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试用企业版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17-03-14

发文字号

/

信息分类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有效地区

江西省

时效性

现行有效

实施日期

2017-03-14

颁发部门

江西省人民政府

正文内容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方案的通知

2017年3月14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方案中医药产业是江西的特色优势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五千多年文明的结晶,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带动整个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升级发展、跨越发展,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省,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以下简称科创城)的战略构想。现提出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江西中医药产业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规模效应,积淀了影响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培育了一批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汇聚了一批中医药优势品种和特色产品,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创新体系。抓住当前中医药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建设科创城,有利于强化产业链要素集成、推动中医药全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挖掘中医中药博大精髓、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加快赣江新区建设、助推国家战略的实施和落地,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进“健康江西”建设,为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省提供强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突出创新发展主线,强化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注重创新为先、特色引领、资源聚合、辐射带动,坚持创新研发与人才集聚协同推进、产业孵化与成果转化深度融合,促进中医药产业与人才、金融、文化有机融合,着力构建融合开放、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中医药创新综合体,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科创城,使之成为中国中医药领域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要素最齐备、创新能力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三)基本原则。
  创新为先。把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加快汇聚创新资源,着力搭建创新平台,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特色引领。充分发挥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积极传承、发掘中医药传统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特色竞争优势。
  资源聚合。吸引全球范围内的高端创新要素,汇聚全国范围内的创新资源,整合全省范围内的创新优势资源,形成中医药创新资源聚合效应。
  辐射带动。发挥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创业孵化、产业引领等功能和作用,加快行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科创城引领和带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四)功能定位。
  科创城是中医药创新综合体,其功能定位为“一中心、五区”,具体为:
  中医药创新中心。依托现有的国家级创新平台,立足省内、面向省外和国际,汇聚省内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创新研发技术中心,引进跨国药企、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国内外知名院校、专业研究机构的医药技术中心,全球医药领域的创新创业优秀团队,集聚各类中医药创新资源和人才,主攻中医药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推动创新研发、孵化加速、成果转化,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中医药创新中心。
  创新驱动先行区。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营造创新环境,汇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潜能,构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服务,推动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动力。
  高端人才集聚区。强化人才战略,实施引智工程,完善配套服务,提供绿色通道,吸引各类与中医药产业创新相关的人才在科创城内创新创业。
  产业发展引领区。着力补齐中医药产业链短板,着重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创新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交易、产业风险投资等,大力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设计、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在医药行业示范应用,形成产业开放式创新平台,引领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升级发展。
  文化交流传承典范区。充分挖掘中医药历史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提炼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品牌,加强展示体验、注重宣传创意、加快产业融合,推动中医药文化成为提升产业层次的纽带、促进中医药迈向国际化的桥梁,把科创城打造成交流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金名片”。
  健康智慧新城区。助推赣江新区国家战略的实施,按照新型城区的要求,不断完善科创城的配套设施和功能服务,广泛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智慧信息技术,建设新型的宜居宜业新社区,实现产城有机融合、生态绿色发展,为吸引高端人才提供软硬件兼备的环境和条件。
  (五)发展目标。
  按照“一年定框架、两年见形象、三年出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快速启动、分步实施,力争一年内基本完成规划布局和启动建设,两年内基本完成各功能区块主体工程建设,三年内科技成果开始转化为产业成果,五年内基本完成整体建设、各功能区块全面发展、全力推进。
  到2020年,基本完成科创城建设,各功能区块影响力和辐射力显著提高。一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点、线、面、体”的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点”,即建成5个以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线”,即按照药材种植、新药创制、装备研制等细分专业,建成20个以上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等平台;“面”,即推进企业建成50个以上内部研发机构,消化应用高层次研究成果;“体”,即建成50万平方米以上创新创业、孵化加速基地,承接各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二是人才集聚效应充分显现。按照“引进一批、聚集一批、培育一批”的方式,力争实现“四个5”目标。即:引进5名以上中医药领域的两院院士、国医大师,聚集50名以上国家“千人计划”和省内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才,培育50名中医药产业和学科领军人才,科创城技术人员占从业人数比重不低于50%。三是引领产业发展作用更加凸显。增强科技创新对中医药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实现“四个1”目标。即:推动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转化超过100项,培育中医药领域创新型初创企业超过100家,引领中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中医药产业占全国的比重提升至10%。
  到2030年,将科创城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高端资源集聚区,聚集一批行业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一批行业领先的创新平台载体,生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创新成果,突破一批中医药领域关键问题,成为国际有影响、国内领先的中国药谷。

  二、重点任务
  围绕打造文化传承高地、创新研发高地、孵化加速高地、人才集聚高地、健康服务高地、高端装备研制高地、种植繁育培养高地,优化布局,强化功能,融合发展,引领产业,全面提升中医药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一)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双核驱动、协同发展”的模式,明确科创城区域范围,并以科创城为轴心,优化全省中医药产业空间布局。
  突出“双核驱动”:“一核”在赣江新区南昌经开区桑海产业园规划建设,具体位置在105国道新祺周大道以南,以“星海湖”为中心,规划总用地面积15平方公里、首期启动3平方公里。该区域重点布局创新研发、展示交易、金融服务、高端人才公寓、成果转化等主要功能区块,打造和形成创新研发高地、孵化加速高地、人才聚集高地、种植繁育培养高地。“一核”在南昌湾里区江中药谷规划建设,具体位置在江西中医药大学、江中药谷及周边毗邻区块,规划总用地面积414平方公里。该区域重点布局高端智库服务、高端平台研发、成果转化等主要功能区块,打造和形成文化传承高地、创新研发高地、人才聚集高地、健康服务高地、高端装备研制高地。“双核”在空间布局和功能配套上,既要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更要注重整体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功能完善、互为补充、相互融合的格局。
  推进“协同发展”:以“双核”为轴心,加强科创城与宜春、抚州、赣州、吉安等中医药产业集聚区,以及南昌高新区、樟树、袁州、进贤、小蓝等重点医药产业集群对接协调、功能辐射。推动南昌高新区建设中医药企业总部基地和营销中心基地,推动小蓝和袁州建设中医药制造基地,推动进贤建设中医药器械制造基地,推动樟树发挥“中国药都”品牌效应、建设中药制造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和中药材储备基地,形成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二)提升创新能力。
  围绕汇聚创新要素,构建“点、线、面、体”的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体系,形成创新研发高地、孵化加速高地。积极推动省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临床医院等中医药研发机构向科创城集中,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中医药领域的知名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等在科创城设立研发机构,支持跨国公司、央企、大型民企等在科创城建立研发中心。加强中医药领域前沿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推进科创城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成果转化基地等载体建设,打造药物筛选平台、药效试验平台、药物安全性评价平台、分析测试平台、医药新品中试基地等专业性服务平台。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创新链、技术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加快建设中医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信息、技术转移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三)促进人才集聚。
  围绕落实“四个5”目标,着力引进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实施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杏林”计划,推动产业高端人才向科创城集聚,形成人才集聚高地。加大创业项目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对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创新高端人才编制管理,建立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动态管理机制,完善柔性引进人才和高端人才短期工作机制,鼓励其以专利、技术、资金等入股方式与科创城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发挥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大学等大专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和作用,建立完善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四)突破重点领域。
  发挥科创城的创新优势,围绕落实“四个1”目标,主攻行业共性问题和关键领域,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打造产业链前端竞争优势,带动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在中药领域,实施中药大品种战略;传承和发扬“樟帮”“建昌帮”传统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开展道地中药材及特色品种的中药饮片规范化炮制,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标准提取物的生产和质量标准研究;加快中药智能制造示范推广,推动质量控制、自动化和在线监测等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加速研发创制中医药高端装备和专业医疗器械,形成中医药高端装备研制高地。在中医领域,集中攻关解决糖尿病、骨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和慢阻肺、强直性脊柱炎、抑郁症等疾病,形成若干个疗效最优的治疗方案;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学基地,加强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培养,实现中医药学科领域的重点突破;加强热敏灸、平糖治疗等中医治疗养生技术研究,加快建设中医药治疗康复疗养中心,形成健康服务高地。在中药材种植领域,加快建设中药材种子基因库和种植繁育基地,推进江西道地中药材的种子种苗优化繁育和规模化种植,形成种植繁育培养高地;推动中药材种植标准化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从中药材种植到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在延伸拓展方面,以“中医药+农业”“中医药+服务业”“中医药+智能制造”“中医药+互联网”“中医药+文化旅游”“中医药+大健康”等为主要内容,催生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设计、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示范和应用,加快建立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发挥大数据在中药研发、质量追溯、医疗服务等领域的作用;加强中医药市场营销模式创新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临床实践、制药工艺、营销策略等现代化、国际化。
  (五)加强文化传承。
  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提升文化品牌,将科创城打造成文化传承高地。深化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类优势技术、疗效评价标准的系统研究,建立概念明确、结构合理的中医药基础理论体系。加强旴江医学等民间医药的整理发掘和传承创新,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做大做强中药老字号品牌。开展对中医药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支持中医秘方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化开发。开展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重点打造中医药发展高端论坛、中医药高端文化体验和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文化交流品牌,加强中医药宣传推广,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六)完善基础配套。
  加强科创城“双核”之间的交通设施和路网建设,形成便捷高效的现代交通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公共租赁住房,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宜居环境。
  (七)注重生态保护。
  提高产业准入和环境准入门槛,强化环评、能评机制,严格禁止污染型项目入驻。实行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努力建设生态型新城区。
  (八)强化标准引领。
  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运营,着力将科创城打造成落实各类规范标准的典范。强化标准意识,以各类建设施工标准、项目入驻标准和加工制造标准为标尺,规范项目建设、入驻企业和制造流程。强化各类标准的贯彻执行,使入驻科创城的企业和项目成为智能制造、服务制造、绿色制造的标杆。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高位推进机制。
  成立科创城推进工作协调小组,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省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省直相关部门和赣江新区管委会、南昌市、宜春市、抚州市、赣州市、吉安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协调科创城建设的重大事项;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委,负责协调推进相关具体工作。成立科创城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科创城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咨询。建立现场办公、服务协调、监管促进、考核评价等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区域协作、共同推进科创城建设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建设责任主体。
  按照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的要求,由赣江新区、南昌市作为科创城的建设责任主体,南昌经开区桑海产业园、湾里区作为具体建设单位,分别开发建设、管理运营各自功能区块。各建设主体要在科创城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实施相关功能区块的空间、产业、生态等专项规划,并注重规划衔接与协调,开展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做好土地收储、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基金设立等工作,推出一批面向社会的基础型、环保型、公共服务型开发建设项目,采取PPP、产业地产等建设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科创城建设,促进科创城早日建成并投入运营。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科创城试行相对独立的财政体制,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地方所得部分和土地出让净收益依法依规按照一定比例返留科创城,重点用于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引进机构建设,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由政府资金作为引导,吸纳金融资本、企业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设立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医药领域高端科研机构建设、研发项目资助、高端人才引进、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孵化及产业化推广等。
  (四)完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
  围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汇集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科技信贷、股权交易、上市融资等于一体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各大银行在科创城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动组建我省医药类民营银行。建立健全贷款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人才基金等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向科创城创新创业项目。
  (五)形成政策支持合力。
  争取国家层面政策扶持,支持科创城创建“中医药产业创新改革试验区”,允许先行先试,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环节。省直相关部门要在科创城项目立项、建设用地、资金扶持、科研平台搭建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
<END>

最新政策法规资讯

对摩熵医药数据库感兴趣,可以免费体验产品

同部门最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同地域最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