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市场格局
解锁药品研发情报

免费客服电话

18983288589
试用企业版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07-10-19

发文字号

浦府[2007]274号

信息分类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有效地区

上海市

时效性

现行有效

实施日期

2007-10-19

颁发部门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正文内容

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浦府[2007]274号

2007年10月19日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功能区域管委会,各直属公司,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

  现将《浦东新区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实施。

  浦东新区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上海市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精神,促使浦东新区卫生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同步发展,促使浦东新区卫生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更好地为新区建设服务,编制《浦东新区卫生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期间卫生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区卫生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与浦东国际大都市城区目标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政府财政对卫生投入持续增加;卫生事业的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
  (一)城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医疗服务:较好地完成了医疗服务结构调整工作。截止2004年底,浦东新区拥有544所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4所民办医院和101家个体诊所,初步形成了政府办医为主要框架、民办非营利性医院为补充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网络,特需医疗服务、民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及国际医疗服务也形成了一定规模。
  疾病控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卫生监督署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经SARS事件检验,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卓有成效,在组织网络、疫情监测和报告、应急队伍建设及物资储备等方面做到了“平战结合、高效运作”。2004年,新区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新区精防工作从医疗为主转向防治结合。
  卫生监督:实现了卫生综合执法,将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母婴保健监督管理等执法功能统一纳入卫生监督署。基本形成了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市场准入和事后监管新机制:在饮食行业和公共场所卫生许可中实行告知承诺审批方式;实行了审批文书在新区审批部门间的网上传输;实施了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的并联审批;精减了基建项目的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限,从5环节75天下降到3环节24天;在卫生监督署及部分地段医院组织建立了一套适合行政审批改革特点的事后监管模式。
  妇幼保健:巩固了以新区妇幼保健院为主体、综合医院妇产科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妇女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完成了新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换发及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校验工作,切实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
  应急救治:制订适合浦东新区特点的新区医疗急救预案,对发生重大社会性事件的医疗急救工作预案进行统一布置。新区急救网络平均服务半径为7公里,平均反应时间15分钟。新区应急救治体系的急救能力,很好地经受了APEC会议、APEC经贸部长会议、中小企业部长会议、上海五国首脑会议、亚太银行年会、APEC电信部长会等大型活动的检验。
  信息传报: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卫生信息网络,引入了卫生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提高了整个卫生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可以每季度对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指标、医疗质量、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动态进行公示。新区还推进药品集中采购电子商务网建设,开发应用了“浦东新区药品集中公开采购电子商务系统”。
  (二)政府卫生投入持续增加
  新区财政对卫生投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1993~1999年间为25.13%,2000~2004年间为6.20%。新区财政对卫生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强,既体现了新区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新区卫生事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新区区、镇两级财政投入卫生经费4.47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29%。
  (三)医学研究能力进一步加强
  成立了医学领先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年筹资200万元的医学发展资金。目前已有进入上海市卫生局医学领先专业建设计划的医疗重点专科5个,市中医特色专科1个,社发局建设的医疗特色专科15个,获得上海市科技奖励10余项。社发局还资助了5到10项社区卫生服务研究项目。
  (四)医院投融资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拟订浦东新区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探索实施浦南医院“国有民营,委托管理”模式,做好杨思地段医院委托管理的协调工作。强化医学会、卫生工作者协会的功能,让卫生管理服务中介机构逐步承担原卫生行政部门承担的一些事务性工作,如医护质量检查与控制、医疗事故鉴定与处理、民办医疗机构管理等。组建成立了新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新区医疗事故处理办公室,受理、处理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事故争议。类似中介机构的成立,为真正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职能转变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医疗服务提供能力有所提高
  截止2004年底,新区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为2.51张,每千常住人口医生数为1.72人,每千常住人口护士数为1.18人。与“十五”期初比较,医生和护士配置数量略有提高。民办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已经达到区属医疗机构床位总量的8%。医生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66.9%,较“十五”期间有所提高。
  床位使用率为92.33%,平均住院天数为13.44天,每医生年提供门急诊2406人次,每医生年提供住院服务398床日。
  表1:十五期间新区医疗资源配置利用变化

 2000年2004年
资源配置:  
  每千常住人口床位2.812.51
  每千常住人口医生数1.501.72
  每千常住人口护士数1.111.18

  表2:十五期间新区医疗资源利用率变化

 2000年2004年
资源利用率:  
  床位使用率(%)95.8092.33
  出院人次平均住院天数(天)10.6613.44
  每医生年提供门急诊(人次)27122406
  每医生年提供住院床日(日)547398

  (六)居民门急诊增加、住院减少
  2004年,新区医疗机构共提供门急诊服务1092.68万人次、比“十五”期初的2000年增加了22.03%,住院服务13.44万人次,比“十五”期初的2000年减少了20.72%。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用较“十五”期初增加了1倍。
  表3:十五期间新区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变化

 2000年2004年增长(%)
门急诊人次89540191092679222.03
出院人次169528134406-20.72

  (七)医疗消费市场初步形成
  在满足居民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新区大力培育医疗消费市场,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和民办医疗机构业务得到较快发展。
  (八)居民健康水平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与“十五”期初相比,新区居民健康各项指标均有进一步改善。截止2004年,新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80.13岁,略优于全市平均水平;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为250.26/10万,略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为3.15‰,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为24.25/10万,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区居民健康水平在全市各区县中处于前列。
  表4:2000-2004年浦东新区居民健康水平一览表

 2000年2003年2004年与全市比较
平均期望寿命(岁)78.0179.8780.13略优
婴儿死亡率(‰)4.135.393.15
孕产妇死亡率(/10万)0.000.0024.25略高
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10万)268.49235.21250.26略优


  二、“十一五”期间卫生发展的形势、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发展的形势
  回顾“十五”卫生工作,“十五”卫生发展计划目标基本达成,卫生事业取得了明显进步,为提供与国际化大都市城区相配套的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浦东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居民多层次的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相比,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为:一是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卫生资源相对不足。据预测,2010年新区户籍人口将达200万,常住人口将达320万,人口结构也将出现变化,少儿人口比例将继续降低,老年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健康服务的重心将向老年人偏移,新区需要配置更多的卫生资源并调整资源的配置重心。二是近几年虽然卫生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卫生资源及服务存在城乡“二元”差异。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仍需要加强,当前浦东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结构与浦东改革开放的示范、窗口作用的地位和要求相比仍然不相适应。四是卫生管理体制和医疗机构微观运作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和浦东改革、发展、创新的形势和要求不相适应。
  (二)“十一五”期间卫生发展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浦东新区卫生事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缩小城乡差异,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创新浦东、和谐浦东、国际化浦东”,以建设“和谐卫生、公平卫生、效率卫生”为目标,通过卫生综合改革,推进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缩小城乡卫生差异,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更好地发挥卫生事业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三)“十一五”期间卫生发展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围绕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的医疗卫生改革的总目标,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建立符合浦东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均衡、公平、可及、安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覆盖浦东新区全体人民群众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科学、有效、规范的全行业监督管理体系和“管、办、评”相分离、相协调的,政府与社会互动、共管共治的新机制、新模式。
  浦东新区卫生发展的主题是“和谐、公平与效率”,重点是软件建设,提高卫生事业软实力。浦东新区将以提高医学技术水平、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保持卫生服务效率、促进卫生服务公平、提高危机应对能力为着力点,以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扩大卫生社会投资、扩大特需服务供给为手段,打造现代医疗服务业,为新区居民提供更多、更广泛、更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出新的贡献。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1、提高医学技术水平
  加强学科投入和建设,依托原有和引进的大型医院,形成3个国内一流的临床医学中心;建成10个左右上海市一流的特色专科,在人工心脏植入、介入治疗、糖尿病防治、脑病康复、社区卫生服务和本土化的医务社会工作等领域取得国内领先地位。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建设教、学、研、产一体化中医药医学高地,使中医药技术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2、提高卫生服务质量
  病人门诊服务满意率在90%以上,病人住院服务满意率在90%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服务满意率在90%以上,卫生监督署服务满意率在90%以上。
  3、保持卫生服务效率
  以确保卫生服务质量为前提,适当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开放床位使用率保持在93%左右,每医生年提供门急诊人次保持在2400左右,每医生年提供住院床日保持在450左右。
  4、促进卫生服务公平
  提高郊区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缩小城乡卫生服务差异,降低农村居民患病未就诊率和应住院未住院比例。同时,创造公平执法环境,提高对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的执法公平性。
  5、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对能力
  在适宜成本的前提下,急救平均反应时间控制在7分钟左右,医疗急救服务点覆盖半径控制在4公里左右。急救服务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计划免疫,常住人口的计划免疫四苗接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6、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结合浦东新区功能区域及街(镇)规划格局,合理配置医疗卫生机构和资源。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2.92。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医师数保持在1.75左右,每千常住人口护士数达到1.75。新区卫生服务能力有明显提高。
  7、打造现代医疗服务业
  一是扩大卫生社会投资,社会办医疗机构床位占新区总量的比例达到20%左右。新区社会化办医程度在全市各区县中居领先地位。二是扩大特需服务供给,在满足居民基本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发展医疗消费市场,逐步做大高端医疗和医疗康复服务市场等多层次医疗服务,使之成为新区现代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和民办医疗机构业务收入达到20%左右。新区特需服务供给在全市各区县中居领先地位。三是合理配置国际性社区的医疗保健服务机构,方便境外人士求医问药,改善新区投资环境。
  8、确保居民健康
  关注成年人患病和伤痛,注重提高居民生命和生活质量。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5岁,孕产妇死亡率低于10/10万,婴儿死亡率保持在5‰以内,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人口以下。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三、“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以改革促发展,围绕制度创新,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管、办、评”联动机制
  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管、办、评”相分离、相协调的卫生服务管理新体制和运行新机制。
  建立办医专门机构,作为公立医院的办医院的主体,负责医院的运作和管理,并作为医疗机构收支分开核算管理、医保预付的平台。
  推进全行业管理。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逐步转到主要负责行业管理,主要包括规划、准入、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服务等。配齐、配强监管队伍,健全监督网络;加快行政审批,开设区域便民服务窗口(点);发挥媒体和群众的社会监督作用;公示有关监督结果,维护群众知情权;探索区域内医院行政管理与属地化管理相结合的试点;发挥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建立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诚信档案。
  引入社会专业考核评估机构参与医疗机构的考核评估,建立政府评判、专业评估、社会评价“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估体系,对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更专业、更透明、更公正的业务和质量等考核;充分发挥医学会、卫协等卫生非政府组织作用;加强社会办医的自律性。
  2、发展行业中介力量
  支持医学会、卫协改革,增强社团服务功能;培育和发展为卫生发展和改革服务的卫生管理中介组织。让非政府组织承担更多的卫生行政部门的事务性工作,推进“政事分开”工作。
  3、推进社会多元办医
  引进社会资本举办经营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探索争取国外资金、技术和服务进入浦东的途径和方法,鼓励国外医疗机构开办符合国际惯例的合资合作医院。推动有条件的二、三级医院利用富余资源与国际著名品牌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办医,开办与国际接轨的合资医院;推动政府与民营企业合作投资建设公共服务项目;探索政府以项目招标方式,以卫生规划用地引入民间资本,开办高水平专科医院的办医模式;大力发展民办医疗机构,建立民营医疗机构自我管理网络,促使民营医疗机构有序、健康发展。
  4、缩小城乡卫生差别
  实行城郊卫生一体化管理,统筹城乡卫生发展。将政府办的镇卫生院人员、资产、党务和投入统一由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区社发局)管理。在此基础上,探索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办法。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郊区居民医疗保障水平。
  5、构建新型服务网络
  以有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和病人双向转诊为出发点,按照浦东新区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和“小城镇发展计划”的地域划分,以及浦东新区功能区的格局,以具有区域医疗中心功能的市区综合性医院为技术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点为基础,构建新型医疗服务网络。在总结现有医院联合体的基础上,探索组建包含三、二、一级医院在内的纵向管理模式。对三林世博、曹路等因缺少大型医院的地区,应分别引进或建造二、三级医院作为地区性医疗中心。
  6、探索医院区域性集约化模式
  在条件成熟地区,试点实行一、二级医院集约化管理模式。建立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之间有序的双向转诊关系;促使二级医院在技术、人才、管理上支援一级医院,充实基层卫生人才;探索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与二级医院直接签约的管理模式。
  7、探索政府多部门合作和政府支持社会组织办医的机制
  针对社会老龄化和医保多样性的突出问题,联合社保等部门研究老年人、贫困人群医疗保健有效措施,试行个人健康评估机制,推进养老机构与卫生机构资源合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在公共卫生产品领域,特别是疾病防治和医疗急救机构,探索人事和财政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用人定岗、购买服务等较灵活的机制,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租房补贴等机制,鼓励三级医院和市级科研院所与新区医疗卫生单位合作医疗卫生项目,共享公共财政支持等机制。
  8、完善覆盖全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在优化城保、镇保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改革城镇医疗保险给付制度。年度城镇医疗保险总配额下达到新区,根据浦东新区人口导入等实际情况,总配额逐年合理增加。新区将以方便群众就医、合理使用额度、提高基金使用有效性为目标,在本区范围内实行统一计核、统一调配、统一管理。进一步提高医保基金调配、使用的合理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探索建立补充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了促进各类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新区将探索建立由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体现公益的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制度侧重于各类人群的大重病医疗保障,避免大重病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同时,适当补充基本医疗方面的保障力度。通过此项制度,调节各类人群医疗保障水平之间的差距,提高医疗保障整体水平。
  发展国际医疗保险制度,增加境外医疗保险份额和种类,为享有国外境外保险权益的人士提供便捷、优质、及时的国际化服务。
  (二)坚持科教兴医战略,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工程,提升医学科研教育水平
  扩充新区医学发展资金,针对危害新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加强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内分泌病、肝胆疾病、创伤急救、精神病康复等重点专科建设。推动更多学科申报上海市卫生局医学领先专业建设计划和其它市级学科建设计划。开展全国性的全科医学和医务社会工作的培训。鼓励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与医药行业特别是张江高科技园区生物医药界的协作,推动“医”“药”联动发展。加大对中医教育、临床科研的投入,推动医院中医科与中医药大学的协作,提升浦东新区中医优势学科和特色专科专病项目的水平。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加强“浦东新区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的实施工作。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建设工程,设立人才建设工程基金,培养十个在上海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学科、百名医学领先人才、千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开展万名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与岗位培训。重视优秀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工作,争取更多人才进入市科委“青年启明星计划”、市卫生局“医苑新星”、“上海区县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等市级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好临床及社区医学基地,与医科大学合作办好卫校;扩大与国内外大学的联系,鼓励在职培训、在职读学位;建立国外公共卫生、医疗、护理培训合作渠道和项目,组织卫生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培养有国际眼光、业绩突出人才。
  吸纳优秀卫生人员充实新区卫生队伍。大量吸纳中专学历以上护士,使床护比、床位配置接近或达到上海市2010年区域卫生规划目标。适当吸纳本科学历以上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全部通过全科医生资格培训。疾病控制中心及卫生监督署人员9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公共卫生技术人员本科以上学历达到70%,每万人口配备公共卫生人员5人。
  (三)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工作
  做强做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在硬件建设达标的前提下,加强软件建设。突出平战结合、有效应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是工作规范,包括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
  疾病预防控制要认真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继续控制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重点控制肠道传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性病和结核病。进一步做好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外来儿童免疫接种率。加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力度,开展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的综合防治。推动全民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加强职业病防治,规范职业病管理。加强对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消毒隔离等指导工作,积极推进社区综合防治工作。重视精神卫生工作,优化精神卫生人财物资源的配置。
  卫生监督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和事后监管机制。
  妇幼保健工作要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机构的协作,提高生殖保健和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保护母婴安全。
  应急救治体系建设要视财力许可进一步缩小平均服务半径,缩短平均反应时间。完善重大预案数据库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机制。
  信息传报体系建设要根据实际需要适时更新卫生信息网的硬件和软件,使之与国际水平接轨。
  (四)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改革
  紧紧围绕“降低费用、提高水平、规范功能、加强管理”的要求,推进浦东新区社区卫生改革。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分开核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入全部上缴国库,支出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减少不合理开支、降低运行成本。
  建立与收支分开相匹配的新型分配制度。实行收支分开管理后,将实行岗位工资制,按岗定酬。职工分配与药品收入、检查收入脱钩,与岗位、绩效考核挂钩,并适度向郊区、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根据年度预算和绩效考核结果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分配总量。确保职工工资总体水平逐年增长,逐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工收入的差距。
  加快实施全区医保预付制。医保基金额从市医保局预付到新区,新区根据医院实际需要进行综合平衡后核拨到医保定点医院。
  试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会计“委派制”,并实行年收入核定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会计收入与所在单位脱钩,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年收入总量。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引导居民正确就医。
  在全区范围内建立团队、全科、签约的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团队成员拥有全科医生执业资格,自愿组合。按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区分不同团队的工作任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社区卫生服务资金提供者考核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工作业绩,并根据业绩情况支付团队报酬。
  推动中医进社区、进家庭。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应用,鼓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项目应用,努力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五)全面建设卫生系统信息网络
  以信息化推动便民服务和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功能,主要侧重于拓展功能、充实内容、提高应用等方面工作,初步实现“数字疾控”;拓展卫生信息网功能,在一、二级医院间实现医疗诊治中的区域放射影像系统、实验室检查共享系统、病史首页等内容结果共享、互认,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中试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和家庭健康档案的建立;加强研发,让健康档案成为居民自助、医生助手的活档案。同时,开发便民利民的软件,提供及时、便捷的信息服务项目。
  (六)以病人为中心,努力提高医疗质量
  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主要内容。针对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落实院长责任、规范执业行为、严格收费管理、加强评价监督,探索建立医院规范管理和医院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医疗第一线医护力量的配置,强化“第三者”(中介机构)监督检查,推广医院医务社会工作者服务模式,从生理、心理、社会三维角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不合理医疗费用,使群众亲身感受到加强医院管理带来的实际效果,提高社会满意程度。
  (七)建立具有浦东特点的中医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特色和优势,发挥曙光医院的梯度覆盖作用,与区域内的一、二级中医医疗机构联动发展,建立学科齐全、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中医服务体系,挖掘和抢救散布于民间的“名医名方”,大力推广适宜技术在社区的应用,使中医药服务对人民群众的可及性、有效性达到较高水平,努力创建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实施中医学科建设和人才计划,开展新区中医学科带头人培养和继承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浦东新区“名中医”和“中医特色专科”,发挥产学研医一体化发展的优势,使浦东新区成为区域性中医药发展的高地。

  附件:(略)

  1.浦东新区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指标体系

  2.指标说明

<END>

最新政策法规资讯

对摩熵医药数据库感兴趣,可以免费体验产品

同部门最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同地域最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