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临床上重要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是医院细菌感染的常见病因,对现有的抗生素(如达托霉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常具有耐药性,因而构成了重大威胁。没有有效治疗选择的新型MRSA分离株的不断出现,这凸显了MRSA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真正威胁,而有效的抗生素疗法却逐年减少。[1]
近日,关于MRSA的两项重要研究相继发表,揭示了这一致病菌在中国的生物膜生成能力及其耐药性特征,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MRSA在临床治疗中所带来的挑战的认识。
文献总结
BMC Microbiology:中国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膜产生能力[2]
根据发表在《BMC Microbiology》上的该项研究, 2014年至2020年间,中国各地的研究团队对MRSA的生物膜生成能力进行了广泛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和粘膜共生细菌,它能够形成生物膜,这是一种在生物和非生物表面上生存的复杂细菌群体,增加了其对抗生素的抵抗力,使其成为社区和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分析的MRSA分离株中,超过半数(53.2%)具有生物膜生成能力,其中广东、江西和湖北地区的分离株生物膜阳性率特别高。这些分离株主要属于ST59、ST5和ST239序列类型,而生物膜产生能力在这些类型中的中度和弱生物膜产生者中较为普遍。特别地,某些序列类型如ST88显示出较高的强生物膜产生菌株流行率。
此外,研究还发现,与能够产生生物膜的MRSA分离株相比,那些不能产生生物膜的分离株对多种抗生素,包括头孢氨苄、达托霉素、莫匹罗星、替考拉宁、夫西地酸和达巴万星,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标本类型如何,生物膜阳性率始终超过50%。
研究团队强调,鉴于生物膜在MRSA的抗药性和感染能力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对具有生物膜生成能力的MRSA菌株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以便开发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MRSA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生物膜产生能力,而且为理解其抗药性模式和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了重要信息。
Antibiotics (Basel):中国西南地区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患者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特征及抗菌药物耐药性[3]
发表在《Antibiotics (Basel)》的该项回顾性研究,旨在探讨SSSS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从这些患者中分离出的MRSA的相对比例和药物敏感性。SSSS是一种罕见的、由毒素介导的剥脱性皮肤感染,目前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相关研究数据较为有限。
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分离出的MRSA菌株中,绝大多数(97.1%)为社区获得性。SSSS的发病率在2012年至2014年逐年上升,2015年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所有分离出的菌株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均表现出敏感性;然而,它们对青霉素完全耐药,并且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敏感性较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以来,MRSA对四环素的敏感性逐年增加。此外,对于过去常用于治疗SSSS的药物,其耐药率也有所上升,表明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耐药性具有动态变化的趋势。
这项研究不仅为理解SSSS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性模式提供了宝贵信息,而且为皮肤科医生在诊断和治疗SSSS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于盟科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