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出现脑转移的概率总体是比较高的,尽管靶向药和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期,但随着患者生命期的延长出现脑转移的概率也增加了。尽管EGFR和ALK都有入脑好的靶向药,也有研究发现PD-1药物能入脑,但是放疗在脑转移灶的控制上仍是主要的治疗办法,放射性坏死是脑放射治疗的不良事件,通常在放射治疗后数月至数年出现,接受脑部放疗的患者中有10%会出现这种情况。尽管患有脑放射性坏死的肺癌患者数量一直增加,但最佳治疗策略仍然难以琢磨,有一篇文献报道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贝伐单抗对这类情况的治疗,发现贝伐单抗可有效改善脑坏死和外周水肿,癌度为大家做一下编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刊例图
一、贝伐单抗治疗放射性脑坏死
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期间,日本九州大学医院为4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了贝伐单抗,用以治疗放射性脑坏死。这4名患者均表现出神经系统症状,而且每一个患者的放射性脑坏死都伴有外周水肿。这4名患者均为肺腺癌,2名患者为EGFR基因突变,1名患者为HER2基因突变,还有1名患者为KRAS基因突变。
一名62岁女性的基因突变是HER2基因20外显子插入突变,确诊后18个月因脑转移而使用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患者使用了PD-1抑制剂和德曲妥珠单抗(DS-8201),放疗后66个月,她出现了左侧周围感觉神经病变和痉挛,影像学检查表明有脑部转移灶伴随水肿,尽管使用了地塞米松和渗透性利尿剂,但是症状并没有改善。患者接受了第一轮的贝伐单抗(15mg/kg)联合培美曲塞的治疗,随后每3周接受5轮贝伐单抗的单独治疗,2个治疗周期后症状有所改善,脑坏死和外周水肿的程度均减轻,地塞米松剂量成功减量,没有观察到不良事件。
患者治疗和相关的诊疗路径
第二名文章报道的患者是一名71岁的女性,基因突变为EGFR基因L858R突变,接受过包含奥希替尼在内的多种全身治疗,在确诊后的28个月后发现有脑转移,对脑转移灶进行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患者出现了轻度认知障碍,影像学检查发现有大量外周水肿,有脑放射性坏死性结节,使用地塞米松和渗透性利尿剂也无法改善症状,予以每公斤体重15毫克剂量的贝伐单抗治疗,2个治疗周期后,外周水肿和坏死体积都减小,随后出现了蛋白尿,因此医生降低了贝伐单抗的剂量,患者的症状随后获得了改善,地塞米松的剂量也随之减少,最后一次给予贝伐单抗治疗5个月后,由于脑外病灶的进展,患者被转移至姑息治疗机构。
患者出现脑水肿的影像学检查
二、讨论和启示
鉴于篇幅所限,癌度只给大家编译了4个治疗案例的2个,大家如需要详细了解其他的治疗情况,可以搜索下载本文的参考文献(下附),贝伐单抗对放射性脑坏死的治疗效果很不错,根据这四个患者的情况,从开始贝伐单抗治疗到影像学检查改善的中位时间是5周,4名患者中的2名神经系统症状改善,3名患者使用地塞米松剂量减少,贝伐单抗治疗后,每名患者脑坏死体积和外周水肿均明显减少。
欢迎大家关注癌度,了解全球肿瘤诊疗的最新信息!癌度与吉因加启动的“基因检测人人可及”计划里,仅需要3000元就能检测36个基因,大家可以联系癌度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咨询癌度医学顾问,了解基因检测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Daisuke Shibahara et al, Brief Report: Bevacizumab for Brain Radiation Necrosis in Patients with 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linical Lung Cancer (2024).
往期推荐
收藏
登录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