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政府关于印发《常熟市“十三五”(2016~2020年)卫生和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常政发[2016]72号
2016年12月12日
各镇人民政府、碧溪新区(街道办事处)、东南街道办事处,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服装城,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虞山林场),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第7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将《常熟市“十三五”(2016~2020年)卫生和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熟市“十三五”(2016~2020年)卫生和计生事业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及《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个五年规划》等文件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我市卫生计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益,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 “十二五”末发展现状与成效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卫生计生资源的规模、水平和利用情况总体较好。
1.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2015年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我省前列,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是全市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82.42岁;孕产妇死亡率为7.27/10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4‰和3.63‰。二是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13.72/10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三是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4.71‰,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2.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由于政府投入持续增加,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一是形成了以市级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社会资本办医为补充的新型城乡医疗服务网络体系。二是医疗服务规模不断提高,至2015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8个,实际开放床位数7346张,各类卫技人员8569人。三是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始终保持高位运行,2015年全市门急诊达1273万人次,同比增长7.1%;出院总数达25万人次,同比增长3.6%;手术48599人次,同比增长6.5%。全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91%,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为9.3天。
3.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通过落实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机构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有效应对各类公共卫生疫情和突发事件,保障了区域公共卫生安全。二是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疾病预防、慢病管理、妇幼保健等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三是加强健康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组织网络日益完善。
4.医疗保障能力逐步强化。2015年末全市医疗保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降低了居民疾病医疗负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81.08 万人,居民基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40.87 万人,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参保123.13 万人,工伤保险参保46.29 万人,生育保险参保60.90 万人。政府与医保部门医疗经费的增加降低了群众就医看病的经济负担,也为医疗机构的运营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5.人口计生工作内涵日益深化。十二五期间,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处于适度稳定低生育水平,单独二孩政策顺利实施,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人口计生工作依法行政水平也进一步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内涵不断深化和拓展,初步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发展趋势和主要问题
(一)发展趋势
1.健康中国建设指引卫生计生发展方向。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总体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及全面实行二孩政策。全市“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则提出“加强基本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及资源配置,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医疗、医保、医药联动。
2.区域经济社会联动促进卫生计生升级。常熟市“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注重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逐步向常住人口覆盖,实现包容性发展”,这一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导向将为未来五年的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信息技术进步提升卫生计生发展空间。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流程优化、医疗服务效率提升获得了更多的抓手与动力,新兴技术的引入将会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医院管理模式和健康管理模式的更新与升级,为医疗健康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引擎。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了我市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完善和医疗卫生资源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经济与社会环境的转型,卫生政策与人口疾病谱的变化,也给今后五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带来挑战。
1.经济与社会发展遭遇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换轨、地方财政紧缩、外来人口流失等风险因素累积,卫生计生服务工作所面临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日趋复杂。
2.医疗服务模式面临转型。随着今后五年人口结构继续改变,我市老龄化程度将日趋显著,加之饮食结构变化、生活方式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呼吸系统、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和慢性疾病频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医疗服务体系从治疗转向预防和康复的模式转变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3.资源配置结构有待优化。当前我市卫生资源城区相对集中,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布局结构需要调整完善;部分专科建设滞后,供需矛盾突出;社会力量办医成长缓慢,无法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有序竞争的格局;医疗资源的空间布局与产业人口集聚、城市开发建设不相匹配。2015年底,我市户籍老龄化人口比例达28.35%,未来五年我市人口老年化日益进程加快,加之全面二孩政策放开等因素,都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4.资源利用效率尚需提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定位不明,分工不清,超负荷运转与资源闲置并存;人员、设备、技术、信息化资源共享程度不够,亟需提升共享空间;卫生计生条线业务整合有待进一步深入。
5.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每千人执业医师数、每千人注册护士数、每千人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每万人卫生监督人员数相对较低,卫生计生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专科人才比较紧缺,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高端医学领军人才严重紧缺,影响了区域卫生计生与医疗临床能力的提升和医学科技创新。
6.卫生计生亟待融合转型。在机构改革和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背景下,计生工作既要实现与卫生的融合发展,又要完成向服务型计生工作模式的转型,既要面临日益凸显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养老保障问题,又要应对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的压力,亟待多部门形成合力,协同治理。
三、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决定,认真落实国家、江苏省和苏州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以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目标,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改革要求,推进三医联动,统筹城乡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确保公平可及,运用综合调控手段,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卫生计生的服务能力,确保到2020年末,建立起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保障服务体系和人口计生服务体系,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健康需求。
(二)规划原则
1.关注民生,以人为本。坚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根据人民群众健康和人口变化发展合理配置卫生计生服务资源。坚持把调动卫计人员积极性作为资源配置的必要条件,激活和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
2.统筹兼顾,均衡发展。加强宏观调控,优化卫生资源的总体结构与布局,统筹考虑资源与要素,科学合理安排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与职责分工,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在各区域、各专业领域均衡协调发展。
3.政府主导,公私协作。强化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提供卫生计生服务、保障健康公平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推动非公医疗机构的发展,提升存量资源的能级与水平,扩大增量资源社会资本的参与空间,探索公私合作模式,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资源有序竞争。
4.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人才、科技和信息驱动为主导,强化要素支撑,提高资源利用效能,加快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增强卫生计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前瞻规划,动态调整。规划制订要注重前瞻性研究与分析,同时适时根据城市区域功能布局调整、人口结构变化、健康服务需求等实际变化,对各项目、各阶段实施情况进行动态评估与调整,促使规划更具科学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
(三)发展目标
以“调整结构、补足短板、理顺秩序、提升效率”为工作核心,促进基本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协调发展的资源配置格局。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人口与计生服务体系、医保保障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布局,进一步缩小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差距,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和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十三五”时期常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领域 | 序号 | 主要指标 | 单位 | 2020年 | 2015年 | 指标性质 |
健 康水 平 | 1 | 人均预期寿命 | 岁 | ≥83 | 82.4 | 预期性 |
2 | 孕产妇死亡率 | /10万 | <6 | 7.27 | 预期性 |
3 | 婴儿死亡率 | ‰ | <5 | 2.40 | 预期性 |
4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 | <8 | 3.63 | 预期性 |
疾 病防 控 | 5 |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 | ≥95 | ≥95 | 约束性 |
6 | 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 | 千人 | ≤1.3 | 0.34 | 约束性 |
7 | 肺结核发病率 | /10万 | ≤30 | 37.7 | 预期性 |
8 |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总死亡率(30-70岁) | % | 比2015年降低10% | 215.27/10万 | 预期性 |
9 | 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 | % | ≥90 | 90.12 | 预期性 |
10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 | >24 | 21.0 | 预期性 |
11 | 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 | % | ≥80 | 74.8 | 预期性 |
12 |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食品类别的覆盖率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13 | 城乡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覆盖率 | % | 100 | 100 | 约束性 |
妇 幼健 康 | 14 |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 | ≥90 | 86.7 | 约束性 |
15 |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 | ≥90 | 91.76 | 约束性 |
16 |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 | % | >90 | 100 | 约束性 |
17 | 出生缺陷发生率 | ‰ | <5 | 4.71 | 约束性 |
计划生育 | 18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6左右 | -1.26 | 预期性 |
19 | 出生人口性别比 | | 下降到109左右 | 110 | 预期性 |
医疗服务 | 20 |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 | 天 | ≤9 | 9.3 | 约束性 |
21 |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 | % | ≤10 | 20.9 | 预期性 |
资源配置与保障 | 22 |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 张 | ≥6 | 4.86 | 预期性 |
23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2.5 | 2.36 | 约束性 |
24 |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 | 人 | 3.14 | 2.15 | 预期性 |
25 |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 | 人 | 3 | 1.01 | 预期性 |
智慧健康 | 26 |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管理率 | % | 80 | 76.4 | 约束性 |
27 | 县级以上医院面向基层远程医疗服务比例 | % | 90 | 50 | 约束性 |
四、规划重点任务
结合我市“十二五”区域卫生规划总结情况,对接国家、江苏和苏州市“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切入点,确定“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任务。
(一)完善医疗健康服务网络,提升医疗卫生资源服务能级
1.完善医疗健康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1)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与中高端医疗服务网络。本市的医疗机构服务体系由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中高端医疗服务体系构成,其中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由市级综合性医院、便民性的社会资本办医机构、专科医院、康复护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共同组成,承担全市的基础医疗服务和相应的公共卫生职能,基本医疗服务网络注重城乡一体化均衡布局,强调公平性、可及性;中高端医疗服务体系由社会资本举办的高水平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中高端老年康复护理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等组成,中高端医疗服务体系将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中高端医疗保健服务,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以外的个性化需求。到“十三五”末期,力争建设一个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共同协作、功能高效的立体化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满足全市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医疗卫生需求。
(2)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医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本市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全覆盖,在现有市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多层次的中医药服务网络的基础上开展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标准化建设。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申报创建1~3个有中医特色的乡镇卫生院。探索建立以市中医院为核心、若干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骨干、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医联体,促进中医医疗资源的整合。整理区域内中医流派文化,挖掘区域内名老中医资源,开展名中医师带徒的传承教育,打造一批区域内一流、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名中医工作室。
(3)老年康复护理体系。针对区域内老龄化程度较高这一现实,探索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的多元化医养结合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医疗护理需求。构建新型的老年康复护理模式,由老年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老年科、老年医疗护理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养老院等机构组成。在建立普惠式老年康复护理机构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养结合机构,形成基本养老与中高端养老并存的梯度化康复护理体系。
(4)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三级综合医院、二级医院、康复医院、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分工合作和双向转诊机制,明确各级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动康复专科医疗机构建设,建立康复医院,加速促进本地区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康复医疗技术水平。根据市康复医学的发展需求和康复医学综合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市级综合医院增挂康复医院牌子进行管理。
2.加强医疗卫生资源的标准化配置
(1)规划期内,本市床位规模控制在每千人常住人口6张(按《苏州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常熟市医疗机构床位规划设置数9800张),其中城市公立医院床位(含中医、康复护理)为2.7张/千人,社会办医床位为1.8张/千人,基层办医床位为1.5张/千人。
(2)至“十三五”末,本市拟规划每千服务(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每千服务人口拥有护士数达到3.14人,每千服务人口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0.83人,每万服务人口全科医生数3人。
(3)严格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应用管理办法》和上级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配置本市大型医用设备资源。除社会办医院外,公立医院大型医用设备严格规范准入条件,实行适度总量控制,配置大型医用设备以政府投入为主,优先考虑国产设备。适度引进符合本市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却暂时还未配备的先进医用设备,引进此类设备时还需综合考虑医院的特色人才、学科、安装条件等要素,按照轻重缓急科学有序配置。
3.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
(1)压缩老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增加市区北部、南部、滨江等新城区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协调存量资源与增量资源,优化布局结构,适应城镇化发展进程对于医疗卫生资源服务的要求。
(2)按照国家、省市要求,加快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的标准化建设,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强化重点乡镇、开发区医疗资源配置,合理调整村卫生室的布点设置。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网底。
(3)适应疾病谱与人口结构变化,加强老年专科、康复护理、妇幼儿童、急救、精神卫生等短缺资源的配置,满足群众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对于老年专科、康复护理等新兴专科,在财政投入、医保支付、服务价格、诊疗规范等方面实施分类管理政策。
4.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级
(1)推行创等升级工程。按照“做精做优市属龙头医院,做大做强区镇医院”的规划设想推进创等升级工程,保留现有三级乙等医院1家,三级乙等中医院1家,保留现有二级(含专科)医院7所,新增三级医院2所,新增(迁建)二级医院8所。
(2)强化基层卫生服务内涵建设。用3~5年的时间,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转型提升,在完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功能,重点要做好针对重大疾病和慢性病如肿瘤、心脑血管和高危妊娠这三大人群的筛查、评估、健康干预与促进工作。通过市民综合健康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社区与大医院的专业联动和专科协作,为加强社区居民综合健康管理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撑。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增强城乡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的信任度,构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协调发展的基层健康服务体系,促使城乡居民获得连续、综合、便捷、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3)提升优势学科发展水平。对于区域内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进行重点投入,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医教研实力均衡的优势专科,争取2~3个专科成为省级重点专科,新增2~3个苏州市级重点专科。扶持儿科、病理、康复、精神等相对薄弱学科建设,加强院前急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建设。提倡市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展开跨院合作,组建院际科研创新平台,同时鼓励与上级院校展开临床及学术合作,争取申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相关科研项目基金。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实行新兴医疗技术准入备案制,积极支持各级各类医院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与服务要求,大力开展适宜技术攻关与创新,全面提升区域内整体医疗技术创新水平。
(4)组建五大医学分中心(城市多中心疾病协同救治体系)。以防治重大疾病为问题导向,组建胸痛、卒中、创伤救治、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五大分中心,对接苏州市级五大中心平台网络,接受技术指导,不断提升五大分中心专业救治能力与水平。
(5)提升区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围绕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完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机制,以智慧医疗、医疗联合体、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等工作为抓手,改善诊疗环境、优化流程、提升质量、保障安全。
(二)坚持关口前移,深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建设。一是完善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业务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为具体实施骨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企业(学校)卫生所、村卫生室为基础,市级和民营医疗机构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进一步明确镇级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职能,推动预防关口前移,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疾病防控模式。二是建设一支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梯队层次合理的疾控专业队伍,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编制(含精防、结防、健教机构编制)按照常住人口1.75人/万人配置,乡镇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医师要按服务人口2~3人/万人配备,同时建立起基于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技术水平、风险程度、工作复杂程度等分配要素的公共卫生人员激励与分配制度。三是依法开展传染病防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加强对霍乱、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和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保持传染病防控的平稳态势,巩固消除血吸虫病和疟疾成果。完善传染病监测系统,提高各类传染病的早期发现、诊断处置能力,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及时做好疫情调查处置。四是贯彻落实国家免疫规划,实施预防接种安全提升工程,加强疫苗和预防接种管理,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机制,推进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一类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有效控制麻疹等免疫相关传染病。五是落实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建立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筛查机制,全面启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和综合干预工作,减缓心脑血管疾病致残率、死亡率上升趋势,提升肿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能力,提高患者五年生存率,逐步开展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建成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六是强化健康危害因素的监测与干预,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推进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苏州分中心以及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建设,食源性疾病监测覆盖全市100%人口。开展学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加强学生近视、肥胖等常见病防治工作,做好居民营养和膳食指导。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病报告,做好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的卫生监测。
2.优化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一是稳妥推进妇幼计生资源优化重组,整合市级妇幼保健所和计生指导站建成市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整合镇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与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幼计生服务职能,促进村级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深度融合,巩固基层网底。二是提升市中医院妇产科、儿科力量建设,建成市妇幼保健与儿童医院,实现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常熟市中医院、常熟市妇幼保健院)。三是积极应对全面二孩政策,全面提升市级综合性医院产科、儿科、计划生育科的能力建设,加快妇幼健康人才队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及早补全缺口,提高临床医疗服务水平。四是提高孕产妇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面,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深入推进婚前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项目。
3.强化精神疾病防控能力。一是建立以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为基础,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预防、治疗、康复服务体系。二是做好精神病人的日常管理和分类指导工作,全面实施“双免”项目,落实《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管理规范》,做好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与信息管理工作。三是在精神卫生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加强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层次水平。
4.完善院前急救体系。一是统筹规划全市卫生应急资源,构建卫生应急指挥决策平台与互联互通网络,实现对卫生应急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二是完善独立的院前急救机构,保留现有院前急救站点,在新建二级医院设置院前急救分站,落实人员配置、经费保障,实行分类梯级管理,强化中心站建设,规范普通急救分站服务流程。三是完善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有效衔接机制,提升急救能力水平。
5.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水平。一是完善卫生应急体制、机制和预案体系建设,不断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市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达标,50%的乡镇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达标。二是注重与安监、教育、农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公安、民防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渠道,完善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三是加大卫生应急工作的经费投入,强化配备传染病、职业中毒和烧伤紧急医学救治基地、院前急救机构、疾控机构的救援装备、应急物资储备。四是加强基层基础和能力建设,落实国家“两个规范”,加强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卫生应急工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机制,开展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提高公众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我防范知识水平。五是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培训演练,提升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科学、规范和高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健全采供血体系建设。一是建立适合本区域卫生发展的采供血网络,进一步加强全市血液集中化检测、网络化供应、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体化管理。完善献血屋和流动献血车布点,探索在二级以上医院内设立互助献血点。二是扩大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健全采供血应急机制,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供血要求。
7.加大健康促进与教育力度。一是建立健全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健康城市领导小组)为行政主导、市健康教育所为专业指导,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教育机构协同参与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体系。以多种形式为载体推进健康城市、健康镇村、健康单位、健康主题公园等建设。二是利用网站、新闻媒体、新媒体、现场就医指导与咨询等形式构建一个立体化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平台。三是实施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开展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行为普及,提升健康素养水平,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4%,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65%以上。四是加大控烟力度,特别是卫生计生机构和公共场所控烟力度,控制烟草危害。
8.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一是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的配备,参照辖区内1人/每万人的标准,逐步配置相关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编制,进一步加大卫生监督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卫生监督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技术水平。二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配置先进的执法装备和快速检测装备,全面实施卫生监督移动执法。三是深入开展以医疗服务、血液安全、职业与放射卫生、饮用水卫生、传染病防治、消毒产品监管、母婴保健、计划生育、精神卫生为重点的卫生监督工作。四是根据镇域综合执法改革试点要求,加强与镇域综合执法部门在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打击非法行医等方面的部署和协调工作,积极开展对各镇(街道)综合执法机构的业务培训、指导、督查工作。
9.提高流动人口公共卫生可及性。根据流动人口分布特点,合理增加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和经费投入等卫生资源,提高流动人口及其随迁子女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为流动人口及其随迁子女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对于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区,引入必要的社会资本办医,为其提供合适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三)创新工作思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1.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一是推动社区首诊、双向转诊,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就医秩序。二是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师的培训和指导,促进全科医师的快速成长,逐步形成以全科医师为核心、公卫医师、康复医师、中医师乃至心理医师共同协作的家庭医师团队模式,以此增强对群众服务的吸引力,增加社区首诊的签约率。三是改进与完善现有医联体模式,推行联合体内人员柔性流动,实现联合体内的业务协同、资源共享,同时医保对联合体实行统一支付,总结经验后由点到面逐步扩大医联体合作范围。
2.加强公立医院综合目标绩效管理改革力度。一是围绕公益性为核心的目标,建立符合我市公立医院属性与运营特点的综合目标绩效管理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与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医疗价格调整、绩效工资发放以及医院院长任免与奖惩挂钩,真正实现政府办医的目的与责任。二是探索总会计师和总审计师委派制度,强化对市属公立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的监督。
3.推进社会资本办医服务进程。明确社会资本办医方向,放宽服务领域要求,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引导社会办医院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一是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西医专业医师在住户相对集中的社区开设个体诊所或个体行医,个体诊所实行市场调节管理,不受规划布局限制。二是合理设置区域专科医院,按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各类特色专科医院,以满足社会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三是吸引国内外中高端社会资本举办高水平的中外合资医院和独资医院,提供土地、税收、行业准入等方面的便利,同时在医保定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立项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实施相应政策。四是积极推进公私合作模式(PPP),引入有实力的社会资本与市内的医疗资源采取委托管理、股份制、特许经营、技术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探索医疗体制改革新途径。五是建立社会办医疗机构的评审评价体系,推动社会办医疗机构管理和质量的持续改进。五是加强和提高社会资本办医的自我管理,推动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支持和鼓励有关协会、学会在职责范围内对社会医疗机构进行行业指导,加强行业自律,维护社会医疗机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在不同主体举办的医疗机构之间的流动,为多点执业创造条件。
(四)构筑卫生计生信息平台,提升区域信息化水平
1.健全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是加强信息化制度、规范、标准和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运行管理工作机制,统一规范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信息数据接口和信息采集,全面落实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二是围绕互联互通、实施智慧健康惠民工程,充分运用市智慧城市发展中心各平台资源,扩大信息共享和接入范围,拓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计划生育、综合管理等综合应用功能。三是引入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手段,深度挖掘数据,重点支持业务监管、决策分析、医学科研、跨区域诊疗和城乡居民健康管理共享服务。
专栏1:智慧健康惠民工程
升级改造全市健康门户服务网站,实现分时预约、预约检查、检验检查结果查询、智能导医、健康教育、健康档案自我管理等功能。
建设市级移动公众服务平台,实现移动预约诊疗、自助服务、健康管理、医患互动等功能,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构建胸痛、卒中、创伤救治、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五大分中心信息网络平台,整合市内相关信息资源,对接苏州市级五大中心信息网络平台。
完善区域远程会诊、区域影像、区域心电、区域用血管理、远程病理、远程教育等医疗协同中心服务系统,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提升数字化医院水平与比例。以电子病历为重点,推动数字化医院的内涵建设,强化对门诊、检查、住院、手术等医疗服务的关键环节的权限管理和优化管理。以互联网+为服务特色,通过网站、微信、手机APP等多种方式提供健康指导、医疗资源预约、检查检验信息查询等定制化的管理服务。
3.提高公共卫生机构数字化能力。改造和完善疾控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精神康复机构、急救机构、卫生监督机构、计生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构建一套集服务、管理、监测、评估和干预为一体的公共卫生业务应用信息系统。
4.推进人口健康资源信息共享。一是加快推进卫生、计生工作融合,整合卫生和计生两个信息平台,有效减少业务系统交叉、重叠,促进卫生计生信息共享和信息资源利用。二是按照市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安排规定,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积极参与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强化卫生计生与市信息办、公安、民政、人社、统计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定期交换核对制度,实现人口信息资源共享。
(五)推动转型升级,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变、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制度不变和“一票否决”制不变,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利益导向,更加注重宣传引导,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改革服务管理模式,全面做好新时期计划生育工作。
1.依法组织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增强全社会的国情、国策意识,做好信息公开和政策解读,鼓励育龄夫妻按政策生育。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警,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进一步简政便民,建立与全面两孩政策相适应的服务管理新机制。做好生育政策调整后的各项政策衔接工作。
2.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在机构改革中健全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按常住人口比例合理配备工作人员,履行好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职能;加强村(社区)计划生育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兼职工作人员;计划生育技术业务工作纳入区域医疗机构管理。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综合治理,落实各部门计划生育工作职责,促进相关部门经济社会政策和服务管理措施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衔接,形成齐抓共管计划生育工作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机制。
3.增强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全面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重点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经济扶助、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生活帮扶和社会关怀力度。开展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计划生育家庭科学育儿国家试点项目等工作,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婴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特殊家庭帮扶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促进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日趋平衡。
4.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制。推进流动人口基本计生服务均等化,关怀关爱流动人口,促进社会融合。加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和积分管理审核工作,加强流动人口双向协作与统筹管理,巩固完善流动人口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的工作机制。到“十三五”末,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率达到90%。
5.发挥协会与群众自治作用。加强各级协会组织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特殊家庭帮扶、生育关怀和群众权益维护等工作中的作用。完善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工作机制,引导群众广泛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推动基层群众自治与诚信计生、阳光计生实现有机融合。
(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人才高地
1.制定人才建设规划。制定《常熟市“十三五”医疗卫计人才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提出明确的、可及的战略规划目标,以“紧缺、必需、可持续”为核心,制订医技人才、公共卫生人才、管理人才的建设和培养计划。以“引进、培养、留住”为基线,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对不同类型和等级人才在工作、科研、生活、社会荣誉上给予保障,以充分发挥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专栏2: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
制订中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工程。一是在临床领域,培养和引进5名常熟市医疗领军人才,培养10名常熟市卫生重点人才、15名常熟市卫生拔尖人才。5年内争取本市各专业委员会的委员进入苏州市级以上副主委达5人以上,进入苏州市级以上各专业委员会委员的人数比目前提高10%。到2020年,全市卫生计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10000人,具有高级职称人数占总量的8%。二是在公共卫生领域,着力引进与培养掌握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综合知识并具有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引进5-6名高层次人才,培养3-5名市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切实加强基层和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5人以上,按照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个合格的全科医生,基本形成“基层首诊”的服务模式。以培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应急救治、采供血等专业人员为重点,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0.83人。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卫技人员比例不少于80%。
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本市名中医的选拔和培育工作,确保名中医后继有人。做好中医人才的专科建设和梯队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专科特色的德才兼备的中医学科人才。到2020年,力争使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中医药人员,都开设中药房和中医门诊服务,7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加强护理队伍人才建设。医护比达到1∶1.25,二级医院及以上床护比不低于1∶0.6。培育一支护理科研队伍,积极开展护理专业科研工作,培育一批护理专业化人才,如护理心理、急诊急救、康复护理、涉外护理等。
培养和储备一批医药卫生管理人才,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
2.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逐步落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情况,注重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以及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制订有利于卫生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落实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推动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合格临床医师。制订优惠政策,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鼓励和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大力开发护理、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3.完善人员管理。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不低于80%),推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完善卫生计生系统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收入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药卫生人才倾斜。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合理核定公立医院编制总量,并进行动态调整,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探索多种形式用人机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五、政策保障与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制定区域卫生计生规划过程中,将卫生工作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协调所有与卫生规划相关的行政部门、镇(板块)参与进来,加强沟通,积极协调,集中政府行政资源,统一制定工作计划。
(二)政策保障
1.确保政府财政投入,完善多元化卫生筹资机制。规划期内,政府卫生财政投入的增加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和激励作用,保障医院正常运行、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建设、重点人才引进与培养以及弥补政策性亏损。二是积极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专项补贴,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三是试点基层街道、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投入由镇级政府投入改为市级政府统筹投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投入水平。四是加强卫生计生财政资金监管,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使用各项资金,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逐步扩大绩效评价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五是统筹政府、社会、个人三方力量,形成多元化的卫生投入机制,其中基本医疗费用由政府财政支出、基本医保和个人支付三方合理分担,特需医疗由商业医保和个人自付予以承担。
2.标准化配置资源,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一是根据服务人口足额配置相应的卫生资源,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资源配置,达到布局合理、获取便捷的资源配置目的。二是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区域薄弱专科领域以及中高端综合医疗领域,在规划、用地等方面对社会资本设置医疗机构给予鼓励和支持,满足辖区内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3.创新治理架构,规范运行模式。一是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度分离,推进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二是围绕公益性核心指标,制定统一规范、公平高效的公立医院综合目标绩效管理考核评估制度。三是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及其负责人的综合评价体系,切实履行政府公共卫生职能,推进公共卫生绩效考核。四是理顺各镇(板块)、社区医疗卫生计生机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强化协同作用。
4.严格准入标准,实行全行业管理。一是严格规范机构、床位、人员、设备、技术的许可准入,设置各类卫生资源,应提供论证报告,以证明符合本规划的要求和标准。二是加强医院等级评审和复核,健全医疗服务监测网络,完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良执业积分和校验制度。三是发展卫生行业协会、医学会等第三方组织,通过购买服务和加强对第三方组织的管理,发挥第三方组织的行业管理作用。
5.完善惩防体系,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一是落实党组织党风廉政责任主体地位,完善党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一岗双责”制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二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持续推进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三是全面加强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使用违规违法查处力度,着力建立长效机制。
(三)规划组织实施
1.完善卫生法治化管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一是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和标准,做好医疗机构的行政审批和日常管理。二是不断完善卫生监督职能,强化对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的监督检查,推动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
2.强化绩效管理考核,增强服务能力。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及其负责人的全面绩效管理和考核体系,明晰考核内容,优化考核程序,强化考核结果,促进整改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增强卫生系统的整体服务能力。
3.注重规划评估,实现动态监控。一是组建市级区域卫生计生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推动工作,并将其列入本系统和本单位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二是根据规划进度,区域卫生计生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适时进行期中和期末评价,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调整规划内容适应变化的新形势。
附件1:常熟市卫生和计生事业发展规划重点推进项目
序号 | 规划时间 | 规划预算(万元) | 项目名称 | 项目分类 |
1 | 2017-2019年 | 160000 | 新建常熟市北部医院项目 | 调结构补短板类 |
2 | 2018-2021年 | 160000 | 新建常熟市南部医院项目 |
3 | 2019-2020年 | 4000 |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部改建项目 |
4 | 2020-2021年 | 4000 |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内部改建项目 |
5 | 2018-2019年 | 3000 |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琴枫分院改建项目 |
6 | 2016-2017年 | 4000 | 常熟市中医院内部改建项目 |
7 | 2016-2017年 | 2500 | 常熟市一院滨江分院新增200张床位装饰工程 |
8 | 2017-2020年 | 2000 | 常熟市中医院菱塘分院改造为老年康复护理中心项目 |
9 | 2014-2016年 | 15000 | 支塘人民医院迁建工程 |
10 | 2016-2020年 | 15000 | 尚湖人民医院新建工程 |
11 | 2016-2020年 | 10000 | 董浜中心卫生院迁建工程 |
12 | 2017-2020年 | 11000 | 东张、吴市卫生院合并新建工程 |
13 | 2020-2021年 | 3000 | 白茆卫生院迁建工程 |
14 | 2016-2020年 | 200 | 辛庄中心卫生院升格二级医院项目 | 升能级促效率类 |
15 | 2016-2020年 | 200 | 古里中心卫生院升格二级医院项目 |
16 | 2016-2020年 | 12000 | 海虞卫生院升格二级医院项目 |
17 | 2016-2020年 | 100 | 琴湖惠民医院升格二级医院项目 |
18 | 2016-2020年 | 100 | 东明医院升格二级医院项目 |
19 | 2016-2020年 | 100 | 玉蕙口腔医院在现有基础上向二级医院发展 |
20 | 2016-2020年 | 2000 |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提升项目 |
21 | 2018-2020年 | 5000 | 虞山镇兴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工程 |
22 | 2018-2020年 | 5000 | 虞山镇方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建工程 |
23 | 2016-2020年 | 600 | 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项目 |
24 | 2016-2020年 | 2000 | 家庭医生制服务推广项目 |
25 | 2016-2020年 | 200 | 慢性病防治示范区推广项目 |
26 | 2016-2020年 | 2000 | 区域医疗联合体推广项目 |
27 | 2016-2018年 | 800 |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工程升级和推进应用项目 |
28 | 2016-2018年 | 影像、心电、用血、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五中心”项目 |
29 | 2016-2018年 | 30 | 卫生信息安全建设项目 |
30 | 2016-2019年 | 100 | 医院电子病历升级改造及分级评审项目 |
31 | 2016-2017年 | 30 | 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化升级改造项目 |
32 | 2016-2020年 | 975 | 短缺、新型人力资源培养引进工程 |
33 | 2016-2020年 | 1000 | 医疗服务监管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