基因治疗 CMC



ITRs(反向末端重复序列)是生产rAAV载体所需的唯一顺式作用元件,它们位于AAV基因组的两侧,是AAV基因组自我复制的起点以及触发病毒包装的信号,在病毒的复制和包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ITR区域的完整性对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的生产以及活性至关重要,缺失、突变的ITR可能导致AAV病毒产量及活性降低。本文从ITR序列结构,其在基因组复制及表达中的作用以及ITR突变、缺失对AAV的影响等方面介绍ITR基础知识,同时回顾了目前已上市AAV基因治疗产品的ITR设计。





ITR基本结构

AAV2 ITR是使用最广泛的,其可以与各种血清型兼容,ITR的Flip构型与3’端靠近的位置为B-B’回文结构,而Flop构型与3’端靠近的位置为C-C’回文结构。AAV基因组两端可以均为Flip构型的ITR,也可以均为Flop构型的ITR,或者一端为Flip构型的ITR,另一端为Flop构型的ITR。ITR的D序列在基因组的两端各出现一次,保持单链状态。ITR的A-A’部分包含末端分辨位点(trs)和Rep结合元件(RBE),trs作为复制的起始位点,Rep结合元件(RBE)是AAV Rep78和Rep68蛋白结合的位置,RBE由一个四核苷酸重复序列(5’-GNGC-3’)组成。ITR的T形结构顶点对应一个额外的RBE (RBE’),它可以稳定Rep78和Rep68蛋白与ITR之间的结合。据报道,两端ITR都是145 bp或130 bp版本的GOI质粒在AAV病毒产量及生物活性方面相似,因此这两个版本均被称为野生型。ITR结构详见Figure1~3:


Figure1: AAV2 ITR (Flip, 145 nt)


Figure2: AAV2 ITR (Flop, 145 nt)


Figure3: Recombinant ITR (Flop, 130 nt)



 ITR 在载体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在Rep78和Rep68的ATP依赖型DNA解旋酶活性作用下重塑A-A’区域,形成一个顶端为单链形式的末端分辨位点(trs)的茎环结构。在这种构型中,Rep78和Rep68的ATP依赖型链与位点特异性内切酶催化域在trs处引入一个切口,启动后续的复制、转录和表达。ITR在基因表达过程中的作用构象见下图Figure4:


Figure4: ITR role in Vector Transgene Expression



 ITR 变异体

ITR最常见的突变是在其中一个ITR的B或C环中出现一个小的缺失,这些小缺失通常被认为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发生突变的ITR在AAV复制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自我修复能力,这可能是通过位于基因组另一端的完整ITR实现的。据报道,其中一个ITR中的B环、C环或B-C环缺失的AAV病毒与野生型(两端ITR完整)AAV病毒在生物活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其中一个ITR中的A区域缺失的GOI质粒生产的AAV病毒与野生型(两端ITR完整)AAV病毒在生物活性方面也没有明显差异;D序列对基因组包装很重要,其中一个ITR中的D区域缺失的载体与野生型ITR相比,生物活性会有所降低。ITR缺失对AAV效力的影响见下图Figure5:


Figure5: Impact of ITR deletion on potency



 支持CMC开发及BLA上市的ITR设计

有报道称,虽然145bp的wtAAV2 ITR质粒转化stbl3感受态后,~40%的克隆有出现ITR突变(主要为其中一端ITR的B环或C环缺失),但是在挑选出ITR完整的克隆后,在后继的扩增和发酵过程中没有再出现ITR突变。并且,目前已上市的8款AAV基因治疗产品中有5款是采用HEK293生产体系生产的,这5款产品中有3款产品(Luxturna\Upstaza\Elevidys)的载体两端ITR均使用了145bp的wtAAV2 ITR,其中1款产品(Zolgensma)的载体ITR为5':106bp、3':143bp,另1款产品(Beqvez)的ITR信息不明。可见,大部分HEK293生产体系生产的已上市AAV基因治疗产品选择了145bp的wtAAV2 ITR,说明145bp的wtAAV2 ITR在CMC开发及监管机构上市审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论证,可以确保药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


派真生物的“派载体”平台采用野生型AAV2 ITR (145bp),以更好地支持客户项目的CMC开发及未来BLA申报上市。同时,我们通过优化载体骨架以及开发高保真E.Coli菌株PBS1,进一步确保ITR完整性以及AAV产品质量。快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探索体验吧!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101/2024.06.17.596931;

https://doi.org/10.3390/ microorganisms12020310


关于派真生物



<END>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章,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递更多信息。鉴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章创作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保证所转载的所有文章均已获得原作者的明确授权。如果您是原作者或拥有相关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未经授权的文章。本网站转载文章仅为方便读者查阅和了解相关信息,并不代表我们认同其观点和内容。读者应自行判断和鉴别转载文章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综合评分:0

收藏

发表评论
评论区(0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